陳曉潔
汕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汕頭 515000
柏拉圖是第一個系統地思考“正義”的哲學家,正義的概念貫穿于他的著作《理想國》中。在《理想國》中,柏拉圖首先在本書第一卷中對當時流行的“正義”概念進行了批判,接蘇格拉底之口,與對話者一起一步一步去接近找到正義。
《理想國》中的正義概念與柏拉圖自己的經歷和他所生活的時代密切相關。柏拉圖出生于一個較為富裕的貴族家庭,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度蓬勃發展并走向衰弱的時代。他認為,只有在正確的哲學思想指導下,國家才能得到公正的治理。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審判并被判處死刑,柏拉圖對現有政權完全失望,于是開始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埃及等地周游,試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在40歲時,他結束了旅行并回到雅典創立阿卡德米學堂。此后,他在學堂執教40年,直至去世。柏拉圖見證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奔潰與慘敗,并據此提出了拯救社會的方法——正義。
正義作為柏拉圖最關注的焦點,有兩個原因:一是柏拉圖高度關注現實。他認為,實現城邦的安定強大和公民的幸福生活,建立至善國家,是《理想國》的出發點和歸宿。二是柏拉圖將正義作為政治倫理的核心。蘇格拉底實現了從自然哲學到道德哲學,從對自然的關注到對人和人類生存的狀態的關注的轉變,將哲學的主題從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轉化為“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一生堅持“美德即知識”的觀點,但殘酷的表明,具有道德修養的個人并不一定能過上幸福生活,他自己就犧牲于此。甚至于現實生活表明,具有道德的人在不道德的國家和不道德的人面前,往往會受到更大的傷害。據此,柏拉圖提出了要實現個人幸福,必須有正義的存在。正義還不僅僅是個人美德,更是國家和集體的美德,只有實現正義,才能實現國家和個人的至善,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有可能實現。
在《理想國》的第一部分,柏拉圖談到了當時關于正義的一些觀點并對它們進行批判。
(一)刻法洛斯——正義即言行誠實。他認為,正義的實現與金錢有關,“有了錢財他就用不著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騙人了。當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時候,他也就用不著為虧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債務而心驚膽戰了。”柏拉圖認為,這種正義只是一種行為正義。而且,還債的對象和還債的時機也會導致不正義的情況出現。比如,一位朋友借給我們一件武器。后來他發瘋了,接著想要我們歸還這件武器。肯定有人會說我們不應該把武器歸還給他,還給他是不對的、不正當的;毫無保留地把事情告訴一個瘋子也是不對的、不正當的。此時,我們就“不能用說實話和把我們受委托的任何東西歸還原主來定義正當的行為。”
(二)波勒馬霍斯——正義即給每個人應得的。根據波勒馬霍斯的說法,“善待朋友”相當于拯救生命的醫生,水手們謹慎航行以確保托運人安全抵達目的地;“把惡給予敵人”就相當于“在戰爭中聯友而攻敵的時候”。柏拉圖認為,這種正義因為對象過于明確反而導致了模糊。因為如果醫生沒有患者,而舵手沒有航行或戰斗,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正義是沒有作用的呢?換而言之,“正義只對無用的東西有用,那么正義也沒什么了不起的。”同時,有時敵友并不能明確分類,那么我們就會混淆善惡給予的對象,那么這樣的話,很可能會出現幫助壞人、危害好人的情況。
(三)色拉西馬霍斯——正義即強者的利益。非正義比正義更有利嗎?色拉西馬霍斯認為,公平正義或公正完全是國家實際掌權者依法對臣民的任何行動所強加的名稱,并認為他們的全部法都是為了增加他們自己個人的或階級的利益而制定的。柏拉圖認為色拉西馬霍斯的觀點沒有道德的含義,強者的統治,并不是臣民與統治者做過交易,犧牲自己的一些自由來求得社會秩序的利益。強者的統治是通過其絕對權力行使其“權利”的。同時,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統治者本人還會依據其欲望對權力盡行擴充。當強者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下屬的利益時,他的行為也是非正義的。
(一)國家正義
柏拉圖關于國家正義的論點集中在他的國家分工理論上。柏拉圖指出:“我們大家并不是生下來都一樣的。各人性格不同,適合于不同的工作”。只要每個人都能在適當的時候,做一項特殊的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樣一切都將生產得又快又好。由此可以得出,理想國家存在三個層次,即統治者,輔助者和生產者。第一階層是社會的最高層,是統治者。他們是神用金制成的,當然他們具有絕對的權威;第二階層是輔助者,由銀制成,攘外安內,扮演統治者的輔助者角色。第三階層也是社會的最低級別,由銅制成,負責為統治者和輔助者及國家運轉提供生產、生活資料。對于一個完整的城邦來講,這三個階層是缺一不可的,而一個國家要成為一個正義的國家,還要保證這三個階層在國內實現互不干涉,各自履行自己的職責。換句話說,這取決于這三個階層是否可以和諧共存。如果生產者試圖爬到輔助者的水平,并且想要進入統治者的等級,或者這三個階層的人打亂了位置,或者是一個階層的人或其中的某一個人同時執行了三個階層的人的任務,這些行為就都是非正義的,都會給城邦帶來巨大的傷害。據此,柏拉圖認為,如果每一階層的人都能固守其位置,各司其職,那么“整個國家將以非常和諧的方式發展,所有階級都將獲得大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
(二)個人正義
在討論國家正義時,柏拉圖認為,一個國家的三個階層分別具備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美德,且各司其職、和諧共存,便可稱為國家正義。而一個人的靈魂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個要素。有德才的人把理性置于支配地位,統帥激情,控制欲望。這三個要素與城邦智慧、勇敢、節制的三個品質是一一對應的。對于個人而言,柏拉圖認為,理性高于智慧,為統治者擁有,他們以城邦整體利益為重,理性在其個人靈魂中起著主導作用。激情是勇氣的催化劑,為輔助者擁有,他們協助統治者治理城邦。欲望是人們感受愛、恨等本能感受,屬于生產者。其中,理性和激情是人性善的一部分,欲望是人性惡的一部分。過度的欲望往往會引人向惡,使人變得邪惡墮落。與國家正義相對應,柏拉圖因此提倡,在個體靈魂中理性,激情和欲望這三個部分也只能各司其職、互不干擾,確保和諧平衡狀態來實現個人正義。
(三)國家正義與個人正義的統一
柏拉圖的正義觀是國家正義和個人正義的統一。他認為,國家正義與個人正義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兩者的實現互為前提。柏拉圖認為,建立理想國家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國家正義。在“理想國”的三個階級中,每個階級都履行了各自的特殊職能,履行了正義國家的專項職能,共同實現了國家正義的道德目標。而國家由個人組成,國家的正義通過個人正義表現出來。只要統治者能夠按照最高的理性行事,管理好國家,他就是在實現正義;只要輔助者能夠保持勇敢,忠誠,維護國家的秩序和安全,他就是在捍衛正義;只要生產者能夠努力工作為統治者和輔助者服務,他就是在遵守正義。只要城邦中的三個階層能夠在社會生活中各司其職,就能構建正義的城邦,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國家里的個人,只要能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不侵犯他人利益,就能夠獲得個人的幸福。
(一)接受良好的教育。柏拉圖認為,音樂和體操教育是培養智慧、勇氣和節制三種品質的唯一途徑,能使個體靈魂得到升華。因此他認為,必須“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使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都具備善的德性和智慧,恪守本分,實現個人正義,進而實現國家正義。
(二)建立嚴格的制度。實現正義必須建立嚴格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尤其是選拔和考核制度。同時,為了確保護國者的純潔性,使他們能夠履行保護者的職責,只有為了公共利益而做出自己的貢獻,就不能讓他們擁有任何私有財產并完全剝奪他們的私人利益。在他們之間實行嚴格的公共制度,不僅適用于財產,也適用于婦女和兒童。
(三)讓擁有真正智慧和知識的哲學家成為統治者,即哲學王。哲學家必須是具有“金”元素的人,他們勤奮好學,以追求真理為己任,經過艱苦的學習,掌握了真正的知識,同時,他們具有優異的品質,是智慧的化身。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成為統治者,才能建立正義的國家,實現理想的國家。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對正義進行系統思考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神奇玄妙的烏托邦,并強調了哲學王的統治。而其在其中體現的“人治”思想到其后期在《法律篇》中表達的對“法治”的訴求是否體現了柏拉圖政治法律思想由“人治”到“法治”的轉變過程,還是其法治思想自身發展演變的過程,仍具有進一步研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