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瓊
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日常事務管理中往往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高校在管理過程中管得過死,過分強調“管”,學生合法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另一個極端是高校因噎廢食,導致高校“不敢管”,使高校處于弱勢地位,甚至危害到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因此唯有在大學生事務管理中秉持法治原則,做到管理法律體系完善,管理嚴格依法依規進行,厘清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界限,才能保證雙方權益不受或少受侵害,達到學生與高校的互利共贏。高校輔導員處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一線,是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的直接參與者與實施者,其工作涉及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輔導員的工作方式是否嚴格依法依規可能會給學生的切身利益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必須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秉持法治原則,樹立法治觀念,嚴格依法辦事。
(一)是依法治校的客觀要求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高校管理中的具體體現。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要求學校要樹立依法辦事、尊重章程、法律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學校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推進依法治校,是學校適應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發揮法治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學生日常事務管理事關學校安全穩定的大局,日常事務管理法治化建設有利于實現民主校園、和諧校園、平安校園的建設。
(二)是《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新要求
2017年2月,教育部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在學生管理、培養、申訴等層面都進行了全面修訂,對實施獎勵與處分的規則作了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增設了“學生申訴”一章。這對學生日常事務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日常事務管理者,特別是輔導員更應該積極學習新規范,避免慣性思維的影響,否則即有可能造成對學生權益的侵犯,進而違法。
(三)是由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決定的
教育部2017年最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①這是對高校輔導員做出的法律定位。《規定》中明確了學生日常事務管理是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之一。②日常事務管理涵蓋了學生的推優提干、各類獎助學金的評選、日常行為的規范、困難學生的幫扶、宿舍關系的協調等等,此類事務均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也最容易引發師生矛盾,輔導員只有在具體工作中自覺嚴格遵循依法治校的要求,秉承法治原則,將各項工作做到公平公正、獎懲有據,才能切實提高輔導員日常工作的公信力。
(一)高校學生日常管理規章制度有待完備
不能否認,我國的大學生事務管理立法在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已經建立起了大學生事務管理的基本框架,但距離真正的依法治校,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專門且較為典型的涉及到學生事務管理法律只有2017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關于加強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雖然都有依法治校的影子,但這些文件大都屬于宏觀指導性文件,缺乏具體操作規范;規章制度的不完備性還體現在程序規范的欠缺,法治強調實體規范與程序規范的雙重重要性,程序正義講求的是實施過程與裁決過程和方式是否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我國目前在關于對大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的人員規定上,只是對直接進行學生事務管理的輔導員進行了要求,主要體現于《普通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該規定相較于修訂之前,確實對于輔導員的工作職責進行了細化分類,厘清了輔導員的職責邊界,但是對輔導員如何進行學生事務管理仍未做出具體規定,只是做了原則上的指導。但在現實操作中,學生的日常事務管理,包括請銷假、獎助學金評選等日常事務往往占據了輔導員工作的大部分時間,缺乏具體操作規范會使輔導員在處理相關問題時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空間越大,就越容易出現對學生利益的侵犯。例如,有的輔導員認為對于學生的違紀處分是自己履行“管理”職責,既然是管理,就不需要給學生知情和申訴的機會,直接采用口頭匯報或者領導同意的方式處理。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學校和學院在處理學生違紀時,往往是依據以輔導員認定的事實進行處理,如果輔導員沒有做好前期的基礎工作,就會導致程序上的不公正或者結果上的錯誤。再如,在各類獎助學金的評選過程中,有的輔導員沒有及時將評選通知與要求傳達到全體學生,進而導致信息的不對稱,有的沒有及時將評定結果在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公示,有的直接由輔導員決定獎助學金人選而未履行班級的民主推薦程序。這些情況下,即使最終的結果是合理的,但由于缺乏合法必要的程序,其結果也會喪失公信力,也是不合法的。
(二)高校學生申訴機制建設有待加強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一直作為高校制定學生行為規范、違紀處理辦法的主要依據,該《規定》在2005年頒布實施以來已有12年之久,雖然該《規定》終于在2017年進行了系統修訂,還專門增加了“學生申訴”一章,要求學校進一步健全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制度,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申訴處理委員會均為非常設機構,現實生活中當學生碰到具體問題需要申訴時,常常會有“申訴無門”的情況出現;另外,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僅僅只針對學生對處理或者處分不服提起的申訴,此類處理或處分往往只包括:被取消入學資格、被退學處理、受違規、違紀處分。但是某些涉及到學生切身利益的事項如獎助學金的評選、評獎推優的申訴則不在此范圍內;再者,《規定》中關于“學生申訴”這一部分總共七個條文,這七個條文主要是對各部門的處理申訴的時間要求進行了限制,防止久拖不辦的情況出現,但是具體的申訴程序、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的工作規則則無具體規定,只是授權各個學校自行制定申訴辦法。大部分高校在其《學生手冊》中,基本也有制定各自的《違紀處分辦法》,其中對學生的申訴也有提及,但仔細研究之后卻發現這些規定均是對《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簡單重復,并未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將其細致化、具體化。
(三)高校輔導員法治素養有待提升
在履行管理職能時,輔導員工作更傾向于一種“自上而下”的運行模式,承擔著上傳下達的任務,這種工作模式易受傳統師生關系的影響,習慣于依賴行政權力和權威來實施日常事務管理工作,這種管理模式往往會造成對學生權利的漠視,甚至侵害學生的基本權利。另外,有些輔導員過分依賴自身經驗,而不注重知識的及時更新,強調學生對于學校和老師的服從性,亦會造成對學生利益的侵犯。再者,客觀來看,目前多數高校輔導員的學歷背景多樣,大部分輔導員未經過系統、專業的法律知識培訓,其對法治和“依法治校”的認知是碎片化的,就更談不上在日常事物管理過程中遵循“法治”原則了。
(四)學生法治教育有待加強
除法律專業的學生之外,目前大部分的學生法律知識均來源于大學期間的公共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其中關于法律的部分的授課基本屬于“常識教育”、“普法”的范疇。學生并不能從中獲得法律素養的提升,僅僅對部分法律知識的機械記憶。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只有極個別學生會真正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健全大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相關的法律規范
我國高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開始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當前的在校大學生多是個性張揚的九零后,甚至已經進入了“00后”的階段,這些學生家庭條件優越,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強烈,以往的法律法規,過分強調高校“管”的權力,在一定程度造成對學生權利的忽視,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高校宿舍關于違禁電器的處理問題,我國大部分高校出于安全考慮,經常會在宿舍管理規定中中寫明:“學生在宿舍使用大功率違禁電器的,一經發現,由宿舍管理員予以沒收”,該規定也已被學生當成習以為常的存在,但仔細推敲過后,這一規定似乎也存在問題:首先,我國的《憲法》和《物權法》均規定了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沒收行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學生的財產權;另外,高校在我國的法律地位為事業單位法人,其能否行使“沒收”職能亦是有爭論的。類似這種忽視學生權利保護的做法,經常會使得高校管理權與學生權利發生沖突。因此,完善學生事務管理法律法規顯得十分必要。
在國家層面,需要對現行的各項關于學生事務管理的法律、法規進行系統梳理,結合當代學生特點及高等學校教育管理和育人實踐對現行法律法規進行修正和完善,增加程序性規定,確保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有法可依;在高校層面,則需要各個高校要依據現有法律法規,結合自身實際,落實師生的主體地位,在制定相關規定時,廣泛征集師生意見,保障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得到權利,建立、健全校紀校規。同時,制定的關于學生事務管理的規范性文件應進行廣泛宣傳,讓全校師生知曉,做好校園普法工作。
(二)規范日常學生事務管理程序
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高校應嚴格執行學生管理規范,確保規范的穩定性,遵守法律底線。宏觀層面,高校學生管理者還應嚴格遵循管理的程序性規定,保障大學生的程序權利,對學生作出事關其切身利益的處分前,應當聽取其本人的陳述和申辯,保證處分能夠公開、公平、公正。微觀層面,對于專門從事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的輔導員來說,更應該意識到程序的重要性,程序的實施與否、實施程度,直接關系到輔導員學生日常事務處理結果的公信力,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例如,在學生干部的選拔中,是否嚴格按照選舉程序進行,而非根據輔導員個人喜好進行隨意指派;在學生獎學金評選時,是否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班級推薦,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示;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是否能夠把握來訪者隱私保護和預防心理危機事件所必需的信息公開之間的尺度。
(三)加強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高校學生,更包括學生日常事務的直接管理者——輔導員。對于學生來說,要注重對學生的“普法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大學生在日常事務管理中由單純的“被管理者”向積極的參與者、管理者的身份轉變,提高學生對校紀校規的認同感,變“不得已的接受”為“內心的遵從”。對于輔導員來說,其作為目前高校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的頂梁柱,輔導員工作的法治化既是學生工作的基本原則,也是踐行現代大學章程的重要著力點,是適應當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必經之路。對于輔導員來說,更需要加強法治教育,牢固樹立三個意識:一是規則意識,在學生日常事務管理過程中要了解規則,依據規則;二是程序意識,在工作中要遵循既定的工作程序,切不可違反必要的工作程序;三是權利意識,要認識到學生不是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的客體,避免依賴行政權力和權威實施管理工作,要尊重學生所享有的各項權利。
[ 注 釋 ]
①《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第二條.
②《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第五條第四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