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佩賢 朱樂新 張紫旭 曾 楠
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農村法律服務是指我國農村的相關法人或自然人在對抗不法侵害時維護自己正當利益而通過法律手段請求專業法律人士提供服務的一種活動。在我國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大環境下,主要由農村基層司法機關、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機構、司法所、人民調解組織等機構向農村人民提供代理訴訟、調解糾紛、協助辦理公證和見證、解答法律咨詢、幫助書寫法律文書等服務工作。
由于受經濟發展的制約以及現行法律服務運行機制下的弊端,我國現行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在各方面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不足。而根據農村社會法律服務需要,對現行農村法律服務提供者進行延伸和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調解制度,增強法治宣傳,增加法律服務提供途徑等,是建構中國特色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推動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的要求。
1.司法局(所)、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服務所和司法所都由當地司法局統管。司法局(所)兼顧著多項職能,行政、法治宣傳等,目前司法所為“一人所”的情況依舊普遍存在。法律服務所是基礎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執業機構,一般設置在鄉鎮和城市街道等地方,面向社會大眾開展法律服務業務的一種中介形式,目前很多法律服務所出現了合并的情況,未來發展上,其數量將會越來越少。在農村法律服務體系中,當地人民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到法律援助的幾率非常低,針對民事案件,法援機構提供的服務更是微乎其微。
2.人民調解組織。被調查地的鄉鎮政府辦公區域都設有一個人民調解組織。據我們了解,人民調解組織被動性較強,一般是當事人主動尋求調解服務。
3.法律咨詢所、事務所。此類私人機構集中在法院附近,根據湖南省定價標準衡量收費,一般在最低標準收費,但即使收費相對較低,對于農村人民來說,仍然相當高。
4.各機構聯合運行機制。在實地調查中,我們了解到,被調查地在法律服務提供上已有較完善的鏈條。如三調聯動調解機制: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有機結合,綜合運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方法,充分發揮調解的重要作用。客觀上,目前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基本能滿足人民的需求。但現行法律服務體系能否很好的解決農村人民遇到的法律糾紛,這需另當別論。
1.和解。在有第三方、村委會、人民調解組織的介入下,糾紛雙方達到和解的情況會更高。據向村委會、調解組織了解,雙方達成和解一般很少走司法確認程序,這樣為后續的守諾執行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2.調解。調查數據顯示,從司法所調解不成功流向法院的案子大概為5%,而法院調解結案的比例高達50%以上,可見調解手段在我國的糾紛解決之中,作用之大。結合我國14億人口的特色國情以及我國司法資源緊缺的狀態,我們應繼續發揮好調解在解決糾紛中的巨大作用。
3.訴訟。在農村地區,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基層法院的訴訟案件數量不斷攀升,但真正涉及農村人民個體的訴訟案件較少,這是由經濟情況、農村人民主觀態度、基層行政機關的分擔等因素造成的。
4.行政申訴。農村地區,一般稱為“找政府”,不可否認,現今在糾紛解決的問題上,找政府是最快捷便宜的方法。而目前,我國涉訴上訪情況也很多,對于要充分發揮好司法作用上,避免涉訴上訪是現今的工作目標。
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地主要存在的法律糾紛有4類:離婚糾紛、民間借貸、人身傷害(大多是工地民工工作時等其他勞動者受傷案件)、交通事故。其中,婚姻家庭糾紛、借款糾紛在各類糾紛中是占比最大的法律糾紛。這兩類糾紛相對來說,法律關系都比較簡單,但是普遍存在難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存在著家庭的復雜關系,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法律上的理智在這些糾紛中并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在實地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隆回縣法院旁邊設有“婚姻家庭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其主要是在訴前利用調解手段解決婚姻糾紛。這樣的特殊解決中心,可以向各農村地區進行推廣,節省司法資源的同時,又能較快的解決婚姻糾紛,增加人民的滿意度。
現如今,我國的法律服務的需求情況不僅由客觀需求決定,很大程度上也由人民的主觀態度決定。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對于“是否需要法律服務”,被調查地的平均情況基本是:持“不需要、無所謂”態度的大概占35%。換而言之,有65%的農村人民在主觀態度上,是認為自身需要法律服務的。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會需要法律服務。目前,在農村法律服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給正在享受著法律服務的人一個好的服務,讓其對運用法律解決糾紛這個手段留下好印象,從而慢慢的改變人們對于法律的態度,促進農村法律服務體系的發展。
與城鎮相比,農村法律服務人員數量、水平以及經費等問題,一直都是農村法律服務水平提升的重要阻礙。但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地區經濟水平低,所需的法律服務專業度并不會太高。若是貿然的用政府的力量平衡各地區的法律服務行業,會不會浪費國家緊缺的法律資源?所以,農村法律服務水平不應該與城鎮地區進行過多的對比。在對調查資料的分析過程中,我們應該轉變方向,對于那些顯然易見但目前又無法解決的問題,應該先放下,重點去尋找農村法律服務領域中隱藏的小問題,當一個個小問題被解決,相信任何事物都能得到質的飛躍。
一個完善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需要法律服務提供主體的努力,也需要法律服務享受者的配合。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的法律意識普遍存在著“法律知識缺乏、對法律不信任、認為法律與自己并無多大的關系、不知如何使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問題。對于大部分農村人民來說,使用法律手段等同于“打官司”即訴訟,這就造成了一種誤解,法律服務除了訴訟服務還包括和解調解仲裁等手段。我們需要轉變人民的此種思想,調整他們內心里對“法律手段”的錯誤認識和排斥,讓農村人民認識到使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也能使矛盾得到和平解決,這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和文化”并不沖突,從而讓農村人民樹立起“主動依法解決糾紛”的意識。
據調查數據顯示,2013-2015年,被調查地法院的執結率大概都為50%左右,在執行方面法院仍要加大力度。法律是人民維護自身利益最后的防線,本來選擇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的人大多都已是迫不得已,而如果當事人選擇了法律訴訟途徑解決問題,即使拿到了公正判決,最后權益卻還是無法得到保障,那問題依然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隨之而來的后果是,人民對法律的信仰將會不斷降低。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伯爾曼曾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不能被信仰的法律,如同一張廢紙。
眾所周知,法律服務的收費較高,這也是大多數人尋找法律服務的重大阻礙。在我們實地調查過程中,被調查地律師事務所一般以湖南省收費標準中的最低標準進行收費。一般普通案件最低價格在2500元左右,這相當于當地普通人民的一個月收入。探索更多的法律服務提供途徑,為普通農村人民尋找同等專業水平下更便宜的法律服務提供途徑是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的重要方式。結合現今社會發展情況,在線法律服務平臺是解決此問題的突破點。
一個完善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需要法律服務提供主體的努力,也需要法律服務享受者的配合。以往的普法教育側重對實體法的宣傳,忽視對程序法的教育,導致當農民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懂如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實體法的制定與我國傳統道德觀念密切相關,對于判斷“誰是誰非”的問題,不會是人們的難點。反而是程序法,它關乎于我們人民如何一步步維護合法權益,而人民能做到合法維權,是構建完善法律服務體系中的重中之重。
法律服務提供者內部工作運行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質量和效率,行政、司法機關要進一步加強三調聯動工作,在各個階段,聯合合作進行調解工作,同時,加強建立縣、鄉(鎮)、村三級聯動的調解組織網絡。做好農村法律服務經費的統一財政保障,加大對司法所的投入,促進法律服務的平衡發展,避免“一人所”的出現導致的工作難以開展的局面。更要結合新時代的科技網絡發展,有針對性的解決好法院案件執行難的問題,建立健全失信制度,不斷探索新的執行方式,加強各行政、司法機關的合作,積極組織清理未結案活動和專項執行活動。
據實地調查中對多間律所的訪談,農村地區法律服務行業混亂,法律服務市場上冒充法律工作者的情況比較多,而村民并不能識別“土律師”,在遇到法律糾紛時“病急亂投醫”,容易造成農村人民的經濟損失。農村地區司法局方面,應加強法律服務行業的監督機制,不僅是法律工作者方面,對農村地區法律服務過程中出現的亂象也要做好監管工作,為農民提供健康的法律服務途徑,保護農民在市場尋求法律服務時,不受欺騙,利益不受損。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率不斷提高。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中“不會手機上網”僅占兩成左右。所以,農村地區發展在線法律平臺具備硬件條件。如果結合政府、法院、司法局聯合合作推廣網上服務平臺,農村法律服務的提供途徑將會更加便捷,相對落后的地方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得到更好的法律服務。
調查數據顯示,對于在線法律服務平臺中的服務,被調查者主要意愿是尋找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幫助解決糾紛和咨詢法律問題。目前,在線法律服務平臺有很多,但若是能構建起一個集法律服務功能、法治宣傳功能和司法行政管理功能于一體,同時整體性接入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支付服務的法律服務平臺,將會更好地優化司法行政的服務和管理效能,更好地完善法律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農村法律服務狀況比起以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問題。而隨著農民法治意識的提高、法律服務提供機制的發展、國家的大力支持等,相信農村地區的法律服務將會得到更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