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在司法實踐中,對律師調解制度的含義有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律師調解制度不僅包括律師作為糾紛雙方的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參與到調解中,為己方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和意見,在維護該方當事人利益的基礎上,與另一方當事人達成糾紛解決的合議。也包括律師作為調解人員主持調解活動,居于中立地位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促進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狹義的律師調解制度僅指后一種解釋。①本文采取狹義解釋,即律師、依法成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或者律師調解中心作為不偏不倚的第三方參與調解活動,協助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就案件糾紛達成和解協議,從而化解矛盾、解決糾紛。
1.職能性優勢
律師調解具有獨特的優勢,具體表現在律師的專業性特征。就與傳統的人民調解相比,律師調解因調解員具有雄厚的法律知識儲備以及豐富的實務經驗,在調解結果以及調解效力等方面都會有所改善,從而成為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學者王業新曾表示“律師調解主要是運用法律專業知識,促使當事人各自認識理解己方立場在法律上是否有理的“強弱”態勢,再設法幫助雙方形成法律框架內的利益相互兼容的解決方案。”由此可見,律師調解能夠在訴前解決一部分糾紛,既滿足了當事人的司法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當事人和法院的訴訟成本。(注:訴訟成本是指訴訟主體在實施訴訟行為的過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總和。②)備受詬病的傳統的審判模式下,不僅雙方當事人通常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付出大量的訴訟成本,而且法院也需要投入較大的司法資源,顯而易見的是,這違背了訴訟經濟的原則。③
在這種情況下,律師調解的出現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它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注入了新血液,它不僅具備傳統的調解方式的節約國家的司法資源,緩解人民法院的辦案壓力,提高解決糾紛的效率,克服訴訟程序復雜與耗時長等不足的優勢,有助于極充分緩解法院的壓力,促進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人民法院處理案件繁簡分離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律師調解的本質是提供服務,這有利于雙方當事人的權益維護,也使糾紛能在更溫潤的潤滑劑下化解。
2.專業性優勢
學者王亞新指出“與人民調解不同的是,律師調解主要是運用法律專業知識促使當事人各自認識理解己方立場在法律上是否有理的‘強弱’態勢,再設法幫助雙方形成法律框架內利益相互兼容的解決方案。”律師不僅具備深厚的法律專業知識以及豐富的司法執法經驗,而且律師有良好的法律素養,屬于高文化層次的“靜音群體”。其專業優勢是其他調節方式中的調解員所不具備的。如人民調解方式中的調解員因為文化背景或者價值觀念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對于同一個案件或許會出現南轅北撤的調解結果。但律師在調解過程中會用專業的眼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在調解性的基礎上融合自身的專業性,使調解上升了一個層次。如果通過“注入”法律專業知識的方式,明確糾紛解決的方向,使雙方當事人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案件的解決方案,律師充任調解人進行糾紛的處理無疑是可取并值得稱贊的。另一方面,如果律師調解能夠得到廣泛的推廣,更會促使法律知識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持續“注入”或者“滲透”,無疑有助于普法工作的推進、公民法治意識的增強。
3.彰顯社會價值
律師調解不僅對于公民維權有積極作用,對于實現律師的社會價值也有莫大的幫助。一方面,我國現在各地區律師密度不一樣,律師的待遇也不等。將律師的業務范圍從訴訟拓展到調解,有利于更多的年輕律師以及案源不足的律師實現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律師在擔任辯護人時只需要維護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因此可能會為了完成當事人的委托或者接到更多的案源而鉆法律的漏洞。但是,在律師調解制度中,律師作為中立第三方需要權衡雙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這對于律師內心深處對公平公正的追求是一種側面激勵。因此,律師調解制度對于擴大律師群體的業務范圍以及替身其行業素養也是起到了促進作用。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以及《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等文件的相繼出臺都為多元化解決糾紛、完善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在沒有法律明文的規范之前,我國部分地區如青島、廣州、四川等地已經開始將律師參與調解作為一種比較新興且重要的活動加入到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中的調解制度中。廣大律師探索參與調解糾紛的歷程從未間歇。2006年,我國首個律師調解中心“青島市涉外律師調解中心”由山東德衡律師事務所組織建立。此后全國各地律師調解服務中心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此外,2008年,山東省煙臺市開通了全國第一家律師調解熱線,該熱線由張興華律師牽頭成立的調解業務部負責。2017年4月,北京豐臺區人民法院探索實踐律師調解制度,秉持“搭平臺、建制度、創機制”的工作理念,設立3個律師調解組織,建立了一支由62名專業律師組成的律師調解員隊伍,順利化解委托的281個案件中的38件。
一是經過律師協會向人民法院推薦或自主報名,由人民法院進行司法確認,律師進入特邀調解員名冊,錄入調解員信息系統,作為專職性人員參與訴調對接工作。
二是律師通過公益法律服務中心或訴調對接中心的調解工作室,或掛靠在各級法院設立的調解工作室,接受法院的直接指派主持調解案件。
三是律師以個人身份加入人民調解組織或者專業調解組織,成為調解組織的調解員,為調解組織受理的糾紛提供調解服務。
四是在律師協會或律師事務所設立調解中心或調解工作室,律師個人接受當事人直接委托,依照市場化的標準收取費用,以民商事訴訟費用的杠桿進行收益。
五是通過各級政府來購買律師調解服務,政府以過招投標的方式向有資質的律師事務所購買法律服務,雙方簽訂服務合同,由律師事務所提供具有資質的律師擔任調解員來調解矛盾糾紛。律師作為中立第三方參與調解工作,其提供的服務可以是公益性的,也可以由政府購買服務,更可以走市場化收費模式,發揮市場對資源的合理配置作用。
據公職律師與自由律師的不同,以及最高法對律師調解費用有償低價原則的限定,律師調解的公益服務性與市場性產生了沖突,這勢必影響優質律師進入調解工作的積極性。
律師調解制度的功能和價值定位是化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具有濃厚的公益色彩。然而,律師這一職業有著固有的利益追求的屬性,律師的本職是為委托人爭取是最大限度的利益,并借此實現自身的利益追求。律師的社會角色和職業本性是私利尋求者,與法官、仲裁員或政府官員等公益維護者的行為動機有根本差異。④無論是政府采購還是“低價有償”都遠遠無法給予律師調解員等價的報酬,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律師調解員“以公謀私”的風險、中立性或公正性風險、進一步引發律師行業的勤勉風險或職業道德危機。
律師主持調解不同于一般的律師代理行為,它需要具有更高的服務要求,因此對于律師的要求也就更高。現階段各地缺乏完善統一的確立律師調解員的準入標準,同時也缺乏后續的培訓與技能學習程序,律師的調解專業度難以確保。
雖然《意見》要求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會同人民法院明確承辦律師調解工作的律師事務所和律師資質條件,包括人員規模、執業年限、辦案數量、誠信狀況等⑤,然而。過于原則性和籠統性的規定使得制度在運行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尤其是律師調解員的任職條件。律師調解制度的特色在于它不僅需要調解員和傳統的調解員一樣秉持中立性和公正性的理念,而且要求他們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知識的儲備和專業素養的積淀,因此,進一步細化選拔的條件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對于律師調解員的責任未做出明確限定,對調解的失職行為缺乏有力的禁止性措施,對律師協會的監督責任也缺少規范。而在實踐層面,各地雖有不同模式的探索,但針對全國性的信息花名冊的設立始終未能實現,民眾對于整體的律師調解人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有效的監督。
區別于一些國家律師主導調解模式或者由獨立的律師調解中心負責涉訴糾紛調處能夠實現有效的管理,提高程序運行的效率,同時也能在較大程度上保證律師調解的中立和獨立,促進程序運行質量的提升,從而增強當事人雙方對律師調解的信服力和信任度的作用。我國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乃至律師協會、律師事務所設立律師調解中心是否能夠實現強有力的管理,律師在參與調解的范圍和限度和工作的積極性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局限,預防和化解糾紛、矛盾的獨特優勢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發揮都值得實踐的檢驗。
首先,基于百姓傳統的觀念的影響,糾紛的發生依舊依賴于訴訟程序的解決。司法機關對于律師身份的轉化的宣傳力度不足,人民難以了解這一新生的解紛群體,在實踐層面缺少對于該項制度的信賴感。
其次,對于在法院設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最大的問題就是它是否能夠解決在法院設立的律師調解中心引起的當事人的合理懷疑。我們知道,律師調解制度設立的目的在于緩解訴訟爆炸所造成的法院審理案件的壓力,同時“訴”、“調”分離也能夠增強訴訟案件處理的中立性與公正性,防止法官在調解過程中形成內心成見或“以判壓調”。它在多元化解決糾紛成為主流的時期應運而生,發揮了提高社會矛盾調處的水平和效率的獨特優勢,然而,鑒于該縣居民法律素養并不樂觀、普法工作效果仍有提升空間的現狀,是否會導致缺乏法律素養的當事人的產生“調審不分”的信任危機和合理懷疑,進而對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造成影響?例如,當然人會將調解和訴訟程序進行混同,將調解當作審判程序的流程之一,這樣,如果律師調解以失敗告終,當事人很有可能會把在調解工作中耗費的時間、精力、財力歸咎于審判程序的拖延,此外,一旦律師調解員在調解的過程中出現不規范的行為,就會使得當事人將負面情緒和調解的不良后果轉嫁給法院,危害司法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塑造。
最高人民法院聯合司法部發布的《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使得律師調解制度邁上制度化的軌道,這不僅是深化律師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是對律師業務領域的重要拓展,從而助力于律師專業法律服務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有機結合,更為多元化解決糾紛、完善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一項新制度在試點過程中,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文件難免會遇到一些阻礙,也正是基于此,筆者決定以剛剛踏上制度化構造的律師調解制度作為調研對象,完成本文,在探索其在試點地區的實施現狀的基礎上評價制度的實施效果,以期在此基礎上為律師調解制度的完善提供完善建議。
[ 注 釋 ]
①梁瑩.淺析我國律師調解制度的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2.3(下).
②百度百科.《訴訟成本》[EB/OL].https: // baike. baidu. com/ item/ %E8% AF% 89% E8% AE% BC% E6% 88% 90% E6% 9C% AC/ 9395910 ? fr = Aladdin.
③訴訟經濟原則是指國家專門機關進行刑事訴訟,要在確保訴訟公正的前提下,盡可能采用較少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耗費來完成刑事訴訟的任務.
④盧君.法院委托型律師調解員制度構建思路與方案設計[J].法律適用,2016(9).
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司發通〔2017〕1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