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琦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通過對《著作權法》的檢索,發現第五條第(二)項①和第二十二條第一款(三)項②中規定了“時事新聞”,由此條法條提到的“時事新聞”可以知道《著作權法》將時事新聞排除在版權保護體系之外,否定時事新聞擁有版權。但是僅通過這個條文也無法得知“時事新聞”的準確的含義。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的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對此條例進行解讀可知要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需要滿足領域、獨創性、可進行有形復制和智力成果這四個構成要素。將“時事新聞”與此條例進行分析,都滿足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的構成要素。而本文認為“時事新聞”不滿足第二項獨創性的構成要素,因為“時事新聞”只是報道的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結合該條例對第五條第(一)項對“時事新聞”概念的解釋和《著作權法》第五條,可以肯定地將“時事新聞”排除在版權保護之外。由此可見,在我國《著作權法》中第五條(二)項規定的“時事新聞”連作品都算不上,只能認定其為單純事實的報道。
根據《著作權法》修改征求意見稿第四十二條的規定③,盡管該條文尚未生效,但從某種程度上能把“新聞”認定為“時事性文章”。因為“時事性文章”加入了作者的思想,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事實消息,其內容具有一定獨創性,則可認定為作品,并因此取得版權。然而日常生活中的新聞,應該要分具體情況來討論,有可能是沒有版權的時事新聞,也有可能是有版權的時事性文章。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傳播報道他人采編的時事新聞應當注明出處;轉載未注明被轉載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載的報刊出處的,應當承擔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由此可知,對時事新聞的保護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在我國《著作權法》中,但在我國司法審判的實務案件當中對時事新聞還是存在一定的保護。也正是由于時事新聞在我國《著作權法》中明文規定了不受保護,所以《著作權法》的本身和最高法的司法解釋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沖突。綜上,隨著我國新聞媒體行業潛移默化的發展和行業步伐的前進,時事新聞報道已越來越多地融入了媒體自身對信息資源的選擇、整合、加工、價值判斷,其中包含了越來越多的智力勞動。綜上可知,時事新聞報道也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實時報道了,《著作權法》真正應當保護的應該是時事新聞而不是新聞事實的本身。
新聞作品與《著作權法》中其他作品都是具有獨創性且可被有形復制的智力勞動成果,由于新聞作品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國家有關部門既要保護作者智力勞動的成果,也要保障新聞媒體的自由真實性和公眾知情權,以實現新聞媒體的社會價值。筆者認為,需要通過以下三項原則來對新聞作品的著作權進行保護:
筆者認為,雖然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題上的新聞寫作的智力工作和創造性是不同的,但是從新聞采訪寫作的整個過程來看,新聞作品是作者原創作品的智力成果。然而,評判作品具有的“獨創性”的標準是“存在”而不是“尺寸”。因為著作權法中的“獨創性”是作品的核心構成要素,新聞作品正好又具有著作權法中的“獨創性”的核心構成要素,所以新聞作品應當認定為具有著作權的作品,并受《著作權法》保護。
新聞作品的作者對其以不同的方式在公共出版物或者公共媒體上發表的新聞作品享有獨占許可權,其他的新聞媒體、出版物、個人等未經作者的同意不得轉載作者享有獨占許可權的新聞作品。新聞的其他功能都需要經過新聞的信息傳播來實現。筆者認為有關新聞轉載作品使用問題的內容應當修改為:“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信息網絡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信息網絡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向其支付報酬,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作品出處。”
由于新聞體裁的不同可以創作出不同的新聞作品,所以要根據不同體裁的新聞來設定不同新聞作品的著作權。除了新聞簡訊不應當受《著作權法》保護外,其他類型的新聞都應當在《著作權法》的保護下同時限制作者的專有傳播權以滿足新聞傳播的需要。由于新聞點評對作者報道的事實中加入了個人的思想、觀點與情感構成了著作權法中要素的“獨創性”,所以新聞點評應當被認定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即新聞作品。未經授權的其他媒體應當在轉載時向新聞作品的作者支付一定的報酬。新聞報道中的新聞照片也是具有著作權意義上的作品,其權利者也應享有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相關權利。
[ 注 釋 ]
①《著作權法》第五條第(二)項:“本法不適用于:(一)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二)時事新聞;(三)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②第二十二條第一款(三)項:“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四)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③《著作權法》修改征求意見稿第四十二條規定:“除作者聲明以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信息網絡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信息網絡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作品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