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博宇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高校組織的校外活動期間,以及在高校負有管理保護義務的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高校學生遭受人身損害的事故。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有其自身的特點:
第一,主體的特定性。一般的人身損害案件對象是自然人,根據司法解釋,高校傷害事故的受害方只能是國家承認的全日制大學學生。首先其必須是學生,其他社會主體均不能成為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受害者。其次,受害者是受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客體,高校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其他中小學不屬于“高校”范圍。
第二,地點的特定性。學生傷害事故發生地點僅限于學校負有教育和管理責任的地域,主要包括校舍、操場、實驗室、運動場所。除此之外也包括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如社會實踐、實習場所等高校負有安全管理和教育指導的地域范圍。
第三,時間的特定性。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時間是特定的,即學校負有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安全保障等責任期間,具體包括:1.學校規定的開學報到至學期結束放假離校期間。2.學校因其他原因節假日調課補課期間。
1.高校直接侵權型傷害事故
高校直接侵權型傷害事故是指高校實施了加害行為導致學生人身遭受損害的傷害事故。主要指高校教職工在正常工作期間對學生進行人身傷害的情形。對于該類型的傷害事故按《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應適用于無過錯的替代責任,高校教職工在履行本職工作中造成學生人身傷害,用人單位無論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均需對其教職工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
2.高校間接侵權型傷害事故
高校間接侵權型傷害事故是指高校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導致學生人身遭受損害的傷害事故類型,主要包括如下兩種情形:
第一,高校對教育教學設施未盡到維護義務、對組織的活動未盡到妥善管理義務的情形。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經營者在經營范圍內負有安全保障義務,依此規定高校對學生在校期間負有合理范圍內的人身安全保障義務,對于高校未盡到上述義務所導致的學生傷害事故,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應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侵權責任。
第二,高校對學生在校生活期間的人身安全未盡保護和及時救助義務導致學生人身遭受損害的情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的規定,高校負有管理保障在校學生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義務,對于未盡到人身安全保護和及時救助義務致使學生因第三人行為遭受人身傷害的,應承擔補充責任。由致學生損害的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甚至相應的刑事責任,學校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補充責任。
3.高校無侵權責任型傷害事故
高校無侵權責任型傷害事故是指高校對學生人身遭受損害不具有過錯的傷害事故類型。主要有高校學生自身過錯或故意導致的傷害事故、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造成的傷害事故等。對于該類型的傷害事故,高校主觀上不能預見且無過錯,因而無需承擔侵權責任。有學者認為學生在校園生活期間發生的傷害事故,基于公平原則,即使高校不具有過錯也應承擔適當補償責任。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合理的加重了高校的責任義務,不符合公平原則的精神,并不可取。因此,應當認為只有在高校具有過錯,實施了加害行為或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導致學生人身遭受損害時,才需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侵權責任。
2002年出臺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是由教育部牽頭制定,屬于部門規章,該《辦法》中規定了當事人的民事權利、民事義務和民事責任歸責原則。但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要求和相關精神,有關公民的基本民事權利和民事制度的立法必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或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其他的行政機關和各個部門并不享有這種權利。因此該《辦法》的立法行為受到了學術界和法律界的廣泛質疑。用部門規章、行政法規來約束民事司法行為,是對法制統一性和法律權威性的挑戰。致使該《辦法》法律效力先天不足,實施起來增加了一定難度。除此之外,《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對學生和家長的約束能力有限,對法院審理學生傷害事故的制約力略顯不足。
正確認定學生傷害事故高校責任性質對保護當事人各方的合法權益并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相關立法對此并沒有明文規定。法學理論界對學生傷害事故中高校應承擔什么性質的責任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一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高校學生入校后即與學校形成合同關系,高校不僅有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責任也應當負有保護學生安全的義務,據此認為如果學生遭受人身傷害事故是因為高校沒有履行保護義務的,高校應當承擔的是違約責任。另一部分的專家學者則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而且在司法實踐中學校帶有行政機關的色彩,因此不應將其認定為一種合同關系,而用民事責任中的侵權賠償責任定性更為準確。
高校作為教育的主體,對學生的安全負有一定的責任,應當盡到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然而我國目前現行關于高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的法律明顯缺失,所以隨著2015年依法治國的有序開展,應當將高校學生安全方面的立法工作進行有效落實,使學校管理做到規范化、法制化,學生傷害事故糾紛處理有法可依。同時高等院校也應該響應號召,樹立依法治校的辦學理念和方針,為高校立法的完善建言獻策,避免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
其一,多數高校學生已滿18周歲,其心智已經趨于成熟,具備比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高等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對其加強安全方面的知識教育。其二,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與自我學習能力能夠幫助其在學習中增強防范意識,甚至在面對傷害事故時進行自救或者救人。其三,由于剛剛步入競爭激烈的社會,學生心理素質相對比較脆弱,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缺乏一定抗壓能力,當理想被現實無情的擊潰時,容易產生厭世等負面情緒。因此提高大學生的抗壓能力和社會適應力,心理疏導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保險投保率極低,保險理賠范圍過于狹窄,學生、家長、教育部門投保意識薄弱,傷害風險意識不足,現有的險種并不適合現階段所造成的各種身體傷害賠償問題,缺乏針對性強、收益面廣的險種。針對我國現狀提出以下建議:第一,高校學生傷害事故保險,應當定義為公益性質的保險,由國家出資建立,政府給予必要的保險費補貼,高校和公益組織負責管理運營。第二,高校要參加校方責任保險,學生要參加人身事故保險,學校設施管理人參加體育設施責任事故險。第三,這種保險制度應僅適用于校園,是針對高校學生的人身傷害保險制度。以保險理賠的方式去處理學生傷害事故,這樣既可以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又可以進一步緩解高校的賠償壓力。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不斷完善、創新保險品種,加大高校學生保險制度和知識的宣傳,提高學生和高校的投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