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迎秋
華北理工大學法學院,河北 唐山 063200
在刑事訴訟程序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對案件中的贓款、贓物時常給予追繳。[1]從整體上看,相對于完整的刑事訴訟過程,追繳涉案的贓款、贓物僅僅是一個刑事附屬性措施,是司法機關對被告人認定刑事責任的同時,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運用追贓權,進而恢復因被害人財產權利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不穩定狀態的一項措施。
雖然在整個刑事訴訟中,最為重要的是認定被告人有無罪、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但是如何妥當的處理涉案的贓款贓物也不容忽略。贓款、贓物的追繳是依據刑法第64條所規定的“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責令退賠……”從司法實踐來看,當贓款、物在被告人本人占有或者涉案的贓款、物處于滅失的狀態下時,進行司法處理時較為明晰,即偵察機關在偵查過程中對涉案贓款物進行扣押、凍結等證據保全措施,以便在后續的刑事訴訟過程中順利的進行返還被害人或是責令被告人退賠。但是,當贓款、物在刑事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已經由第三人在不知為贓物時,通過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取得該贓物的所有權,此第三人可稱之為善意第三人。面對這一情形應該如何處理,因缺少法律規定,實踐中各地司法機關在處置措施大相徑庭。有的堅持一追到底,直接將涉案贓物追繳,不考慮善意第三人的權益;有的地方承認善意第三人對贓物的所有權;有的因涉案贓物或款項存在權屬爭議難以決斷而不予處置。[2]在刑事追繳程序中,對于善意第三人占有贓款、物時,是否追繳第三人善意取得的贓款、物?是目前刑事司法處置時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善意第三人和財產權利人之間發生利益沖突時,催生出了民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此制度的設立正是立法者衡量市場交易安全和保護財產所有權兩種價值取向后,優先選擇前者的體現。正因如此,在立法上,我國《物權法》中便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基于上述分析,在刑事追繳的過程中,涉案的贓款、物在案發之前已經通過正常的市場交易手段進行流通,如此便引發了交易安全的維護和所有權保護之間的矛盾,應當按照物權法所規定的價值取向,根據善意取得制度進行處置,承認并保護善意第三人對贓物的權益,是符合法律精神的。
法的統一性,不僅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司法適用過程中,要避免法律的矛盾,還要使得法律受到普遍遵守。贓物就其自身的物質屬性、商品屬性和流通交易的方式而言與普通的占有委托物或是遺失物并無區別,可以采取特定的方式進行公示公信,進而在市場中流轉,從而可能引起穩定安全交易的問題。善意第三人就可能從其交易過程中取得所謂的贓物所有權。因此,需要將贓物與委托物、遺失物等同樣對待。就善意第三人的角度看,因其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并無鑒別贓物的能力。換言之,善意第三人面對贓物、委托物、遺失物時,對其財物的真實來源無法有效知悉,僅僅是通過公式交易方式,基于物權的公信力而受讓財物。若是,僅僅因為所受讓的財物來源涉及刑事犯罪,就受到不同的追繳對待,這種做法將嚴重違背法制的統一性。
當刑事追贓過程中出現善意第三人權益存在的復雜情形時,對善意第三人、犯罪人和被害人三者相互關系分析:犯罪人采用違法方式取得了被害人有關財物,理應由其承擔民法上的侵權責任;善意第三人在正常的市場交易中以合理的市場價格從犯罪人手中買入贓物,在此買賣法律關系中,作為賣方的犯罪人應當按照民事法律的規定承擔標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而不應該把此項擔保義務認為的認定成善意第三人負擔,其中原因即在于善意第三人并未獲取不合法的權益;犯罪人把被害人的財物通過各種非法方式據為己有,造成了被害人的財物損失。在此種情形下,仍要堅持善意第三人已經取得的贓物,則不符合公正的樸素法律價值;同時,若是在追贓時,為恢復被害人之前的利益狀態而采取舍棄掉善意第三人通過正常市場交易所取得的合法利益的做法,也違反法益平等保護的重要原則,也難以令社會公眾所信服。
當侵害法益之犯罪事實發生后,啟動刑事訴訟程序便是相應的處置措施,而刑事措施的運用目的則是對所受到破壞的社會秩序一種保護。基于此,司法機關行使刑事追繳權對涉案的贓款、物進行追繳,以恢復被害人之前穩定的財產關系。然而,刑事法作為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從其自身的法律地位和刑事政策角度進行分析,為了更好的實現公正平等,不與其他法律諸如物權法相沖突,尋求部門法之間適當銜接,應當有必要考慮善意第三人介入刑事追繳程序中的現實存在的問題。[3]司法工作人員應當適當轉變理念,本著平等保護出發點,在恢復被害人權益的同時也應努力減少對善意第三人權益的損害。
在現實司法實踐中,若是出現善意第三人與被害人就贓物問題權屬發生爭議的,偵查機關在偵查過程中,不應當一律將贓物悉數追繳,或者是直接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的刑事強制措施,因固定證據的需要可以對善意第三人取得的贓物清單進行保全并明確告知其可以向法院主張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解決,通過公平正義的司法程序進行權屬爭議的認定,給予善意第三人程序性救濟權利。
實踐中,關于涉及刑事犯罪的涉案賬款、物的情形復雜,需要撥清迷霧,找出認定善意第三人的具體標準以便準確迅速的識別是否存在真實善意第三人。誠然這一工作不單單停留在刑事追贓程序中,而應當提前至刑事訴訟開始時,依據以下條件進行認定:
1.買賣法律關系中,第三人應當是從公共營業場所依法受讓并取得該物的合法權益。所謂公共營業場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場和超市,即具有相關經營資質的地點。
2.第三人在受讓贓物時,主觀上應當處于“善意”即不明知所要購買取得權益的物品的贓物屬性。同時,第三人應當支付相應的對價。換言之,就是要第三人通過價格、時間、交易方式等相關因素來認定其當時買賣時是否明知為贓物的性質。
3.第三人需按照民事物權法規定的物權變動的方式,在刑事訴訟程序啟動之前就已經取得涉案贓物的物權。
目前對在刑事追繳過程中是否重視善意第三人利益,立法上沒有法律依據的支撐,司法上各地方處理時也不盡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對追贓過程中存在善意第三人利益被刑事權力損害的事實客觀存在,認清此種情形下平等保護善意第三人合法利益是一種趨勢。這種忽視善意第三人利益保護的司法狀況,應當予以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