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澤寰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目前為止,對公共利益起到保護作用的法律條款很多,其中經濟法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但是在實踐保護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法律范圍需要解決的問題。相關法律工作者以及立法人員應積極主動的立足于經濟法的角度,突破公共利益法律范圍,在經濟法的基礎上,分析并研究公共利益在法律范圍內的局限原因,從而找到解決辦法,使公共利益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該處于轉型階段,市場經濟尚不成熟,而經濟法律制度的推進與我國經濟市場經濟成熟度是有聯系的。隨著經濟立法的快速發展,它的制度演變也是十分快速的,而且發展也具有一定特殊性,最開始是由計劃經濟體制演變而來,因此,在政府市場主體以及公共利益代表主體與表達機制上都有所欠缺。此外,在我國的法律范圍內,關于保護公共利益的條文少之又少。根據相關調查發現,最早提出保護公共利益的國家是古希臘,當時的古希臘領導將國家看的至高無上,從善意的角度出發,在現實生活中物化成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從個人主義方法論出發,公共利益是基于個人利益之上,最后回歸個人利益。從西方國家法治體制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他們在表達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但我國的現狀一直是秉持整體主義的統治,個人主義有所缺失。雖然我國社會法制意識正在逐步加強,但是經濟體制仍然處于一個過渡階段,由整體主義逐步向個人主義變遷,與整個法制變革的思想中心步調不一致,顯得不合時宜。
上世紀末期,西方國家興起“重塑政府”運動,規定與制度更加多元化,既有“軟性法則”規范,例如:在傳統法律的基礎上,科學運用公共政策、行業標準、自律性規范以及交易習慣等。當這些法律法規運用不恰當還會違背民意,影響社會和諧。經濟法的制定是結合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所制定的,因此與其他法律部門相比,經濟法更能保障公共利益,保護效果更為顯著。
在現代化法制社會,政策內的法制與人治并未有效銜接,故而有效銜接法制與相關政策十分重要。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生改變,經濟形勢與經濟體制都在不斷變化,從而導致經濟法時常處于變動中,基于經濟法下的公共利益具有多項特點,具有較強的歷史性、階段性以及政策性,根據經濟法的法治理念,受到經濟政策與經濟體制的影響是必然的,對公共利益的保護也是十分不易。在現階段,由于社會體制的不斷變化,社會分工愈加細致、多元且抽象,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的思想逐漸加深,這些都虛化了公共利益的主體地位。基于經濟法的視野而言,公共利益不僅缺乏界定標準,還缺乏可操作性的健全的制度規范。因此,從實體角度出發,對公共利益內涵、特征及種類進行價值選擇,將價值問題向制度規范問題變遷不失明智之舉。
從當前學術界理論中發現,對公共利益進行區分主要分為三大類,首先,于公共利益自身而言,權力機關根據“一事一議”的原則進行區分;其次,在判定公共利益上,法制機關具有審核決定權;再次,與普通法律相比,立法機關能夠進行區別認定,一方面,這符合公共利益的核心本質,另一方面,對政府機關濫用職權,侵害他人利益從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遏制,這樣更能符合民意,符合國情;最后,從立法模式來看,國外有關立法的成功案例,我們不妨借鑒一二,主要分為概括式、列舉式以及綜合式三種。第一,就公共利益而言,對其立法模式進行總結概括就是概括式;第二,在公共利益范圍內,對各項立法條例進行詳細舉例說明就是列舉式;第三,具體而言,一方面對公共利益進行概括總結,一方面又對公共利益范圍進行舉例說明,二者結合就是綜合式。
現階段,政府要想有效保護公共利益,就必須對具有相關權利的職能部門以及個人采取一定的制約措施,基于此,理應結合實際調查研究發現,在科學依據的輔佐下制定相應的制度條款。只有如此,政府制定出來的相關政策才能更符合民情,更順應民意,進一步保障公民權利以及公共利益得到絕對的保障;另外,在公共利益保護實踐過程中,必須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將每一項決策以及執行活動都能公之于眾,不僅能讓公民有法可依,還能保障公共利益符合各項法律條款的要求。
綜上所述,為保障公共利益的實體作用,不再“形同虛設”,只有在相關立法、執法以及司法方面進行不斷完善,拓展各種有關保護公共利益的途徑,才能將法律條文中的“法”落實到實踐中的“法”,使二者能夠有效融合,突出公共利益的主體地位,從實際意義上充分發揮經濟法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