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莉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立足于實體公正以及程序公正兩方面,要想實現司法公信力的全面提升就必須要從實體以及程序兩方面提高公正裁判力。法治語境下司法公正對于裁判力的要求主要有司法職業化和民主化的統一和司法能動與自制的統一。
司法公信力的基本概念是司法活動能夠獲取社會各界的基本信任以及信賴的水平,是信任水平與信賴水平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司法基本內涵主要包括:司法獲得社會公眾的普遍信任以及信賴的能力;司法獲得社會公眾的普遍信任以及信賴所產生的影響能力;上述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的能力。三項內容是相互聯系同時是逐漸遞進的,最終形成了司法體系的統一體。本文認為,獨立審判能力、公正裁判能力以及司法既判能力是構成司法公信力的關鍵要素。
公正裁判力主要涉及到兩方面:一方面是實體公正,即司法機關在發現案件事實基礎能夠選擇相關法律,確定司法裁判的正確結果;出公正的裁決結果;另一方面主要是指程序的公正性,在司法案件的處理過程中要重視過程的公開、公正以及民主的原則,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筆者認為,公正裁判力要求在嚴格的法定程序的基礎上確定案件事實同時選擇相關法律進行理性判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須要從實體以及程序兩方面促進實體公正的實現。
從司法權的屬性上進行分析,大多數學者都認同司法裁判的觀點。其中孟德斯鳩首次提出了司法權的主要含義,他認為司法權在內容上是懲罰犯罪行為的私人訟爭。托克維爾認為司法權的特征體現在國家對案件的裁判。漢密爾頓認為司法部門只是進行判斷。國內多數學者也統一這樣的概念,孫笑俠指出判斷權是司法權的基本內容。王利明指出司法機關對各種糾紛事件的裁判是司法的本質體現。對司法公信力的探析主要涉及到司法主體、適用法律以及司法裁判的能力。
現階段我國社會中,司法不公正是司法公信力下降的關鍵原因之一,也是當前社會法治活動面臨的主要問題,要想實現司法公信就必須要堅持裁判的公正,這既是法律運行規律的原則,又是司法活動的內在追求也是社會各界對司法活動價值的判斷,提高司法公正裁判能力是當前司法機關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的關鍵問題。
影響司法公正裁判力的關鍵因素主要有法律操作的規范和司法制度自身特點以及司法主體的素質和道德水平。提高司法公正裁判力,首先要處理好司法依據以及體制質量的問題,認真對待主體素質的問題。以及司法主體的素質問題。本文下從實體以及程序兩方面對司法裁判力基本要求進行論述。
1.司法的職業化
司法職業化主要是指在行使相關司法權力的過程中必須要具備的職業意識、技能、道德以及地位,主要強調對法官基本職業素質和道德素質。現代司法的發展對于法官素質要求的體現主要是建立在司法職業化的基礎之上,站在公正裁判的角度對法官的職業素質進行分析,司法職業化主要表現在:及時發現案件真實情況的能力以及針對案件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法律的能力。
2.司法能動
在微觀層次上司法能動主要是指在限定范圍條件之內主體為了達到公正裁判的目標為最大限度地獲取案件真實情況的能力,其核心是法官的裁量權,涉及到司法活動的整個過程。對公正裁判的要求主要表現在:盡可能地挖掘出事實的真相以及追求司法審判最優效果上。
1.司法自制
從內外兩方面對司法自制含義進行分析:第一,在權力結構中保持司法權的自我約束以及限制:第二,在運行過程中保持司法權對法律的忠誠。本文認為司法自制指在司法裁判過程中司法主體恪守司法權,嚴格按照司法權運行規律,堅持對司法的忠誠,保持自我約束以及克制。公正裁判力對司法自制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為:司法自制對裁判公正性的要求,主要表現在:裁判的中立以及被動裁判上。
2.司法民主
司法民主是堅持司法職業化的同時,按照司法活動的規律,堅持走群眾路線,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確保司法活動能夠有效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從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角度出發,全面提高就司法的公正裁判力,在法治語境下提高司法裁判力要求要促進司法職業化以及民主化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