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敬 趙 倩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876
與中國仲裁委員會不同,《仲裁法》對中國仲裁協會的性質做了明確規定,相關的籌建工作早在2008年就已經開始,但時至今日,中國仲裁協會仍處于醞釀期。學術界多數觀點認為有必要成立中國仲裁協會,但仲裁協會的法律性質、仲裁協會與仲裁機構的關系、仲裁協會的具體職能以及仲裁協會是否有必要制定統一的仲裁規則等問題可謂是百家爭鳴。本文認為中國仲裁協會的成立應該是實踐需要的產物,因此將通過對比域外仲裁協會相對成熟的運營模式、闡釋中國仲裁協會成立的現實基礎等方面分析中國仲裁協會成立的必要性。
國際上的仲裁機構大多是因商事貿易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行業機構,旨在快速解決商事貿易糾紛,提高糾紛解決效力。這些機構通常具有三方面共性:機構名稱具有國家性質;運營模式多為社會團體法人;糾紛解決方式延伸至和解、調解等多方面。
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中國仲裁委員會不斷改進經營模式,出現很多針對特定行業或服務于國家戰略的專門仲裁機構,如海峽兩岸仲裁中心。仲裁是解決民商事糾紛的重要組成,相關部門為仲裁事業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環境,大力支持中國仲裁事業的發展。但中國仲裁的發展尚存在著“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兩大方面,必須大力推進仲裁法律制度,使其積極融入市場,發展仲裁事業。
仲裁事業的發展源于歐洲商事貿易的快速發展,在經營模式上有明顯的公益性、民間性和獨立性。如美國仲裁協會,是美國仲裁社和美國仲裁基金會合并的產物,設有董事會、執行委員會和其他專門委員會等。[1]
中國仲裁委員會在法律上具有獨立性,但在人員任用、財務管理等實踐中仍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筆者認為中國仲裁協會的成立應該是滿足實踐發展的產物,而非適應理論需要的“陪葬品”,因此有必要分析《仲裁法》第十五條的“合法性”與“合理性”。中國仲裁事業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期間,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紛繁復雜,仲裁機構自帶的“行政胎記”逐漸淡化,案件受理量、快速解決的成功率等大幅提升,遠超出預估范圍。中國的仲裁機構同樣具備國際仲裁機構所具有的非營利性、民間性以及公益性,但中國仲裁協會目前卻只存在于理論層面。從理論上而言,《仲裁法》第十五條有關中國仲裁協會的內容有修改的現實意義,但具體修改的內容還值得商榷,中國仲裁協會與中國仲裁委員會的關系問題也值得重新定義。
中國經濟發展的水平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對通過仲裁來解決糾紛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建議中國仲裁協會在設立的某些制度方面增添“中國”特色,并徹底排除行政干預,確保其完全的獨立性。
首先,機構設置方面。與仲裁事業發展初期相比,中國仲裁委員會的發展速度之快,受案數量之多,解決效率之高完全超出預期。但中國仲裁委員會的發展程度、發展理念和組織機構不盡相同,所以中國仲裁事業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立足基本國情。中國仲裁協會的成立需要加強國家性質而非商業性質的色彩,可以“總工會”的形式對分散的仲裁機構進行組織管理。
其次,入門資格方面。基于中國仲裁委員會的不同發展水平,以及《仲裁法》對中國仲裁委員會是中國仲裁協會會員的規定,筆者建議對入門資格做廣泛化處理,包括(1)強調自愿加入而非強制性加入,減輕加入者的負擔;(2)各仲裁委員會可進行選擇性的發起或加入,避免業務或會員資格的沖突;(3)在經被加入組織同意的前提下,加入的會員可同時從屬于不同的仲裁協會;(4)會員只對中國仲裁協會本身負責。
最后,職能分工方面。(1)完善監督制約,確定中國仲裁協會對各地分會或者會員之間應是服務與被服務、監督與被監督關系;會員之間可進行“同級監督”,但僅限于人員違紀和不正當競爭的情況;(2)堅持業務獨立,協會與會員之間不存在指導與被指導關系,不能影響會員的案源拓展和個案管理;但有責任依據協會章程進行案件統計,收集、發布仲裁信息等;(3)會員制收費。中國仲裁協會以會員交納的會費作為協會的維持成本,同時要求各會員積極主動按時交納會費,遵守中國仲裁協會的運行章程。
從域外仲裁機構的發展程度和我國仲裁協會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中國仲裁協會的成立能有效解決我國仲裁事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動仲裁法律、法規、規章和相關政策文件的修改完善,為仲裁行業的發展創造公平、公正、寬松、透明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