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媛
湖南工業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7
我們總習慣于用結案數、結案率等量化的標準來衡量法院糾紛解決功能,但人民法院資源配置、管理效能、組織建設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事訴訟運行效率的高低和功能的發揮,也間接影響了當事人權益的實現和訴訟成本的支出。合理優化配置稀缺司法資源、科學有序提高司法管理效能、打造專業高效組織隊伍能盡可能地減少法院審判權對當事人訴訟權益、訴訟成本的負影響。
1.職業發展保障:法官員額制
第一,制定嚴格的準入規則和程序。為了打造一個公開透明的競爭環境,需要構筑一個明確的準入程序規則、遴選的流程和入選之后的考核機制。
第二,規定合理的員額標準。法院需要根據工作履歷、學歷結構、審判經驗、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等具體的評估指標構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司法現實狀況的法官員額標準,這樣就能真正選拔出那些具有專業辦案技能、良好職業素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法官。
第三,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發展水平不一致,因此,在進行員額分配時應考慮到每個地區審判工作量的不同進行區域化的統籌。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只有將法院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弱化,才能確保司法獨立和以審判為核心的司法資源,按照不同地區的不同審判工作量、經濟發展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制定員額比例。
2.職業收入保障:績效獎勵制
員額法官的收入可以由以下幾部分構成:基本工資、績效考核獎金和補助津貼,將績效獎金和基本工資同步提高的方式來達到雙管齊下的目的。而像行政人員和審判輔助人員則只考慮其績效獎金。這是因為法官作為專業的審判人員,無論是從其承擔的職業風險、經驗水平或者是從專業技術水平來看,都有對其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法官也理所應當的應獲得其對應的收入,法官的收入制度改革也理應向這些一線審判人員傾斜。
法官裁判與當事人成本優化直接相關,法官裁判的中立性和公正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責任激勵機制便是對裁判過程中玩忽職守、消極應對等行為給予制裁和懲戒,以此明確法官責任。與此同時,司法的“去行政化”又是減少外在干預的必要手段,司法責任的監督主體也應由“內部”向“外部”轉變,即更多的由法官、律師和檢察官組成監督主體。
1.打造專業型法官隊伍是實現審判專業化的前提
專業化的審判離不開專業化的法官隊伍,首先法官需有系統化、專業化的學歷背景,其次是需要通過國家認定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最后在進入法院系統時,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考試。
2.培養專家型法官團隊是實現審判專業化的必要條件
在結合案件類型和經驗的基礎上,對專家型法官進行分工,以充分利用其才能和經驗對社會影響力較大或者疑難案件進行裁判,是公眾對案件的裁判具有公正感和認同感,也讓“接近正義”之門打開得更徹底。
3.組建專業化審判組織是實現審判專業化的充分條件
只有專業化法官是無法實現審判專業化的目的的,完整的審判離不開法官、助理法官和書記員組成的審判組織,只有他們在形式和內在都達到同質化,才能形成審判獨立、權責統一的專業化審判模式,大大提高審判效能。
1.強化訴訟程序的流程管理
設計規劃整套流程管理思路,對類型化專業案件的立案、分案、審理、結案和歸檔等環節實行實時、全程地跟蹤監督,特別需要強化針對某些專業化案件的對口流轉和審限追蹤等重要環節的實時監控。利用法院的電子工作平臺,對審判人員和各個環節均計入系統,有利于更全面更完整地記錄整個訴訟流程,也使得當事人能夠知道訴訟程序的過程,節省不必要的環節和無用行為,節約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2.提升審判制度的功能效應
司法審判不僅僅指審理環節的量化開放,在民事制度設置的規范化將幫助當事人在程序選擇上助推司法活動效率,用較少的時間、經濟和勞動成本來獲取較高的訴訟回報。例如案件巡回審判制度、缺席審判制度等在程序便利當事人訴訟參與成本的制度。民事缺席判決制度對于解決當事人故意拖延訴訟時間,拉長訴訟時間導致司法活動效力處于長期不穩定的問題處理具有現實意義等等。
3.完善審判質量的質效評估
發揮立案庭的審判流程管理功能,完善審限跟蹤、預警、督辦、通報和延長審限告知等制度,定期公示審限最短和最長的幾件案件,提高辦案人員的效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