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敏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醫療損害責任糾紛不同于一般侵權糾紛,往往極具專業性、復雜性,加之其直接關乎公民個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等重要人格權,因此歷來是司法實踐中的重難點。醫療技術損害責任作為最重要常見的醫療損害責任,明確其責任認定及具體規則意義非凡。
(一)2002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四條規定,八種特殊侵權行為實行舉證責任倒置,醫療侵權訴訟即是其中之一。即原告無需舉證證明過錯及因果關系,而是由醫療機構承擔這兩方面的舉證責任。這導致后來醫療機構一方為了自身安全考量,開始實施大量過度檢查。
(二)2002年9月1日起公布施行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自此,診療損害責任開始雙軌制道路,構成醫療事故的,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醫療機構承擔醫療事故責任;沒有構成醫療事故的,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承擔過錯侵權責任。而這兩種責任,均適用過錯歸責原則,按過錯侵權責任確定構成要件事實,進行舉證責任分配。[1]
(三)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根據該法第五十四條,權利主張者需將侵權行為的四個要件一一進行舉證,使之達到民事訴訟規定的證明標準——高度蓋然性。
上述法律上的變化確實有問題。如果說2002-2010年的醫方舉證倒置是翹翹板的一極,2010-2018年將舉證責任全部給患方則倒向了另一極。而法律貴在平衡,短短數年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翹翹板始終處于失衡狀態,難免招醫患雙方責罵。[2]因而,醫療損害責任司法解釋應運而生。
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侵權行為法的統帥和靈魂,研究醫療侵權責任問題,首先就要確定其適用何種歸責原則。確定醫療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就是確定醫療侵權責任立法的基本點。[3]
醫療技術損害責任原則上采用過錯原則。醫療機構須存在醫療過錯,且因該過錯導致了損害后果發生,才需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例外情況下實行過錯推定。當醫方存在《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三種情況之一,法院就推定醫療機構存在過錯。
根據《解釋》第四條,我們可知,主要由患者一方承擔舉證責任,同時對患者予以必要的舉證責任緩和。主要理由在于,實行過錯責任原則,也就對應地奉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然而,醫療技術損害責任案件專業性強、相對復雜,一般而言普通人難以通過生活經驗常識去判斷是否滿足過錯要件,因果關系則更甚,因而往往要借助專業的醫療損害鑒定。
(一)患者欲主張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的,應提交兩方面證據:一是到該醫療機構就診,二是在就診過程中受到損害。其中,就診證據應包括但不限于:掛號憑證、收費證明、處方、檢查證明、證人證言等。受到損害的證據,應當是損害已實際發生的證據,如患者的組織器官遭到破壞或患者的相關器官存在功能障礙的病例記載。
(二)在舉證環節上,對患者進行適當的舉證責任緩和。患者起訴時,除證明就診及損害事實外,還應當證明診療行為具有過錯和因果關系。醫療機構否認過錯和具有因果關系的,患者申請進行醫療損害鑒定,人民法院應當準許,最終通過鑒定認定過錯和因果關系要件是否成立。這即是依《侵權責任法》和《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患者采取的緩和其舉證責任的方法。舉證責任緩和的要求是,原告應當首先證明被證明對象的可能性,然后實行舉證責任轉換,由被告舉證證明否認原告提出的證明對象的可能性;能夠否認原告證明的可能性的,被告勝訴;不能否認原告證明的可能性的,原告的可能性證明得到確認,原告勝訴。
(三)醫療機構就侵權責任法第60條規定的事由進行抗辯的,承擔獨立的舉證責任。此外,依據《侵權責任法》第58條,患者能夠舉證證明醫療機構存在該條規定的三種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的情形之一的,直接認定其有過錯。
不可否認,《解釋》就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處理較以往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緩和醫患關系。雖然將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醫療機構存在過錯的舉證責任仍分配予了患方,但同時規定人民法院對患者的鑒定申請應當予以準許,由此避免了因舉證責任分配不當可能導致的失衡。《解釋》在不違反立法本意的前提下,大量實證調研和借鑒域外經驗,進一步明確了司法適用規則,其進步意義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