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英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現行婚姻法中明確規定:夫妻雙方要對彼此忠實,相互尊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關系。這是針對當前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婚姻不忠誠的現象而設立的條款。新的婚姻法堅持法律和道德相結合的特點,在法律制定的過程中將社會道德準則納入到法律條款中。然而本文認為將該條款寫入婚姻法中的合理性有待進一步商榷。
道德和法律對于社會活動的影響范圍存在一定差異,涉及到的領域是不同的。
從對象角度分析,道德是從人的信念和動機上對人的外部行為產生影響,但是法律是直接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因此行為是法律和人的交界。
從調整的手段上來分析,道德主要是通過社會倫理認同以及社會輿論來影響人的思想;法律主要是通過國家強制力來實現對人行為的約束。道德標準法律化之后,在實施上很大程度上是拉低了社會道德的要求。事實上道德的主要對象是善的意志,假設這個對象不僅僅是道德活動的標準也是法律活動的標準,那么“善乃至道德”將不再成為可能。道德是自覺的行為,與法律上要求的強制義務存在很大區別,法律活動的核心是他律,同時法律需要依靠外部力量保證其作用的發揮。
從形式角度分析,道德是以思想內容為主要體現,法律是以強制手段為主要體現,法律在原則上剔除了人們選擇不善的自由。將道德簡單地進行法制化處理最終將導致道德界限的消失,磨滅道德意識。
在法律條款中增加“互相忠實”的有關內容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婚姻不忠實的問題,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法律的作用。當前社會問題分析的過程中存在一種誤區就是任何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最終歸因為法制的不健全。事實上這樣的結論是不科學的,法律不是萬能的,盡管這樣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家法制化建設的進程,但是同時也暴露出了更多的弱點,并且在法律實踐活動中產生了更加明顯的負面效應。將法律作為處理社會生活矛盾的第一手段事實上是割裂了社會與法律之間的內在聯系,片面強調法律對社會的建設作用,是典型的“唯意志論”,同時這也是主觀唯心思想的典型體現。
事實上法律僅僅是社會現象的被動反映,法律的主要影響是對社會生活的反作用,法律作為上層建筑不可能決定社會經濟基礎,想要通過法律手段來改變社會現象是不可行的。將法律和社會問題簡單結合在一起的行為實際上也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關系的相關理論假設,比如原始社會和理想共產主義社會中并沒有法律,所以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要避免走進“完善的法制”的誤區。
法律之所以能夠發揮其根本作用關鍵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效力的充分發揮,但是法律的強制力是潛在性的,一旦社會主義違背了法律中設定的相關義務就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社會主體拒絕承擔這樣的責任就需要法律強制手段對社會主體進行強制處理。這種強制手段是必須的,否則將會導致法律公信力的喪失,法制社會的建設將成為不可能事件。
有效的法律規范文件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作為強制力保障,然而在我國婚姻法中盡管對夫妻雙方相互忠實的義務進行了說明,但是卻沒有與之配套的強制保障措施,沒有對違反該條款的行為懲罰內容進行明確規定,導致該項內容強制力的喪失。這種條款不同于重婚罪的相關內容,重婚罪是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但是基本上所有的婚姻不忠實的行為都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法律強制力的作用在大部分婚姻不忠實那里并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
除此之外,該條款的另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的問題處理程序,導致該項條款僅僅成為一種社會主張和宣揚。當前法律規定中既沒有涉及到判斷行為的標準,也沒有涉及到相應的權威認定機關以及采取何種方式對不忠實的行為進行處理等內容。
綜上所述,新的婚姻法堅持法律和道德相結合的特點,在法律制定的過程中將社會道德準則納入到法律條款中,但是針對“互相忠實”的闡述依然存在概念標準模糊的現象,導致認識和理解上存在很多誤區,嚴重降低了法律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