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俊
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貴州 六盤水 53000
比特幣的出現暗示著信息時代下新的生活模式和新的金融思維,傳統的支付方式和金融思維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目前專家學者對比特幣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比特幣的出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特幣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效率在不斷提高中,這也表明比特幣相比于傳統的貨幣有著不可忽視的優勢和價值。相比傳統的貨幣體系,數字貨幣有不一樣的的優勢同時在法律上沒有得到完全的支持。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市場,而對比特幣的使用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如何規范比特幣的使用和發揮比特幣的優勢是我們目前研究的重點,而我國有關監管部門應該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建設。
根據數字貨幣維基百科的定義看,數字貨幣是一種替代貨幣,只是以電子貨幣形式創建、發行和流通。因為運用P2P技術,所以理論上避免了官僚機構的審批,發行貨幣的權利也給予了每一個人。而法學定義中,貨幣是一種由國家發行的動產,貨幣單位是一種普遍的交易手段。在法學定義上數字貨幣沒有得到支持,但在現實世界中數字貨幣已經是風潮。比特幣從一開始沒有價值到顛峰時期幣值升至1200美元,而現在估計市值達到60億美元。比特幣交易平臺的暴增還有國外銷售業不斷助力于比特幣的流通支付,比特幣在很多應用上已經具備貨幣的特征,支持比特幣作為通行貨幣的人認為比特幣不但具備目前五大貨幣職能,同時比特幣在使用過程中還具有相應的優勢,比如比特幣沒有中心的發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不變的發行總量,實際上可以避免一些假幣的生產和個人財產受到損失的情況;比特幣完全公開的交易過程,所有比特幣的交易信息都可以在網上查到,使得市場交易機制互相監督、公開公平。
而比特幣的擴大化使用,同時也被人們看出了數字貨幣法律方面的致命弱點,由此可看出數字貨幣并不能夠獨當一面。
2013年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有關防范比特幣風險的文件,文件中指出我國的銀行機構不允許向客戶提供有關比特幣的服務,禁止比特幣的通行和使用。這一規定將比特幣歸類為虛擬商品,并沒有明確規定比特幣。然而我國針對虛擬商品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同時虛擬商品也缺乏相應的法律定義和保障。同時通過對比特幣的使用和發展進行分析,比特幣并不能完全被稱為虛擬商品,比特幣交易過程中可以出現現實中的法定貨幣,以比特幣為交易核心的金融服務并不能稱為虛擬交易。所以用特定的虛擬商品定義比特幣,完全是不正確的。
比特幣風潮提高了我國的交易平臺數量,但是由于比特幣的交易平臺缺乏法律效應和法律定義,我國的交易平臺缺乏完善的標準監管,所以質量堪憂。而為了爭奪客戶,提升交易量而引入的許多杠桿交易也在無形中提高了交易的風險。筆者認為,這類衍生性金融業務已經并沒有得到規范的金融監管,比特幣交易的增加會直接影響金融秩序。如今的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再這樣下去會使得數字貨幣淪為普通的投機炒作商品。
數字貨幣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兩個原因形成。一是數字貨幣自身價值不穩定,這也是目前第一代數字貨幣最大的弱點;二則是受到國家政策的引導。央行下發的文件嚴重影響了比特幣這類衍生的金融服務發展,模糊了比特幣的法律定義。在該文件出臺之前,網絡上存在一部分人愿意購買比特幣,愿意使用支付寶購買比特幣,但被禁止后一切都不了了之。這份文件將國內的比特幣持有者定在投機炒作的范圍內。而投機范圍會提高相應的風險,甚至會扭曲比特幣作為貨幣的職能。比如投資者可以花費資金購買比特幣的生產設備,從而可以得到相應的數字貨幣。隨著比特幣算力的提升,購買者也只能不斷地更新生產設備的版本,從而穩定設備的生產和市場的發展。比特幣交易平臺中的經濟市場缺乏相應的法律效應,買家沒有法律保障,賣家沒有實體機構,也沒有安全可靠的網絡銷售平臺可以提供平等的銷售過程,比如淘寶,所以買家經常被要求先付款后發貨,或者遇到買方賣方交易完全不對等的情況,更沒有售后服務的保障。以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的法律監管體系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