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玲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智能汽車,又被稱作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是指通過運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云計算等技術,能夠實現部分或完全自動駕駛的新一代汽車。智能駕駛有輔助駕駛和無人駕駛兩種。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智能駕駛技術不斷得到突破。面對智能汽車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在不斷研發技術的同時,也紛紛開始了智能汽車立法領域的探索。2018年1月5日,國家發改委公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國智能汽車法規標準框架的戰略愿景。智能駕駛時代即將到來。智能駕駛到底會對傳統法制帶來怎樣的沖擊?面對這些沖擊我國立法又應該如何解決?本文旨在對此進行討論,為我國智能駕駛背景下的法制重構提供參考。
智能汽車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同時也對當今社會的法律規則、社會治理帶來巨大沖擊。智能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我們對法制改革的思考。智能駕駛對傳統法制的沖擊,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傳統的交通管理體制存在缺陷。智能汽車通過智能駕駛系統實現自主運行,行駛過程中駕駛人對機動車的干預越來越少,智能汽車是否符合相關技術標準成為交通監管的新重心。其二,智能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時責任難以認定。智能汽車發生交通事故,尋找事故責任主體、辨析因果關系會存在較大困難。同時,智能駕駛系統具有較強的學習適應能力,面對復雜的情況時,智能汽車的反應具有不可預見性借。其三,傳統汽車保險規則面臨變革。智能汽車對保險制度的依賴程度加深,傳統的保險規則不能滿足智能汽車責任分擔的要求;其四,智能駕駛網絡平臺下乘客個人隱私權受到挑戰。在智能汽車使用過程中,乘客信息高度集中使乘客隱私權受到威脅。其五,智能駕駛背景下新犯罪形態的出現給傳統刑法帶來沖擊,傳統刑法對智能汽車安全事故規制不足。
時代進步需要法制同行,智能汽車的發展要求對傳統法制進行調整。需要認識到的是,智能汽車仍屬于產品范疇,傳統法制的相關規定仍有適用價值。筆者認為,未來我國智能汽車立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其一,實行多項制度完善交通管理體制。智能輔助汽車的長期存在要求制定完善的駕駛員接管制度。面對智能汽車與傳統汽車并存局面,可以利用分類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同時,發展智能汽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運行報告制度可以使智能汽車監管更全面,也可推動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發改進。其二,確立嚴格責任構建事故追責體系。當事故責任可以通過傳統的責任框架進行追責時,適用產品缺陷責任和過錯侵權責任進行事故追責自不必說。當智能汽車發生事故難以歸責時,可以采用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實行嚴格責任進行事故追責。其三,智能汽車發生事故因果關系確認困難,被侵害人難以獲得及時救濟,同時實行嚴格責任加重了生產者、消費者的責任承擔。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在傳統保險規則基礎上對強制保險制度加以延伸,輔之以賠償基金制度實現法律層面上的利益平衡。其四,保障網絡平臺安全,規范信息利用與保護制度。從刑法、民法、行政法三個層面進行立法考量,促進乘客個人、網絡運營商以及政府協同參與,搭建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相結合的智能汽車乘客信息保護框架。其五,調整相關刑法條文,對智能駕駛背景下惡意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以及非法入侵網絡系統等違法行為進行規制;同時增設新罪名,對智能汽車研發生產銷售使用各個環節進行規制,為我國智能汽車發展保駕護航。
人工智能帶來社會變革,智能汽車無疑是這場變革中的先行者。為了在這場變革中占據領先地位,世界各國對智能汽車的研發都相當重視,我國也必須抓住發展智能汽車這一契機。完備的法律體系是發展科學技術的必要保障。智能汽車對傳統法制的沖擊是多方面的,化解這些沖擊要求我們在完善傳統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構建一套完備的智能駕駛法律體系。智能駕駛時代即將到來,始終保持法律研究的嚴謹與理性,更加理想的法律制度等待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