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博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公安機關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安全、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和公共財產的專門機關。武力使用是警察在執法活動經常運用的控制手段之一,這就要求武力使用的等級與執法對象暴力抗法危害程度必須相適應。在執法活動中,警察與執法對象互相都是動態的,執法對象的暴力抗法程度可能隨時會發生變化,警察的武力使用等級,也應隨之進行調整。近年來,我國警察因武力使用不當,而出現的問題屢見不鮮,因此,加強對警察武力使用的研究,不僅可以有效地制止犯罪,而且可以完善武力使用的理論依據。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警察武力的涵義是指:人民警察依據法律規定,為了有效打擊犯罪,根據聚體執法現場的情況,依法對違法犯罪嫌疑人或行為人實施肢體控制的強制性手段和方法,是警方防止、制止、打擊犯罪行為的必要途徑之一。警察的武力使用權是警察權的延伸。國家賦予警察權力并且保護其使用,具有法定性和強制性的特點。因此,警察武力使用受到法律的一般原則限制。有以下幾項:
警察的一切權力皆由國家法律賦予,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因此,警察在執法時,依法運用各種武力控制時所造成的他人財產的損害或人身傷害不追究其個人責任。但如果這些武力手段使用的主體是公民個人,其性質就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除非是正當防衛,否則將是違法的暴力行為,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法無授權即禁止,法無禁止即可為,因此,警察執法中有很多禁止性的行為,其行為必須要在法律的規定之內。
最低使用武力原則,是指警察在執法活動中,面對使用武力的執法對象時,首先選擇最低級別的武力強制措施進行控制。警察在明確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礎之下,使用的武力手段應當與武力使用的條件及其預期達到的目的保持一致,并且在可供選擇的武力使用方式中盡量使用相對強度較溫和、侵害程度最低且能達到控制目的的措施,達到對執法對象的損害程度降到最低的目的。為了避免給執法對象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在執法活動中應分清武力使用的情形及與之相匹配的武力使用措施。最低使用武力的原則與處置現場的條件相適應,而不是與處置結果相適應,在正確使用武力的前提條件下即使對執法對象造成了超出預期的損害,也不應視為是對執法對象的不法侵害。
控制原則,是指警察在使用武力時必須以制止其違法犯罪行為和控制嫌疑人為目的的。在執法活動中,警察執法的目的是要制止犯罪,如果相對較低級別的武力手段可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就不得采取較高級別的武力手段;如果徒手可以控制的,就盡量避免使用警械;如果使用警械可以控制,就盡量不要使用武器控制。使用任何級別的武力手段都應以制止犯罪、控制犯罪嫌疑人,而不是以打傷、擊斃執法對象為目的。
警察在執法活動中應分清楚武力使用的情形并使用合適的武力方式進行處置。本文對警察使用武力的情形分為以下幾種:
口頭制止,是人民警察在現場執法時為了制止執法對象繼續實施犯罪行為,合理使用語言進行口頭警告,控制其行為的措施,目的是使執法對象能夠按照警方的指令,終止正在進行的犯罪行為。在公安部2010年出臺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現場制止違法犯罪行為操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中,口頭制止被定義為最低控制水平手段。如在執行援助、調解糾紛、處理一般違法行為和處理輕微暴力行為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使用恰當執法對象將服從警察的指令,立即停止違法行為,避免沖突再次升級;反之,使用不當可能會激怒當事人,造成對警察執法的反感,抵制甚至引起強烈的對抗,使警察處于被動,直接影響到執法的有效性。
1.執法對象心理抵觸。執法對象心理抵觸是指在執法活中執法對象沒有語言抗拒,只有心理抗拒。具體表現為執法對象沒有直接抗拒警察的指令,但對警察的態度表現出消極的抵抗,其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可能會采用逃跑、毀滅證據等行為,以此來逃脫或掩飾犯罪行為。因此,在面對此類的執法對象時警察應使用語言指示,并保持警惕,留意圍觀群眾以及周邊環境,同時注意警組的站位和安全距離的把握。
2.執法對象語言抗拒。人民警察在現場處置時,執法對象以非暴力方式,即執法對象口頭表現出不服從,以污言穢語或糾纏警察等其他非肢體接觸的方法干擾警察依法履行職責,但未對周圍人群或警察自身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威脅或損害,對于這種行為警察應及時口頭規勸或責令停止。對不聽從警察口頭制止的執法對象,可以根據《警察法》第35條、《治安管理處罰法》第82條的規定,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或采取傳喚措施,將其傳喚到公安機關作進一步處理。同時,警察在使用口頭制止處置措施時,要做好徒手控制或采取更高級別的處置措施的準備,從而更好的應對突發狀況。
《規程》中第十九條到二十二條①規定了使用徒手制止的情形。徒手制止,是人民警察打擊犯罪、逮捕罪犯或遭受人身攻擊,在沒有武器或不能使用武器的情況下,使用徒手對執法對象的人身采取直接控制的方法,以保證執法人員或周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警察在執法中,執法對象以消極對抗的方式與警察產生肢體沖突,但其行為并未對警察或周圍群眾造成嚴重威脅,警察應采取徒手制止,如壓點控制,限制行動自由等方式對其進行制服。警察在使用徒手控制行動時,應以迫使對方停止實施違法犯罪為目的,以不法分子停止違法犯罪行為為限度,而不是對執法對象的身體造成直接傷害。當犯罪分子停止了犯罪行為,其危害性已經排除,徒手控制行為就應該停止。當違法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可能危及其他人的人身安全,民警在來不及動用警械、不便動用警械或不至于動用警械等情形下,可以使用擒拿等動作迅速控制,或使用拳、掌、踢等技術動作使其倒地,進而將其控制并制服。
警械分為驅逐性、制服性警械和約束性警械兩種,其中《條例》規定了八種情形可以使用驅逐性、制服性警械;五種情形可以使用約束性警械。其中,違法犯罪行為正在進行或仍在繼續是警察運用驅逐性、制服性警械的先決條件,如果執法對象已經終止違法犯罪行為或已喪失反抗能力,警察就不得繼續使用這類警械,否則,就是屬于違法使用警械或警械使用不當,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執法對象頑強對抗。警察在對執法對象采取強制控制的過程中行為人可能會做出進一步的反抗,并可能會對警察或周圍人員造成傷害,因此警察應使用約束性警械來限制其行為?!稐l例》中規定:人民警察依法執行下列任務,遇有違法犯罪分子可能脫逃、行兇、自殺、自傷或者有其他危險行為的,可以使用手銬、腳鐐、警繩等約束性警械。如警察將行為人帶離時,嫌疑人對警察實施反抗,但未出現使用肢體攻擊警察的行為時,警方應使用約束性的警械,防止嫌疑人逃跑,攻擊他人或做出其他危險行為。
2.執法對象暴力攻擊。警察在現場執法過程中遇到違法犯罪嫌疑人徒手或使用持棍棒等鈍器對他人進行攻擊或襲擊警察抗拒執法的情形,經警告無效可以依法使用警棍對執法對象進行擊打,或使用催淚噴射器向行為人進行噴射?!稐l例》第七條②規定了八種可以使用驅逐性、制服性警械的情形。當人民警察使用催淚噴射器、警棍等驅逐性、制服性警械已達到驅逐或制服執法對象的目的時,就應當停止使用警械。
使用武器是警察最高強度的強制手段,具有直接的殺傷性,在暴力犯罪行為嚴重侵害公共安全或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時,警察使用警械等措施不能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的狀況下可以使用武器控制。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判明情況。人民警察在執法活動中應準確判明現場發生的暴力犯罪行為及犯罪行為人,并判斷是否屬于《條例》中規定的可以使用武器的十五種情形。在確認各種暴力犯罪的發生,并且確認犯罪行為時,才能決定是否使用武器。
2.行為人正在實施暴力犯罪。行為人正在使用暴力或脅迫等方法對人身安全或公共安全造成嚴重直接威脅的行為,如使用兇殺、劫持人質等暴力行為;以暴力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暴力襲擊警察,危機警察生命安全的;實施嚴重犯罪后拒捕、逃跑等。
3.情形緊急。暴力犯罪行為人正在實施的行為會對公民人身安全或公共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后果,不加以制止必然會造成更加嚴重危害結果的一種行為。使用武器的首要目的是制止犯罪行為,并且使用其他方法不能停止犯罪行為的繼續,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
4.警告無效。警察在面對暴力犯罪行為人正在實施犯罪時依法向其發出警告,要求其停止暴力侵害或逃跑的行為,但犯罪行為人仍不聽從警察的命令,繼續實施犯罪、逃跑或拒捕等行為。
綜上所述,在執法活動中警察和執法對象相互都是動態的,因此,在執法活動中以武力使用的原則來指導警察的執法活動,明確警察武力使用的情形,并依法正確使用武力對當今人民警察順利開展執法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 注 釋 ]
①《規程》第十九條:“對正在以輕微暴力方式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尚未嚴重危及公民或者公安民警人身安全,經警告無效的,公安民警可以徒手制止;情況緊急,來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導致更為嚴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徒手制止.”第二十條:“公安民警徒手制止,應當以違法犯罪行為人停止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為限度;除非必要,應當避免直接擊打違法犯罪行為人的頭部、襠部等致命部位.”第二十一條:“當違法犯罪行為人停止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公安民警應當立即停止可能造成人身傷害的徒手制止動作,并依法使用手銬、警繩等約束性警械將其約束.”第二十二條:“對徒手無法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的,公安民警可以根據本規程的有關規定,采取相應措施.”
②《條例》第七條:“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經警告無效的,可以使用警棍、催淚彈、高壓水槍、特種防暴槍等驅逐性、制服性警械:(一)結伙斗毆、毆打他人、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的;(二)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運動場等公共場所秩序的;(三)非法舉行集會、游行、示威的;(四)強行沖越人民警察為履行職責設置的警戒線的;(五)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職責的;(六)襲擊人民警察的;(七)危害公共安全、社會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其他行為,需要當場制止的;(八)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規定使用警械,應當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為限度;當違法犯罪行為得到制止時,應當立即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