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1.疑罪從無原則的內涵
所謂“疑罪從無”,就是指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對于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犯罪行為難以做出判斷時,應當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無罪的判決。疑罪從無原則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更上是刑法、刑事訴訟法原則的具體體現。[1]
我國古代唐律就有“疑罪以贖論”的規定,而且對于“疑罪”的概念,《唐律疏議》曾作注釋:所謂疑罪是指事有疑似、處斷難明的案件?!耙桑^虛實之證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傍無證見;或傍有聞證,是非疑似之類。”凡有罪證據與無罪證據數量相等、指控與辯護的理由持平;或被告似有犯罪嫌疑,但無見證人;或者雖有人證明某人犯罪,而案情事實似乎又與其無關,諸如此類的案件都屬于“疑罪”。在實行無罪推定的現代刑事訴訟中,要求對疑案依據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來出來,被告人有罪無罪難以確定時,按被告人無罪處理;被告人罪重罪輕難以確定時,按被告人罪輕處理。[2]
現階段,我國在2012年修改了《刑事訴訟法》。在偵查階段,刑訴法規定,對于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對于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應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對于補充偵查的案件仍然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訴決定;在審判階段,規定了“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2.疑罪從無原則的基本要求
疑罪從無原則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它來源于歷史上的“有利于被告”原則,由于符合現代的民主、政治、人權等價值理念,所以成為各國普遍遵循的重要司法規則。
首先,疑罪從無原則要以司法民主的理念為指導。民主與法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法治以民主為前提與基礎,民主則是法治的體現與保障;民主離不開法治的支持,法治也離不開民主的保障。在司法過程中,要堅持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群眾在訴訟活動中的廣泛參與,尊重人民的意愿。司法民主作為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刑事訴訟活動中,不僅要保證程序的公開與透明,更要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因此,要堅持以司法民主的理念為指導,建設法治國家。
其次,疑罪從無原則以保障人權為基本要求。人權代表著正義、公平,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追求。在2004年,“尊重和保障人權”被首次納入憲法之中,2012年,“尊重和保障人權”被寫入《刑事訴訟法》第2條規定的基本任務之中,這說明我國在刑事司法領域日益重視人權的保障工作。人權的保障主要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立法層面,一個是司法層面。從立法層面上看,我國積極致力于加強人權的法律保障,不斷完善人權保障的法律體系;從司法層面上看,司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要把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人權落到實處,不得侵犯。
最后,疑罪從無原則以防范冤假錯案為最終結果。從古至今的司法實踐來看,疑罪從無雖不是處理案件的最佳選擇,但確是唯一的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寧可放過罪犯,也不能冤枉無辜,否則就會背離法律的初衷,違背司法民主和保障人權的理念。如果采取了疑罪從輕,不但會損害法律的權威,而且會造成冤假錯案的發生,嚴重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阻礙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建設。[3]
1.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權
保障人權就是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4]當前的政治、經濟、文化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人權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由此可見,對于人權的認識和主張也應跟隨時代的潮流,不斷地深化和發展。為保障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利,政府在不斷推進政治、經濟、文化權利的同時要做到始堅持終把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置于首位。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出現疑罪情況時,應做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選擇,對于不利選擇要做到于法有據,從而更好地發揮刑法保障人權的機能。
2.有利于完善我國的刑事法治
刑事法治的發展關乎我國法治的發展,它是我國法治發展歷程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國的法律體系得到了不斷完善,尤其是刑法體系,但是刑事法治仍然存在不足之處。現實生活中,必然存在一些疑難案件使我們無法定罪處罰。疑罪從無原則的確立,不僅彌補了刑法在懲罰犯罪方面上的不足,更彌補了其保障人權方面上的某些不足。如果沒有疑罪從無原則的確立,我國刑事法治不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人權在司法中的保護力度也會大大減小。因此,根據罪行法定原則的要求,應該不斷地對刑法進行補充修改,使之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構建完善的法制體系,保障法治社會的順利運行。
3.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民主在我國是高高在上的,一直備受推崇。民主的發展為法治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人權的保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法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所不可缺少的部分。疑罪從無原則的確立體現了我國民主的發展,更是我國法治發展和維護人民利益的需要。如果疑罪從無原則沒有在法律上得到確定,那么當出現疑案時,司法權利將會膨脹,甚至會被司法人員濫用。這不僅僅是對法律尊嚴和權威的踐踏,更是對民主法治發展的阻礙。因此,疑罪從無原則的確立,可以防止權利的濫用,從而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創造良好的法律秩序,實現公平與正義。
4.有利于司法權威的樹立
從司法公正上來講,疑罪從無原則的確立利大于弊。疑罪從無的確立,不僅避免了原本無罪的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的懲處,維護了其合法權益,而且也避免了大量的司法后遺癥得產生。例如:避免冤屈者及其親屬的長期申訴上訪,解決了一些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查找出真兇,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維護了司法機關的形象與權威,同時也避免了給國家造成不必要的冤獄賠償損失;特別是一些重大的刑事案件,避免了對公民生命權的侵害。
雖然我國的法律體系在不斷完善與發展,但就疑罪從無原則來講,還存在立法上的漏洞與弊端。
1.與疑罪有關的制度建設不完善
與疑罪有關的制度建設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辯護制度的不完善。在偵查階段,律師并的辯護權沒有落到落實,其他辯護人的辯護權也沒有貫穿疑案的始終。[5]同時,律師的閱卷權、調查取證權等權利仍然相對較弱,不能更好的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二是沒有確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在偵查階段,對于不符合自己真實意愿的事情只能回答不能保持沉默或者反駁。這就使得口供的證明力度縮小,同時也可能會產生冤假錯案。
2.未具體規定疑罪處理原則的適用
從刑法上來講,由于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定罪的概念,致使大部分司法人員認為疑罪是犯罪的構成要件,當疑案發生時,便從主觀上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導致疑罪案件的錯判、錯訴;[6]對于坦白從寬,未將其法律化,當犯罪嫌疑人坦白自己罪行的時,這一政策并不能在法院兌現。而那些拒不承認作案的,法院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或者輕判,亦或者放人。這使得坦白從寬無疑成為了一張空頭支票。如果坦白可以從寬,那么自首和立功應該處在一個更高位置,不能讓坦白與其平起平坐。從刑事訴訟過程中來看,我國的法治發展存在下列問題。在偵查階段,經過反復偵查后,仍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應當撤銷案件,但是偵查機關并沒有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證據不足,不符合審判條件時,要做出不起訴的決定,但是卻作出了起訴決定;在審判階段,證據不足時,應當做出無罪的判決,但是法院卻作出有罪判決裁定。如此種種,無疑會阻礙我國法治進程的發展。
在呼格案的審訊過程中,他好像也只能“如實回答”,而不能保持沉默。當澄清事實的同時,卻遭到了刑訊逼供。公民的言論自由在此被徹底封殺,犯罪嫌疑人并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去表述,否則便是拒不承認。而偵查機關對待那些存疑的證據,反復偵查后證據仍然不足時,公安機關并沒有撤銷案件,檢察機關也沒有進行法律監督,同時提起了訴訟。在審判過程中,面對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法官仍然用存疑的證據作出了有罪判決。這無疑是對法律的踐踏和對生命權的嚴重侵犯。
1.陳舊的法律思想觀念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體制的國家,當時的社會存在著一種“被告人即是犯罪分子”落后觀念,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根本原因在于君王為了加強專治統治,與其殺無辜,寧失不經。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生產力落后,人們思想又得到禁錮的年代,致使這個荒謬的疑罪從有的觀念盛極一時。在古代歐洲大陸,當證據不足時,犯罪嫌疑人被標上了“準犯罪”的標簽,這無疑也是在奉行疑罪從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主、自由的觀念深入人心,疑罪從無原則被提上了法治日程。在英美法系中,如果存在合理的疑點,即認為是疑罪,便要做出無罪的判決裁定。近年來,我國法律體系在不斷的完善與發展,尤其是《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修改,但是疑罪從無仍仍沒有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有效實行。究其原因,無疑是國家本位,嚴刑主義的觀念仍然存在。在這些陳舊觀念的驅使下,司法機關為了打擊犯罪,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仍然認為被告人有罪,這嚴重違背了疑罪從無原則保障被告人權益的目的。所以,傳統陳舊的觀念必然會嚴重阻礙疑罪從無原則的落實。
在呼格案中,當現有證據不足以表明呼格即為真兇時,辦案人員便認定了其為兇手,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使其成為了真兇。在審訊過程中,公安機關要求呼格吉勒圖按照他們的話說,否則便不予其上廁所,并且騙他說受害人沒有死,說了便可以回家。顯然,這是一種誘供、騙供的行為,由此產生的訊問筆錄是極其不合理的。而對于呼格吉勒圖所說的話,公訴機關和審判機關確理解為“辯解”而不予重視,并要求當事人為“辯解”提供證據,完全不符合控方提供定罪證據的基本刑事司法原則。從思想根源上來講,公訴機關、審判機關的辦案人員存在有罪思維,認為有疑罪,便是有罪,缺失了排除合理懷疑的辦案思維。在疑點重重的情況下,呼格吉勒圖被做出了有罪的判決,從案發到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僅61天。
2.部分司法人員素質不高
從辦案人員的基本素質看,盡管我國的司法人員辦案基本素質較之前有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辦案思想老化、知識水平低下、偵查能力不足等,而執法者素質的高低決定了法律實施質量的優劣,因此,要提高執法者綜合素質尤為重要。在呼格案中,司法人員素質低下被展現的淋漓盡致。辦案人員僅憑簡單的幾句交談,就鎖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血型和呼格指縫余留血樣完全吻合的非排他性證據一出現,就確定了“兇手”,這種專斷與草率,完全擔當的起“草菅人命”這四個字。由此看來,疑罪對于辦案人員來講,毫無意義可言。
3.收集、調取證據的規則存在弊端
證據具有客觀性,不能單純的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而任意對證據進行取舍,因此,反對主觀臆斷,憑經驗辦事。[7]在呼格案中,辦案機關重口供輕客觀證據是冤死案發生的重要原因。據報道,當時警方沒有將呼格吉勒圖的DNA與受害人體內的精斑進行比較,而沒有對比的原因則是辦案人員認為其他證據足以支持呼格吉勒圖是罪犯的結論,DNA鑒定做不做的都已無所謂。如此輕率的調查取證,無疑會造成案件真像的湮沒。
1.在法律上具體規定疑罪處理原則的適用
一是在刑法中增加對疑罪處理原則的具體規定。首先,刑法應當規定對于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即可認定為有罪;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不得認定為有罪。因為現有刑法中沒有規定定罪的概念,導致將疑罪案件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衡量標準,使案件的處理出現錯誤。[8]所以,增加對疑罪從無的規定至關重要。其次,使坦白從寬法律化。具體而言,就是將坦白從寬納入刑法規定中,將其作為法定從輕、減輕的處罰情節,比如規定在犯罪后主動坦白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最后,增強對于自首和立功從寬處罰的力度。這不僅可以更好的應對世界輕刑化的發展趨勢,對于制度之間直接互相配合的需要也是極其有利的。前文所述,對于犯罪后主動坦白的,法院可以判處其從輕或減輕處罰,而在此強調加大從寬處罰的力度,這樣就可以解決坦白與自首和立功的位置了,不會造成其與自首和立功的地位平起平坐,更加凸出了司法的公正。
二是在刑事訴訟法中要具體落實疑罪處理原則。在偵查階段,對于偵查機關反復偵查仍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偵查機關應當撤銷案件,并申請檢查機關的法律監督部門審查決定。同時,為了避免案件撤銷權的濫用,應當規定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在審查起訴階段,通過立法明確規定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法定標準。
從呼格案的整個訴訟過程來看,疑罪從無在法律制度上的缺失,是冤假錯案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案件發生時,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條文可以適用。悲劇雖然發生了,但是根據這個案件我們要深思,透過案件看到本質,不斷明確疑罪從無原則在法律上的地位。將疑罪從無加以具體的規定,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以后類似問題的發生。這個案件不僅僅是整個家庭的悲劇,更是對我國法律的沖擊和對辦案人員的批判。由此看來,只有不斷加強和完善法律法規,對于某些問題加以細化,才能保證案件的處理符合民主法治。
2.完善與疑罪有關的配套制度建設
一是健全辯護制度。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所享有的辯護權,使其可以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維護其合法權利,是一種保護自我的防御性手段。我國現行訴訟法對于辯護權的規定有不足之處,立法者應積極的吸收和借鑒各國有關刑事辯護權的有關規定。一方面,要在保證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辯護權的基礎上,努力擴展律師或其他辯護人的辯護權。這是因為偵查是整個案件的基礎,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的辯護權最易受到侵害。因此,要在偵查階段延伸律師和其他辯護人的辯護權,使犯罪嫌疑人能夠獲得及時獲得辯護律師的幫助。同時要使律師提供辯護的能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設立保障機制。為確保辯護權合法有效實行,要鞏固律師在偵查階段辯護權的地位,設立律師辯護赦免制度、在場權制度等。
二是確立沉默權制度。基于對人格尊嚴和自由意志的尊重,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訊問有權保持沉默。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并重是刑事訴訟的發展趨勢,因此要約束司法人員,防止濫用司法權利。憲法規定我國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這一權利并沒有被刑事訴訟法吸收成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因此,難免會造成司法公正的缺失,導致冤假錯案頻發。針對這一問題,設立沉默權制度有助于改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傳統訴訟活動中的境遇,減少司法專橫現象,實現司法公正這一目標。
呼格案的發生與我國疑罪制度的不完善有著莫大的關系。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司法人員并沒有對呼格所提出的辯解進行調查取證,完全忽視了犯罪嫌疑人所享有的辯護權,也剝奪了公民所享有的言論自由這一基本權利。在偵查階段,當犯罪嫌疑人沉默或者所說與公安機關掌握信息不符時,更是遭到了刑訊逼供,讓其“如實交代”,嚴重的踐踏了犯罪嫌疑人的權利與尊嚴。最后的結果是呼格吉勒圖所無法選擇的,他只能被迫承認這些強安在他身上的“事實”。因此,與疑罪相關的配套制度建設必然要被提上法治日程。
1.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疑罪從無的正確司法理念
為了更好的保障疑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司法人員要樹立正確的法律理念。在司法實踐過程中,要努力貫徹落實疑罪從無原則,使疑罪從無原則深入人心。在訴訟過程中,要秉持疑罪從無的原則,法官要大膽的做出疑罪從無的判決裁定,摒棄疑罪從輕、疑罪從掛等錯誤思想。[9]政府要加強法制的宣傳,使新的法律觀念得以弘揚。只有徹底地根除傳統落后的法律觀念,才能防范冤假錯案的發生,更好的做到依法治國。如果呼格案的辦案人員有疑罪從無的思想觀念,就會對案件中存在的種種疑點進行更為詳細謹慎的調查,對存疑的證據進行嚴格的審查,就不會直接認定其有罪了。可見,培育疑罪從無的觀念尤為重要,不僅有利于防范冤假錯案的發生,對于法治的建設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2.完善收集、調查取證規則
證據收集規則不僅僅是作為刑事證據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為證據審查和運用提供了前提和奠定了基礎。[10]證據收集規則的不完善,將對證據的證明能力產生直接影響,甚至對審判和訴訟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偵查機關要真正落實疑罪從無原則,樹立證據意識,嚴禁刑訊逼供,也不能只重視口供,而忽視證據的調查。犯罪事實清楚,證據足夠充分,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才能做出判決裁定。證據調查在司法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能一味的追求懲罰犯罪,而忽視了證據的調查,所有的案件要切實做到用證據說話。呼格案告訴我們,只有不斷的完善收集、調查取證規則,才能真正的做到懲罰犯罪,保障人權,防范冤假錯案的發生,從而實現刑法的目的。
3.不斷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素質
司法工作人員要嚴格遵守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如果司法人員素養不高,能力不足,當面對疑難案件時,便不能準確的運用證據和適用法律,那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權將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司法系統內部要建立定期培訓制度,不斷提高司法人員的綜合素質。鼓勵司法工作人員繼續深造,舉辦座談會,加強司法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加強司法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有利于保障法律得以真正實施,保證司法的公正。只有這樣,司法人員在處理疑難案件的時候,才不會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呼格案也警示我們,僅憑主觀的意識辦案是難以找到真兇的,這樣只會造成無辜者的冤屈。
疑罪從無原則在貫徹過程中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從立法角度看,與疑罪有關的制度建設不完善,同時,法律缺乏對疑罪處理原則的規定。二是從司法角度看,陳舊的法律思想觀念禁錮了疑罪從無的發展,辦案人員素質的低下更是造成疑罪從無難以貫徹的局面,同時,收取、調查證據規則存在弊端。針對上述問題,要使疑罪從無原則得以真正的貫徹和落實需從兩方面入手。立法方面,一是完善與疑罪從無有關的配套制度建設,二是提高辦案人員的素質,規范收取、調查證據規則。
法治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盡管在立法和司法環節還存在不足,但總體來講,我國的法治建設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要我們不斷完善法律體系,以保障人權為核心,以實現司法公正為目的,那么,法治國家的建設歷程在社會主義法治的指引下必然會不斷地向勝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