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 彥
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4
在社區矯正過程中,我們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社區矯正人員人身危險性程度和再犯可能性以及對社會所造成的危險性進行評估和預測,將社區矯正人員人身危險性分為低度、中度、高度三個等級。根據不同的危險等級,科學配置矯正資源,分等級監管,制定不同的監督和矯正工作計劃,將影響再犯罪的因素有效地消滅在萌芽狀態。
監督管理是社區矯正的三大任務之一,是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基礎。《聯合國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第12.1條指出“主管當局在決定罪犯應遵守的條件時,應考慮到社會的需要以及罪犯和受害者的需要和權利。”第12.2條指出“需遵守的條件應切實可行、明確,條目數目盡可能少,其目的應是減少罪犯重新染上犯罪行為的可能性,并應是增加他們重返社會的機會,同時考慮到受害者的需要”。這實際上為我們監管管理措施的設定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從中可以發現,社區矯正監督管理的雙重目的,一方面從消極意義上講,觀察和了解社區矯正人員的日常生活情況,隨時關注是否有危害社會的行為和不遵守社區矯正規定的行為,進而相應地采取防控措施,避免對社會造成新的傷害或者威脅;另一方面是從積極意義上講,督促社區矯正人員履行社區矯正措施中設定的積極義務,彌補犯罪對被害人和社會造成的傷害,并能夠按部就班地執行教育矯正、勞動矯正、心理矯治、勞動矯正等措施,完成社區矯正的任務,實現順利回歸社會的目標。由此看出社區矯正的監督管理主要體現為一種“保障”的性質:一方面是保障國家、社會和他人不受社區矯正人員的傷害;另一方面是保障社區矯正人員能夠順利完成矯正措施,重新融入社會。[1]
在各地的社區矯正工作實踐中,針對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管措施主要體現在嚴格限制活動區域、增加教育和公益勞動的時數、請假外出遷居的限制等方面,但是這些監管措施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目前針對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管措施種類貧乏,各地的措施差別不大,基本趨同,創新性不夠。中低度和高度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管措施區分度不高,沒有很好的突出高度人身危險性的特點。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管措施沒有形成一個體系,監管措施如何使用,如使用是否分先后次序、是否可以組合適用等等都缺乏具體規定。社區矯正的危險控制性不足,在社區矯正人員有違反監管規定的行為之后,只是給予相應的處罰,沒有適宜有效的措施防止他繼續違規違法或犯罪,導致我們的反應比較被動,監管措施保障作用沒有發揮好,沒有達到應有的目的。因此,借鑒域外社區矯正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建立有特色的專門針對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管措施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對預防此類社區矯正人員重新犯罪、實現有效監管和矯治具有重要意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社區矯正制度,實現對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有效監管。
(一)日間報告。日間報告是指要求犯罪人在白天定期向對其進行監督和治療的社區矯正機構進行報告的一種制度。美國、英國等國家設有日間報告中心(day reporting center,DRC),日間報告中心對犯罪人進行高度的控制,它要求犯罪人定期或者按照重新確定的頻率到特定地點報告,報告通常在白天或者傍晚進行,以便密切關注和嚴格控制犯罪人的行為,從而滿足保護公共安全的需要。[2]
(二)電子監控(electronic monitoring,EM),是指利用電子通訊設備查證社區矯正人員所在方位的一種矯正技術。電子監控是一種通用型社區矯正技術,很少單獨使用,借助精密的技術手段對犯罪人實行監控,可以避免可能發生的疏忽、不連貫等問題。
(三)宵禁。宵禁(curfew),是指限定犯罪人在宵禁令指定的時間段里,必須待在家中或者學校等特定地方,或者不得進入酒吧、舞廳等特定場所。
(四)家庭監禁。家庭監禁(home confinement),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內將犯罪人監禁在住所中的一種中間制裁形式。也有作者認為家庭監禁包括三種不同的類型:[3]第一種即為宵禁,第二種稱為家庭拘留,要求犯罪人所有的時間都要待在家中,只有在上班、上學、治療、醫療急救或者進行經過批準的購物時,才能離開家中。第三種是最為嚴格的家中監禁,犯罪人不能外出工作或購物,只有在少數的情況下才能離家外出,例如參加宗教活動或看病。大部分情況下,為了確保家庭監禁的有效執行,都結合使用電子監控,所以電子監控、宵禁和家庭監禁是配合在一起使用的。
(五)矯正訓練營。矯正訓練營(correctional boot camp),是實行嚴格紀律制度和軍事化管理的短期監禁機構。犯罪人在矯正訓練營停留的時間較短,大多數為90-180天,矯正訓練營實行嚴格的紀律制度,軍事化管理制度,犯人接受嚴格的管理。矯正訓練營發揮威懾作用,震懾體驗和極端嚴格的監禁,會產生強烈的阻止個人重新犯罪的作用。
(六)休克監禁。休克監禁(shock incarceration,SI)又譯為震懾性監禁,是指為了威懾和阻止犯罪人進行新的違法行為而在緩刑或者假釋前后對犯罪人實行的短期監禁。通過一定時期的監獄生活,切身感受監禁之苦,產生懼怕恐懼心理,阻止他們實施新的更加嚴重的犯罪行為。
域外傳統的社區矯正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矯正罪犯的需要,也與時俱進的發生著改變,以上這些形式各異、內涵豐富的社區矯正制度和措施,便是不斷創新和改革的結果。這些社區矯正措施能靈活應對矯正過程中各種情況的發生,保障了社區矯正的順利實施,進而提高矯正效果,完成矯正任務。據統計,在美國的緩刑假釋人員中,87.8%的人給予了一般的監督,12.2%的人給予了中間的制裁,包括強化的監督、電子監控和其他的特別項目。[4]
相比社區矯正制度比較成熟的西方國家,我國社區矯正目前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監督管理是社區矯正的三大任務之一,特別是對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管尤為重要。很顯然,實現預防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重新犯罪、實現矯治和回歸社會的目的,僅憑僅有的監管措施勢必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因而筆者認為針對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監管措施體系十分必要。
筆者認為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是有再次違反監管規定或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危險的社區矯正人員,分為因違法監管規定被予以警告的社區矯正人員和因違反監管規定被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的社區矯正人員兩種,這兩類人員的人身危險性從輕到重、逐漸遞增,我們的監管體系也應該形成一個階梯,彼此輕重相濟、相互銜接。
(一)第一階梯:不限制人身自由的監管措施
不限制人身自由的監管措施主要適用于因違反社區矯正監督管理規定被予以警告,繼而有再次實施違規違法犯罪行為危險的社區矯正人員。目的在于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的實時監管,對其發出嚴重警告,減少再次危害社會的機會和行為。
這一類的監管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1.不得請假外出:社區矯正機構要嚴格控制他的請假外出,非極為特殊的情況不得請假外出,如奔喪、重癥急救醫治等等。
2.不得遷居:此類人員不得遷居,避免在遷居辦理期間利用監管的疏漏再次實施違法犯罪,或者利用遷入地社區矯正機關對其情況的生疏,隱瞞相關情況,脫離監管再次實施違法犯罪。
3.增加教育和公益勞動的時數:社區矯正機關根據具體情況增加教育和公益勞動的時數,每周時數控制在8小時左右,一方面是對他懲罰性的體現,同時使他有更多的時間置于社區矯正機關的監管之下,加強監管;另一方面,可增強教育矯正效果,減弱其人身危險性。
4.日間報告:責令社區矯正人員每兩到三天到社區矯正機關進行匯報,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思想波動、情緒變化等等。隨著報告頻率的增加,實現對此類人員思想的密切關注,行為的高度管控。
(二)限制人身自由的監管措施
限制人身自由的監管措施適用于因違反社區矯正監督管理的規定被處以治安管理處罰,繼而有再次實施違規違法犯罪行為危險的社區矯正人員,這些措施的強度最大,在一定時間內限制乃至剝奪其人身自由,目的在于實現最強監管,以人身自由暫時或短期喪失的深切體會,起到震懾作用,防止重新犯罪的發生。
筆者認為這些措施可包括:
1.家中監禁(可附加電子監控):家中監禁是限制此類人員在一定時期內必須呆在自己家里,未經批準不允許離開外出。作為家庭監禁的補充,社區矯正機關還可以同時適用電子監控。電子監控比手機定位更精準,一旦在規定的時間內社區矯正人員離開居住的處所,此裝置會發出警報,社區矯正機關會及時接收到信號進行應對。平時工作人員也可以通過走訪或電話的形式隨時監督檢查家中監禁的執行情況。
2.宵禁:社區矯正機關可責令有再次違法犯罪危險的社區矯正人員在指定的時間段里,不得進入歌廳、舞廳、酒吧、網吧等特定場所,必須呆在家中或學校等特定地方。電子監控可以輔助宵禁令的執行,確定社區矯正人員所在的場所,幫助社區矯正機關及時發現違規行為。
3.矯正訓練營:可以借鑒國外做法,在司法局的管理下,開展為期一個月到三個月左右的矯正訓練營,實行嚴格的作息制度、進行有針對性的集中教育、進行強制勞動等等。在訓練營中,不僅可以實現對其嚴格的監督和管束,通過教育還可以端正自我認識和在刑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放棄重新違法犯罪的念頭,重返社會。目前我國有很多地方建立了中途之家或社區矯正教育中心等類似的機構,為這項措施的實行提供了場所和人力支撐,筆者認為依托這些設施我們完全有條件實行“矯正訓練營”,加強對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管。
4.震懾性監禁:類似于西方的休克監禁,它是對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適用之前的措施不能很好的阻止他繼續違規、違法、犯罪時,便將其投入監所中,監禁一定時期,使犯罪人真實體會到關押之痛而懸崖勒馬,打消重新違法犯罪的念頭,服從監管,認真接受社區矯正。筆者認為,震懾性監禁最適宜在新收犯監獄中執行,入監教育的內容切合震懾性監禁要求和目的,同時由于新收犯監獄安排的工種勞動技能要求不高,也比較適合社區矯正人員,不會給監獄增加監管方面的麻煩和困擾。在沒有新收犯監獄的地方應該放在輕刑犯監獄里關押。
很顯然非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和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的嚴厲程度是從輕到重遞進的,兩種措施的內部各種具體措施的嚴厲程度也是有層次性的,這兩種措施的設計是階梯式的,是根據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危險程度不同而設立的,在實踐中,對應社區矯正人員的自身特點和危險程度,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監管措施,實現有效監管。
非限制人身自由的監管措施之間可以彼此獨立適用,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合適用,甚至四種措施全部適用于同一社區矯正人員;但是限制人身自由的監管措施除電子監禁以外,由于彼此的內容不相容,所以在適用過程中必須單獨適用,在適用時根據社區矯正人員本身情況,選擇最佳的措施,可以先選擇輕的措施比如宵禁,在宵禁不起作用時,再選擇矯正訓練營直至震懾性監禁,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直接適用震懾性監禁這種最嚴厲的措施。
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管和制裁有輕重銜接的層次性,是這種階梯式設計的優勢,也體現其科學性。如果適用第一階段的措施,仍不能組織社區矯正人員有違規行為,可以對其適用第二階段的措施,直至撤銷對其適用社區矯正,將其送入監獄。
在現在的司法實踐中,社區矯正人員有違規行為時,我們沒有合適的監管措施來加強監管,阻止其重新違規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處于只能坐以待斃的尷尬境地,與矯正目標背道而馳。這些內涵豐富、靈活多樣的監管措施設計給我們提供了充足的制度選擇,實現高危險性社區矯正人員進行有效監管,使其喪失重新違規違法犯罪的機會,從而完成教育學習、心理矯正、公益勞動等任務,最終解矯順利回歸社會。
很顯然,相比于我國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我們這里構建的這種階梯式監管措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不成熟之處在所難免。一個可以完全預防社區矯正人員再次違法犯罪、實現絕對有效監管的監管措施體系,筆者認為是不存在的。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不科學到科學是任何事物都要經歷的過程,著眼于我國社區矯正事業的完善發展,期望自己的大膽構想能拋磚引玉提供參考,以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