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中共重慶市萬州區委黨校,重慶 404000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的無限前景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電子商務的迅速和廣泛發展正在動搖和豐富人們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商品交易方式,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習慣、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作為國際貿易的載體,電子合同比傳統合同更便捷的簽訂,其低成本、高效率和廣泛的地理覆蓋范圍正受到越來越多市場主體的關注和青睞。但是作為貿易和網絡的結合,電子合同仍然有許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各種問題也日漸凸顯。有的問題甚至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機會。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加快,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網絡應用的不斷發展,國際經貿活動的日益頻繁,通過電子合同發生的國際貿易欺詐案件的數量也在逐年遞增。作為一種新形式的合同欺詐——電子合同欺詐,是一種非法行為,為保障國際經貿活動的有序進行,完善制度規范和技術限制顯得尤為重要。
合同的簽訂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條件進行。在國際貿易中,根據各國的合同法,有效合同必須遵守“要約”和“承諾”,并具有一定的條件,即:合同當事人必須有能力簽訂合同;合同必須具有對價和約因;合同的內容必須合法;合同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合同當事人的意思必須真實。電子合同作為一種新的電子商務發展合同形式,與傳統合同的內容并沒有根本的不同。在簽訂過程中,合同的含義和作用也沒有改變,但簽字過程和承運人卻不同于傳統合同。這種變化對合同的形成有何影響?以下各節分析和討論電子合同的形式,簽訂合同的程序,合同的生效日期以及合同的管轄權,從而確保交易者的行為有效并保護其合法權益。
所謂的欺詐行為是故意欺騙他人并導致他人陷入不法行為。欺詐行為是由于其他人的欺詐行為被誤導而引起的。傳統民法認為欺詐有三個法律要素:1.欺騙他人;2.故意;3.欺詐行為。另一方面,欺詐意味著一種誹謗,足以引起諸如可撤銷、未確定或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等法律效力。其中“合同法通則”和“民法”的規定有所不同。
國際貿易中的幾種形式的電子合同欺詐是:一是電子合同主體的“欺騙”,例如,虛構主體,非簽署資格和合同主體的變化。虛構的合同主體,即以虛構單位的名義簽訂合同或以欺詐手段使用他人的合同。常見的是,沒有法人資格的“皮包業務”通常沒有資格簽訂合同,各項活動完全是商業欺詐,使用虛假信息、假名、假材料等各種方式欺騙對方。二是電子合同的條款是“欺詐”,如法律適用條款或仲裁技巧,質量條款陷阱,貿易術語陷阱,檢查條款欺詐,支付方法欺詐等。欺詐是通過賠償強加的,包括買方對賣方的欺詐行為和賣方對買方的欺詐行為。比如,買方對賣方的欺詐通常是由于賣方缺乏謹慎以及買方對產品質量和設計標準的誘惑。合同約定使賣方同意并簽訂合同,但內容協議已超出賣方的實力,買房以此違約理由,申請賠償。三是買方或賣方使用電子認證進行欺詐的變更、偽造電子合同變更,偽造電子簽名或收費簽名。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加快,對外貿易活動日益增長,網絡應用不斷發展,國際經貿活動日益頻繁,而電子合同作為互聯網發展之下的新經濟發展產物也是應用廣泛,通過電子合同發生的國際貿易欺詐案件數也在逐年遞增。2005年公布施行的《電子簽名法》第十四條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首次對電子簽名與傳統簽名或印章給予了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澄清了電子認證服務的市場準入制度。這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里程碑,為中國電子社會的規范運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是,中國的電子合同法還不夠系統和全面,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為此,我國應修改和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全面系統地規范電子交易,這既有利于中國電子商務的推廣和應用,同時也可以使相關的法律法規符合國際公約[1]。即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電子商務法》即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重大產物,國家和各界也寄予了厚望。
電子合同的主體具有虛擬化的特征,這很難判斷對方是否具有簽訂、履行合同的能力。目前我國在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法規相對規定得比較簡單,因此存在三方面主要問題:首先,電子格式合同缺乏有效性,格式條款的條件也含糊不清;其次,沒有關于消費者權利的具體規定及其實現的保障措施,因此消費者面對格式條款可能沒有能力有效的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再次,從網絡合同的角度來看,缺乏一種實現消費者選擇的保障體系。
法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連續性,相互依存。電子合同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形式,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因此,我國這方面的法律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改進。
作為貿易和網絡的結合,電子合同有許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它們容易出現各種問題。一旦這些不成熟和不容易的部分被有心人利用就會形成犯罪。在這種情況之下,它已成為一些犯罪分子使用欺詐的新方式,電子合同的存在為國際欺詐者提供了機會。在國內應該以即將正式使用的《電子商務法》為參考,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按照法律法規解決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問題,而電子合同方面法律法規的實施能夠幫助進行跨國貿易時雙方在掌握最新動態的同時促進中國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3]。國貿之中,有關利用電子合同進行多種形式的詐騙時有發生,不曾間斷過。在這種情形之下,一定要將法律作為武器和保護盾牌,只有熟悉和運用好專門的管理法律才能用它當作武器來維持貿易合同的規范[3]。
我國的《合同法》應明確規定電子合同中的相關問題的規定。電子代理人的行為是有效的,電子代理人簽訂的合同在雙方之間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就算是存在對方不了解不知道的電子代理操作行為或者結果。同時,中國的“合同法”還應規定電子錯誤合同的有效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可能出現下面這些情況:在封閉的網絡中,例如電子數據交換環境,如果雙方就電腦錯誤達成協議,則協議基于相應的法律是當作該協議不存在,應視其為無效。在開放的在線交易環境中,如果商業計算機出現錯誤,合同仍然有效,這點是需要肯定的,但在如果協議的簽訂是在不公平的情況下,則視合同無效;如果是客戶的計算機出現錯誤,這種情形之下也視合同無效,以此類推。盡管這樣只是輔助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電子合同詐騙的發生,但是至少能夠從自身要求開始規范,那么就會減少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機。對于電子合同的犯罪不管是從主要還是輔助方面著手進行防范和保護都是有利的。對于電子合同具有的法律效力一定要確保其與紙質合同有著一樣的效力,對此一定要秉承著科學的態度處理好,避免犯罪分子投機取巧。
制定電子商務市場準入規則,特別是認證機構,設定條件和經營權限等電子商務技術服務提供者的法律地位,為防止欺詐和違反交易,還應建立信息隱私和隱私管理法。眾所周知,所有的電子商務往來都是運用的電子網絡,所以對于確保電子商務活動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難點和不確定性,例如身份確認密鑰的身份和個人隱私的隱私保護。這些都是需要技術支持完善的部分,不管是采取其中的哪種模式或者是多項交叉認證,都是為了確認電子商務的參與者確系其本人,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保護好個人信息也是一種杜絕和防范電子合同詐騙的有效形式。
電子格式合同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合同法》應該補充和完善格式合同及相關規定。在此可以借鑒美國“統一計算機信息交換法”的內容,明確規定:電子格式合同的提供者應以某種方式提醒用戶充分注意可能引起爭議或需要用戶特別注意的條款。[4]否則,這樣的合同是可以更改或撤銷的合同,最終點擊確認或同意被視為明確同意格式合同。對于所有的電子合同一定要就細節斟酌仔細,就和紙質合同是一樣的,所有的條款都要明晰,不能因為是電子協議就有所忽視,否則出現爭議再尋求法律就麻煩并且效果微小。
我國的電子合同仍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立法適當超前不僅能滿足當前需求,而且在電子合同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也能夠適時應對,杜絕法律資源浪費。同時,還可以保障法律的穩定性[5]。電子合同的立法適當超前,對于那些想要通過立法漏洞進行非法活動的犯罪分子也是一種警告,讓他們在行事之時有所顧忌。因此,從法律上填補漏洞也是很有必要。這就要求有遠見,能夠超前意識到新合同可能出現的不成熟地方,并且提前做好應對方案,避免等到出現漏洞造成犯罪再回來亡羊補牢,盡管也不算晚,但還是慢人一步了。
同時也要采取一些措施:國際貿易合作達成之后,很多工作都還需要做到位,比如我們需要分析、考核對方的實力情況,對對方情況有較為準確的判斷。在合同內容擔責部分,要重點分析合同簽署方的計劃及其誠信、資格、實力等有沒有發生改變的可能,以此來制定相應的策略;在合同簽署后,不單單要分析對方是否正打算履行承諾,并且還需要督促對方根據合同規定來履行承諾。在此階段也需要確保自己能夠履行承諾。若想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約定的合同正常履行,一定要防范合同欺詐行為的出現,根據《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在履行承諾期間需要遵守相關的制度、要求等,國際貿易中合作雙方也需要了解這些制度及要求,確保合同內容能夠順利實施。根據確定的抗辯解體系及越位權、撤銷權規則,及時預防與解決可能出現的合同欺詐現象。
跨國電子合同的欺詐在相關的法律上一定要有所作為,電子商務沒有合理的法律規范就容易造成各種詐騙情況的發生,因此一定要遵照現行的電子商務法規行事,還要適時超前制定和補充相應的條款,在結合國際相關經驗之后,遵照國家《電子商務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對于電子合同一定要賦予和紙質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只有在認真的確認過電子商務參與的相關者的身份確系本人之后,在完善過所有的合同格式和條款這樣才能有更好的貿易秩序,更能維護多方權益,尤其是合同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貿易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