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沙沙 傅 麟
遼寧省大連市大連財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完善,能夠在發(fā)生糾紛的情況下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對問題加以解決,而且可以確保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現狀及完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內容中,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賦予了調解的職能,但同樣也明確指出人民法院調解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則與準則①。站在司法程序分析,所謂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就是接受審判工作人員指導,根據民事爭議,在自愿協商的基礎上,確保雙方當事人能夠形成協議,進而對民事糾紛事件加以解決的訴訟活動與制度。在我國民事訴訟領域,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中國特色顯著,同樣也是司法實踐的經驗與研究成果。需要注意的是,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嚴格遵循了自愿、正義與合法的原則。通過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執(zhí)行,能夠對矛盾加以化解,并確保社會交易流轉的正常性。基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價值也逐漸突顯出來,并在民事訴訟中的重要性更加明顯②。
基于社會發(fā)展速度的加快,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也趨于成熟,在體系方面隨之擴大,且調解制度發(fā)展成效也逐漸突顯出來。但仍需注意的是,自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產生以來雖然始終被使用,但卻并不具備體系化的特征。長期以來,大部分機關為簡化工作流程,會對當事人進行威逼和利誘,進而達到調解的目的,而并沒有根據當事人主觀意愿落實調解工作,所以形成了被動調解的局勢。
所以說,當前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發(fā)展仍與完善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采取完善的措施,以保證立法者給予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必要的關注,充分彰顯調解制度在法律體系中的重要作用③。
在民事訴訟調解制度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理想的應用效果,但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內容。為此,要想進一步推進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作用的發(fā)揮,就必須要正確認知實際運行中的問題。以下將通過調解原則應用不合理、久調不決影響指導效果、調解程序設置有待完善、調解書送達難度較大、當事人反悔權使對方遭受損失五個方面展開系統化地研究,以供參考。
若當事人之間糾紛的產生事實模糊,且調解過于盲目,過于強調糾紛解決效率而缺乏實際性,很容易出現判決與調解界限的混亂現象。從本質上來講,調解就是針對部分界限模糊的事實或者是責任含糊不追究,亦或是相互體諒和謙讓,進而在不傷和氣的情況下解決糾紛事件④。在實踐過程中,若不能夠合理運用調解的原則,將難以深入了解事實并加以解決,也不利于當事人糾紛的處理。
當前,大部分人對于調解理念會形成誤解,錯誤地認為案件都能夠在調解之下得到解決。為此,針對長期無法調解的案件始終不放手,一味地認為在努力之下能夠成功調解,進而嚴重忽視糾紛形成原因,導致當事人在調解模式方面無法形成正確地認知,致使調解解決糾紛的現實意義嚴重缺失。通過調解方式對糾紛加以解決,是問題處理最為簡單的形式,因而在調解制度中也將始終融入自愿習慣的思想,確保雙方當事人的切身利益,以達到平等協商的目標。然而,在當前訴訟制度之下,法官調解的目的性十分顯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調解成功幾率關乎個人績效。這樣一來,就會形成強制性調解的情況,甚至與當事人意愿相背離。需要注意的是,強制對方當事人案件調解并不合法,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明確地指出,當事人雙方在調解的時候一定要雙方自愿,并在協商一致的情況下簽訂調解協議。
在實際調解的過程中,始終存在忽略當事人主觀意愿的情況,或者是對調解程序進行強制性地啟動,對當事人權利嚴重侵犯,甚至還使得當事人找尋其他途徑的權利被剝奪。即便調解程序要比訴訟簡單,但仍不能夠隨意進行支配。對于制度而言,程序始終占據核心地位,為制度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所以,必須要對調解程序進行合理運用,對問題加以處理,才能夠確保社會法治的有效發(fā)展,促進法治的完善性。但當前我國調解制度尚未健全,在調解的過程中公權力起到作用十分突出,導致過分干預了公權力,進而喪失自主調解性質。
在我國法律法規(guī)中指出調解書送達的主要方式,需要向當事人直接送達。然而,因國內人口基數較大,且流動性人口諸多,所以直接增加了送達的難度,也可能出現法院所接收當事人信息缺乏準確性的情況。除此之外,可以借助郵寄方式向當事人送達,但送達的難度也不小。而其他送達方式并不適合送達調解書,導致人力與物力浪費嚴重,也制約了法院辦事效率的提升。
在表面分析調解工作,其基礎就是雙方自愿并且以雙方協商一致為前提。然而,只確保雙方協商一致很難具備法律效力,必須在雙方簽訂協議書且簽字、蓋章后才能夠生效。一旦其中一方當事人不簽署,就不能說明調解的有效性。從本質上講,對當事人賦予反悔權,雖然對其權利進行了保障,但更是對當事人的放縱。若當事人調解的主要目的是拖延時間,就會使對方當事人出現和解錯覺并信任當事人,進而導致超出訴訟的時間,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
根據以上對民事訴訟調解制度運行問題的研究與分析發(fā)現,在未來應用此制度的過程中,要結合存在的問題,聯系實際運行狀況,科學合理地采取有針對性的完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作用與價值的充分發(fā)揮。以下將通過法院調解適用范圍的重新界定、建立健全法院調解監(jiān)督體系、調解制度程序的規(guī)范、建立健全庭前調解和訴調對接機制、無條件反悔取消五方面展開闡釋。
根據以上研究與分析可以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民事案件都可以進行調解處理。所以,法院重新界定了調解的適用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法院調解案件的范圍應排除以下幾種情況:1)可以采用特別程序進行審理的案件;2)可以采用公示催告與督促程序進行審理的案件;3)無效民事行為應借助民事制裁處理的案件;4)企業(yè)法人破產還債的程序;5)對第三人合法權益亦或是損害國家和集體合法權益的案件。
結合以上法院對調解適用范圍的重新界定,在法院調解的過程中,基于民事訴訟規(guī)定當中的“調審合一”訴訟模式,法官承擔了調解與判決兩種責任。若當事人沒有調解的意愿,最終也會選擇接受調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裁判方面,調解者同樣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一旦不接受調解,最終的結果可能不如接受調解的結果可觀。
為更好地增強調解的效果,就必須要健全內部機制。為此,法院要借助內部機制的完善,才能夠針對當事人實施必要的調解。其中,法院要成立專業(yè)調解部門,而調解工作人員則在社會中聘請,組織其參與相關培訓,講解職業(yè)操守,進一步優(yōu)化隊伍素質水平。隨后,對調解隊伍進行分組,有效地分類調解案件并加以解決,實現調解效率與成功幾率的提高。與此同時,在實際調解的過程中,需要雙方的見證,以保證調解的公平公正性。在此基礎上,構建法院調解監(jiān)督體系,成立專業(yè)監(jiān)督機制,法院承擔司法監(jiān)督責任,并成立公民監(jiān)督平臺,以免調解工作人員出現徇私舞弊的行為,聘請有學識的專業(yè)法律人士進行調解與監(jiān)督,進而充分發(fā)揮法院調解制度的重要作用。
應將調解當做訴訟的前置程序,并通過法律條文形式進行規(guī)定。而在當事人提起訴訟程序以后,需要在庭前實施必要的調解。現階段,對當事人權利加以保證是國內司法制度的所關注的重點,若法院直接裁決,即可在審理階段,將法官主導作用充分地發(fā)揮出來,有效地確保審理的公正性。但是,卻對當事人自由處分的權利進行了限制。而在審判案件前,經過有效地調解,即可讓當事人做出重新的選擇,若調解成功,即可保障法院與當事人的共贏。
除此之外,訴前審查制度的運行也十分關鍵,特別是當事人向法院起訴的案件,應事先由法院審查。若案件爭議事實明晰,且適用于調解,在雙方自愿的情況下即可交由法院主持并調解,一旦法院難以調解,則要向調解辦公室進行委托,在確保法院司法效率的基礎上,使得當事人花費的時間有所減少。
在開庭前,法庭應結合相應的條文指導雙方人員,這種制度已經備受部分專家認可。當前,針對程序相對簡易的司法解釋,已經對人身關系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必須要先期協商⑤。為此,法院需要在立案前,針對這種情況形成相應的了解,以保證雙方當事人的情況更加明晰,進而對案件加以合理地調解。
一方面,應慎重考慮反悔制度的執(zhí)行,甚至取消,明確結果保障制度,以確保更好地實現調解的目的。確保雙方當事人的意見一致,只有在與國家強制性規(guī)定不違背的情況下,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再審條件,有效地規(guī)避調解再審過于泛濫。作為當事人,一定要對重大誤解亦或是受到欺詐脅迫事實進行舉證,同時申請再審期限要短,堅決不允許存在無限再審的情況而導致協議長時間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根據以上對民事訴訟調解制度概念、發(fā)展現狀、存在問題和完善策略的研究與分析,可以發(fā)現,應正確認知民事訴訟調解的重要作用,并保證制度本身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強調司法實踐的現實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實踐發(fā)展的過程中,積極探尋與國情相適應的制度與機制,以保證法制建設的科學合理性。
[ 注 釋 ]
①楊曉.民事訴訟立案調解的現狀分析及制度構想[J].福建質量管理,2017(19):176.
②劉志杰,顧禛蘊.對于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改革與發(fā)展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9):33-34.
③王乙竹.如何完善我國民事訴訟中的先行調解制度[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5):81-83.
④鄭金玉.調審分合的尺度把握與模式選擇——兼論《民事訴訟法》修正后訴訟調解制度的演進方向[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34-41.
⑤李志堅.試析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現存問題與改革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5(1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