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藝徽
遼寧省大連市大連財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在市場主體訂立合同的過程中,最關鍵的目標就是獲取利潤,只有確保對方當事人也履行合同規定內容,才能形成良好的交易體系,但是,若是一些買賣合同出現未能全面履行的現象,必然會對后續交易造成影響,市場主體不能獲得本次投資利潤。因此,系統化研究違約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機制,能在提升市場主體對交易對象信任程度的基礎上,引導市場主體建立更加穩定和諧的交易關系。我國的《合同法》中,對違約責任中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提出有效的遵循原則,保證可得利益損失必要性的充分發揮。但是,如果針對違約現象,還未在合理法律條件下有效遵循,將不利于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工作的穩定開展。
可得利益損失中,也存在一種侵權可得利益損失。在文章中,主要探討違約中的可得利益等相關問題。可得利益損失是合同在完全履行條件下,保證財產利益的有效維護。因為違約方的違約,會對雙方應得利益造成損害。根據我國相關規定的具體內容可知,可得利益是合同當事人的一方在全面履行情況下,獲得預期的財產利益。但是,如果雙方違約,將無法達到違約可得利益管理目標,其損失較為嚴重。基于此,系統化分析違約可得利益損失,就是為了消除其對可得利益損失的偏見,從而建構違約行為和可得利益損失的內在聯系,確保違約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工作有據可依①。
第一,未來性。可得利益具備的未來性是在合同構建初期,由于還無法促使其實際利益的共享,因此,相應的利益要在合同規定范圍內才能獲取。而最重要的是,未來是否能取得可得利益,可得利益和當事人履行合同等因素十分關鍵。
第二,可預見性。當事人為了獲取可得利益,就要從根本上保證簽訂合同的長期性,且能在合同履行條件下對利益有效維護。在對合同簽訂過程中,能合理預見其中的利益。在現代社會不斷發展下,隨著生產力的逐漸提升,商品經濟也更為成熟,很多商品在交易工作中,已經無法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對其加工和轉售,需要在合同簽訂條件下,對獲得的利潤提出詳細意見②。
第三,確定性。基于合同法的分析,其存在的任何損害都具備確定性,否則不符合賠償要求。可得利益是不可預期的財產利益,這種利益具備明顯的確定性,在實質上這種損失是無法預見的。可得利益確定性的分析,會在正確條件下獲取。但是,可得利益并不是在現實中存在的,需要針對其確定性和針對性,給予階段性證明。
可得利益賠償在合同法內有效應用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司法管理的思路出發對其進行分析,之所以要進行違約可得利益賠償,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和發展中產生的違約成本,維護法的公正性和市場整體的規范性③。所以,在合同簽訂后,需要雙方按照具體要求科學化執行,保證在合同具體條件下,維護各自的利益,避免經濟損失的發生。可得利益賠償為我國現代經濟社會中市場主體結構的建立提供了較好的空間,具備市場潛力和價值。期間,還要注意到一些問題。
第一,注意到完全賠償原則的要求。我國的《合同法》規定,當其中的一方在履行合同義務中,不符合約定,將給對方帶來較大損失。其中需要的損失賠償數額也就是違約后造成的損失,也是合同在履行后的利益獲取。在該宗旨中,針對合同違約責任,在違約行為發生的時候,需要為受害人填補損失,保證受害人在合同適當的履行范圍內。所以,遵循完全賠償原則要求,能達到可得利益的賠償,也能對受害人的損失進行填補。
第二,注意公平原則要求。公平原則在合同法上的意義,是雙方在簽訂合同基礎上,保證其與履行的任務和權力更均衡。當其中一方違約時,另一方在可得利益損失內的損失遭受,如果不對受害人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整體上是不公平的。
第三,注意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要求。合同能保證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化。我國依法禁止一些組織、個人擾亂社會秩序現象。如果未按照規定執行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將降低違約成本,違約局面明顯,不符合法律規定。特別是在實踐中,受到利益的驅使嚴重。只有對合同履行人的惡意違約情況限制,確保其嚴肅性,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秩序更穩定。
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工作為當前合同中違約行為處罰的主要手段,具備公平、公開特征,能維護當事人的根本利益,也能避免其中的一方出現違約行為。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操作效果依舊不規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無法結合違約賠償的認定條件來展開具體處理。尤其要注意的是,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的界定、標準以及適用原則等,都無法給予統一規范,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基于此,司法部門需要構建完善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制度。我國關于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問題的規定存在缺失,盡管能分析違約行為職責和受到的損失,但是,在理論方面,缺乏對損失的解釋。同時,在法律條文中,也沒有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做出明確規定④。
除此之外,在司法實踐中,政府部門針對可得利益損失的約定以及是否判定被告賠償可得利益損失等問題持有不一樣的態度,其執法方式也存在不同,在案件反復處理工作中,產生的弊端也比較多。違約賠償數額具備較大彈性,在這種中情況下,更需要明確出可得利益損失規定,為其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
可得利益本身就是一種未來型利益,要想對其進行合理性判定,不能僅僅依托猜測和計劃,而是要有效證明其確定性,因此,合理性建構證明標準對于可得利益賠償范圍的劃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針對可得利益賠償事件,相關部門需要給予靈活管理,利用法律條款將其分為事實數額標準和損失數額證明標準。
一方面,事實數額分離的證明標準,就是要在保證事實清晰且證據充實的前提下對相關內容進行證明。在實際證明結構建立后,并不是追求數字方面的精確程度,而是更加重視近似值的預估效果,特別是對一些難以利用數據進行衡量的商譽等具體內容。
另一方面,損失數額證明標準,在不確定責任風險的情況下,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專業知識、自身經驗為其提供合理依據,達到具體數額的詳細分析。
基于此,加強對可得利益賠償范圍的確定,結合受損方的業績、利潤等,在專業人員引導下給予判斷十分必要⑤。在法院對合同糾紛進行審理的過程中,為了維護雙方的利益,根據一定賠償原則,對可得利益損失進行賠償,保證合同雙方利益都能得到全面保護。同時,基于我國的《合同法》相關規定,對違約責任中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提出有效的遵循原則,也能保證可得利益損失必要性的充分發揮。
可得利益損失是可以預見的,商業企業具備盈利性特點,在進行銷售的過程中,簽訂的合同和實際價格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以最低價格實現交易。如果按照合同的內容正常履行相關義務,將獲得合同約定方面的既得利益。一旦企業違約,將無法按照合同獲得經濟效益。所以,在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工作中,需要遵循限定賠償規則和減少賠償規則⑥。
第一,限定賠償規則中的合理預見。其中的限定賠償規則,主要為合理的預見標準。由于可預見性和因果關系本身存在同一性,將其作為主要條件,對一定責任有效劃分十分必要。但是,其理論并不是對因果關系概念加以補充和說明,而是在此基礎上建立差異化選擇機制。在根本意義上,可預見理論的目的是對責任加以限制,尤其是一些無法預見的損害和不承擔責任現象。在限定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范圍過程中,都要在因果關系和合理預見性限定上對其劃分。在可得利益損失賠償中,合理預見規則最為合適,基于我國《合同法》的探討和思考,在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范圍內,為其提供合理預見標準。但是,我國法律規定中的具體標準依舊將大量裁量權交予法院,使得最終的判定結果存在差異性。在一般情況下,合同的可得利益是可以預見的,需要給出合理判斷。值得一提的是,預見要根據統一標準和需求,結合特殊的規律來判斷。當合同風險較大的情況下,對方要求的價格也更高,其損失預見能力也會提升。
第二,減少賠償規則。所謂減少賠償原則,也被成為減損規則,就是指在一方出現違約后,另一方要及時采取相應的合理化措施開展具體工作,以保證能避免損失問題的擴大化。減少培養規則最大的益處就是能一定程度上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且能在秉持誠實信用原則的基礎上,推動交易的合理化開展。基于合理的預見規則對可得利益損失合理確定,能避免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帶來的影響。首先,增加非違約方的利益鏈緊密度,在違約行為產生后,將帶來很大損失,無法促進共享利益的獲取⑦。所以,要對利益結構進行標準化分析,合理性制定減損措施,為守約方行為節省合理成本。其次,非違約方得利和違約行為之間的關系要得到有效明確。賠償權力人是在相同的損害程度上產生的,要結合事實遵循適用損益相抵規則。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根據合同法相關規定并結合實踐,探討我國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的發展現狀,按照具體的規律和規定,需要將可得利益損失納入到賠償范圍內。結合市場行業發展規律、相關原則等,指出具體的賠償標準和規則,保證可得利益賠償符合市場經濟和法律規定,確保規范我國的交易市場秩序。要在分析可得利益賠償預見性、確定性以及舉證責任分配的基礎上,有效結合具體的賠償標準,實現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工作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一定程度上科學化維護多方經濟利益和市場利益,避免經濟損失等問題的發生。
[ 注 釋 ]
①楊少芳.淺析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之間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8(10):239-240.
②許冰.基于民法與合同法法律關系的研究與探討[J].法制博覽,2018(9):67-68,66.
③阿計.勞動合同法,如何堅守修法底線[J].法治與社會,2018(6):15.
④王寧.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探究[J].卷宗,2017(28):113-113.
⑤陳常佳子.一房二賣相關法律問題初探[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7(6):90-93.
⑥張繼承,鄧杰.論可預見性規則在侵權責任法中的適用[J].時代法學,2016(4):48-56.
⑦王金懷.淺論可得利益損失的可賠償性[J].職工法律天地,2017(2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