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
中共西吉縣委黨校,寧夏 西吉 756299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將建設法治文化寫入黨的報告,意味著中國當前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理念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全民遵守法律、崇拜憲法的局面還沒有真正形成。現實生活中,不嚴格遵守法律,知法犯法、違法亂紀甚至貪贓枉法現象時有發生,這都是法治文化思想沒有完全樹立,法律震懾力作用發揮不夠強大所致。筆者認為,目前我國法治文化存在三個問題。
在我國,人民群眾法治意識淡薄,許多人沒有樹立法律至上、獨立平等觀念,遵守法律,依據法律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意識不足。遇事找人情,托關系的情況比比皆是,權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著,日常生活中沒有形成遵守法律、信仰法律的整體氛圍。法律信仰是人民大眾在內心深處對法律認同、敬畏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在我國人民心中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也沒有真正形成。
法律的作用在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巨大的威懾力,是約束每個人的行為規范,需要人人都去遵守的制度。但從實踐中來看,我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時有發生,社會上存在著權比法大、文件效力大于法律效力的現象,很多公民在維權時,寧愿上訪也不愿走法律程序,他們認為政府介入比法院判決更有效。司法部門不夠獨立,獨立判案的空間不足,行政干擾司法現象存在,法律震懾力作用發揮不夠,法律沒有樹立起應有的權威。
法治文化體系包括法治教育、法治信仰、法治環境、法治執行、法治監督環節。近幾年雖然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一定進步,但是無論從法治教育環節,法治信仰情況、執法環境來看,我國法治文化體系還不夠完善。我國法治教育現狀是學校不設法治教育課,機關單位普法教育走形式,主要以應付上級檢查為主,學習時讀讀寫寫法律條文,考試時千篇一律,黨政官員游離于法治教育之外。法治宣傳形式也簡單死板,通過發傳單、聽法律講座、做普法考試等,這些死板教條的形式對法治文化宣傳起不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公共場合或者旅游勝地法治欄目很少見,街道、景點到處都貼滿商業廣告。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一些法治類文化產品很少,很顯然公民受教育的機會大大降低了。從執法環境看,不論執法機關還是工作人員,由于法治水平或其他參雜個人情感的因素,他們的行為無形中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存在執法不嚴或執法不公的情況發生,這些都不利于法治社會的推進。
提升法治文化素養,最關鍵的是人民群眾。我國有將近14億人口,56個民族,如果每個人都能犧牲自身利益自覺遵守法律,為維護社會公正、為他人合法權益抵制違法行為,既是困難再大也要在法律范圍內以身作則,那么法治社會就能實現。筆者認為:人民大眾法治素養的提升有四個途徑。
一是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律的價值在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民不管社會職位高低,不管貧窮富貴,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尤其是法律工作者,公檢司法部門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做到司法案件每一件都體現嚴肅公正,讓每個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杜絕出現法律對別人是依法辦事,對自己、對親屬是法可容情的情況出現,堅決制止行政干預司法的情況出現,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法治風尚。
二是提高領導干部和司法工作者的法治理念。領導干部和司法工作者對待法律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遵守法律的情況。領導干部和法律工作者如果能夠遵紀守法、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夠秉公辦案,老百姓自然會遵守信仰法律,在全社會就能形成全民守法的可喜局面。領導干部和司法人員如果不嚴格遵守法律,在辦案過程中甚至徇私枉法,老百姓就會對法律失去信心,導致上訪,甚至暴力事件的發生。因此,領導干部必須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頭遵紀守法,嚴格依法辦事,帶動人民群眾遵紀守法,引導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對于不嚴格依法辦事的領導和法律工作者,如果出現執法不公、執法不嚴或徇私枉法的情況要及時處理,甚至比一般百姓處理力度要大,罪責要重,讓其付出慘重代價,倒逼他們提升法治理念和法治水平。
三是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法治文化氛圍。孩子是祖國的希望,國家的棟梁,孩子法治意識的培養,法治信仰的形成至關重要,他們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如何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現在學生學業很優秀,但由于沒有設置相應的法治課程,導致部分學生學識很高但是法盲的現象存在,甚至由于不懂法給社會帶來危害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必須都設置相應的法治課程,讓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樹立法治理念,并把法律作為考試內容,像語數外一樣作為高考必考科目,學生一定能夠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形成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
四是加強法治文化宣傳,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如今,人們生活在網絡化社會,法治宣傳要緊跟時代,要利用新媒體的作用,通過電視、網絡、微信、微博、等等人們容易接受的喜歡的方式,通過典型事例的傳播,加大法治文化宣傳的力度。除此之外,還應該通過司法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以及鄉村干部的有效配合,不定期組織人民群眾參與法院的開庭審理,審判以及執行活動,通過旁聽典型案件,讓群眾接受法治宣傳教育。在旅游景點、公共場合設置法治宣傳欄目,讓人民群眾在休閑娛樂時間也隨時學習法律知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
社會信用制度能夠規范人的不良行為和相關習慣,而且具有巨大的威懾力。我國目前還沒有真正建立起社會信用制度。筆者認為,國家應該給每個公民都建一個社會安全號,這個安全號是每個人一生的安全紀錄,記錄每個人的不良行為,將銀行賬戶、駕駛證,行駛證,醫療保障號等都跟這個社會安全號聯系起來,某個人如果有違法、違紀或不良道德行為都會在他本人的社會保障號里記錄清楚,不誠信會成為一個人的污點,盜竊、搶劫、作弊、酒駕都會成為此人的不良記錄,人一旦有了污點,就會產生信任危機,影響就業,影響乘坐機船,影響金融貸款,影響子女入學等等,陰影就伴隨他一生。這樣,考試就不會作弊,酒駕就會杜絕,社會暴力事件就會減少,因為它有制度約束,誰都不敢違反,一旦違反,這輩子就被貼上不誠信標簽,無論走到哪,干任何事都會受到排擠。因此,法治文化的形成,需要健全社會信用制度。我國今后要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體系,將社會信用制度的作用發揮出來,對人們的習慣和行為進行規范,為建設法治文化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