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喬 張晉榮
武漢市蔡甸區檢察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司法責任制背景下,檢察官的主體地位體現在“誰辦案誰決定,誰決定誰負責”,要對權力范圍內的案件依法作出決定,強調司法的判斷性、中立性、親歷性等屬性,并落實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追究制。案件質量評查是保障檢察官辦案質量,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徑,在加強辦案流程動態監控、規范司法行為、服務領導決策等方面具有獨特制度價值。完善案件質量評查制度,有利于檢察官依職權提高辦案質效,落實司法責任制,并對類案、新型案件作深度調研分析,以大數據服務檢察業務決策,充分發揮案件質量評查的功能作用。以加強內部監督制約促進司法公正,以嚴格、規范、文明、廉潔司法樹立法律監督權威。
最高檢《人民檢察院案件質量評查工作規定(試行)》對質量評查的原則、標準、程序、結果等次及運用等作了剛性規定。司法實踐中,各地人民檢察院就案件質量評查的組織實施、具體內容、工作機制作了有益的探索,為完善案件質量評查制度提供了現實依據。案件質量評查制度既蘊含了檢察監督職權與訴訟職權的有機統一,也體現了主動自查與集中審查、定期審查與實時監控的有機統一。完善案件質量評查制度是一項不斷增強辦案人質量和責任意識、細化量化工作標準、進一步健全質量評查體制機制的系統工程。案件質量評查涉及檢察機關多部門,應當構建聯動機制,注重協調配合,形成整體合力,做到依法監督、規范監督,深化評查結果運用,倒逼提升司法辦案規范化水平。
在推動司法責任制改革進程中,要充分考慮檢察權運行規律和案件質量評查的屬性功能,將案件質量評查結果納入檢察官依法獨立辦案的核心內容。在追求訴訟效率與保障司法辦案質量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點,既著力推進司法辦案的精細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又有效提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獲得感、幸福感,充分發揮案件質量評查的綜合效能。要不斷充實和完善案件質量評查制度,增強評查的科學性、合理性,保持評查的中立性、透明性,使案件質量評查成為檢察機關的常態化工作。要做到質量評查久久為功、馳而不息,從程序和實體上有效保障司法公正。
(一)案件質量評查存在保守僵化思想。部分辦案人持有墨守成規、就案辦案的思想,對案件質量評查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普遍認同,不能從更高政治站位和全局上思考謀劃檢察工作。
(二)案件質量評查的標準不夠明晰。盡管《人民檢察院案件質量評查工作規定(試行)》對案件質量評查的內容、標準和等次作了規定,但對衡量質量評查各個環節的具體標準及可能出現的瑕疵差錯項目缺少明確規定。
(三)案件質量評查機制不完善。一是未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有機結合的質量評查制度,造成案件收送環節、流程監控、案后評查各自為陣,沒有形成整體合力,難以發揮案管部門“第三只眼”監督管控作用。二是質量評查智能輔助系統尚未上線運行,現階段只能開展人工評查,直接制約了工作質量和效率,案件質量評查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三是評查過程重程序、輕實體現象突出,往往停留在程序規范、法律文書、辦案手續等瑕疵表面階段,而對定性、定罪、量刑、執法尺度等深層次問題“走了過場”,評查結果事與愿違。四是法律文書格式不規范、使用不完整,法律手續不完備,電子簽名、錯別字等瑕疵問題明顯,且重犯率高,應引起足夠重視。
(四)案件質量評查結果運用不理想。部分檢察院“問題”案件辦案人接受質詢、集中講評等制度不健全,直接影響案件質量評查的實際效果,責任人難以真正從中汲取教訓,舉一反三,倒逼提升辦案質量和司法公信力。
(一)強化執法服務意識,提升執法公信力。一是教育引導干警牢固樹立質量為本的理念,嚴守公正司法的底線。二是貫徹監督者更要接受監督的理念,增強案件質量評查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優化案件質量評查標準頂層設計。針對不同類型案件,結合檢察院建設抽樣評估標準,圍繞事實證據、辦案程序、文書制作、辦案效果等方面內容制定案件評查項目和標準。
(三)強化評查結果運用,促效能作用提升。對有瑕疵案件由評查工作小組集中會診,拿出針對性強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