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渲
北京市東友律師事務所,北京 100020
龐氏騙局就是典型的非法集資,其不存在實體經濟,而是通過拉入新的投資者,用新獲得的投資來給之前投資者支付承諾的高收益的利息,進而擴大規(guī)模,在剛開始時還比較積極的返利息,但其實就是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借新還舊的方式,直到再也沒有新投資者進入,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因此,在理財時一定要擦亮眼睛,投資一直都是高風險才伴隨著高收益,如果對方承諾低風險、高回報、高收益時就要注意了。
《刑法》中沒有非法集資罪,非法集資是一種表現形式和行為。2017年,《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征求意見稿)》中對非法集資行為進行了定義,是指未經依法許可或者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向不特定對象或者超過規(guī)定人數的特定對象籌集資金,并承諾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的行為。金融管理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
責任主體包括非法集資人和非法集資協助人。非法集資人,是指發(fā)起、主導或者組織實施非法集資的單位和個人。《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針對這種情況規(guī)定,此類的普通業(yè)務人員如果能夠及時退繳因幫助他人非法吸收資金而收取的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傭金、提成等費用,可考慮情節(jié)決定其量刑。
此類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擅自發(fā)行股票、公司、企業(yè)債券罪、欺詐發(fā)行股票、債券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非法經營罪、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是非法集資類犯罪中的兩個主要類型,兩者的區(qū)別就在于主觀上,集資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行為人在集資時并無此意圖。客體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侵犯的是國家正常的金融秩序,而集資詐騙罪侵犯的是投資者財產的所有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成立規(guī)定了四個條件:1、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非法性);2、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公開性);3、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利誘性);4、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社會性)。對于集資詐騙罪則列舉了幾種使用詐騙方法,可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情形。
2014年、2015年中,非法集資類案件呈爆發(fā)式增長,因為互聯網增加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為其提供了便利,所涉及的金額和區(qū)域呈不斷增加擴大的趨勢。涉案金額多集中于100萬至1億之間,低于100萬和高于一億的案件所占比例較小。因為東部地區(qū)居民的收入普遍比中西部的要高,所以金額較大的案件多發(fā)生于東部地區(qū)。
非法集資的方式分為純金融模式和非純金融模式兩種。伴隨著科技、經濟和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非法集資類犯罪的花樣也不斷翻新,中老年投資者對于這些新型的概念并不能完全了解,迷惑性強,往往就在信息未完全掌握的情況下,被“高回報的收益”所蒙蔽。
非法集資類犯罪之所以頻繁發(fā)生,涉及的金額、人數、地域范圍不斷擴大,究其原因,是犯罪分子利用了被害者的缺點和心理,開始時沒有法律意識和金融知識,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只想追求低風險、高收益的盲目逐利心態(tài),以及盲目從眾的心理,在參與后卻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能夠賺回本金后再抽身,過度自信,忽視了巨大的潛在風險。
完善關于非法集資類犯罪的相關法律,明確法律規(guī)定,填補立法空白,確定爭議問題。加大政府監(jiān)管力度和各行業(yè)自律管理,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能積極高效地進行監(jiān)督。建立有效的全國性和地方性的非法集資監(jiān)測平臺,加強預防力度,及早提示風險。提高投資者的犯罪識別能力,加大金融宣傳教育,增加理財知識,提示相關風險以避免非理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