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良
湖北維力律師事務所,湖北 武漢 430000
所謂的“汽車召回”,主要是指在現代文明社會,由于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消費者權益保障不斷得到增強的背景下,汽車生產廠家因為確認了所產的某個批次的汽車產品存在某種安全隱患而主動或被動采取的面向客戶的有缺陷汽車產品實施的召回。此外,還存在一種因有關主管的部門因發現市場上某種汽車產品存在質量缺陷和安全隱患后,強制要求汽車生產廠家實施的召回,即強制召回。
從法律相關規定可知,對存在缺陷的汽車產品進行召回,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構成要件:最為首要的就是產品本身確實存在缺陷,且此處的缺陷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質量不合格的產品,這也是目前全球市場都公認的一個原則與制度。其次,有缺陷汽車產品的召回一定是在相關主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下實施的,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程序保障這一過程的完成,對于刻意逃避和拖延的汽車生產廠家,有關部門可以采取強制召回的措施。最后一個條件則是,所召回產品必須是無法通過更換配件和修理完成隱患消除的,才能采取召回措施。①
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完善,在汽車保有量不斷攀升的西方發達國家和社會,汽車召回制度已經逐步成熟,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法律措施和體系。
最早制訂汽車召回相關法律規定的是美國,其背景是源自于二戰后美國汽車工業的日益強大,民眾富裕后汽車大面積的普及,老百姓的汽車保有量迅速擴大,也造成了交通事故頻發,其中由于汽車本身缺陷造成的交通事故也不斷發生。此后,1966年著名律師拉爾夫發起了修改機動車法律的運動,呼吁建立世界上先進的汽車安全法規。不久,推動完成了《國家交通及機動車安全法》,其中明確了汽車召回的有關內容。法規當中最為引入矚目的一點是,規定汽車制造商有義務向消費者、管理當局公開發布汽車召回的信息,這就明確了汽車制造商不可以私自召回缺陷車輛,而是要及時公開信息,讓購買同一型號的消費者清楚相關情況。
三年后,日本運輸省也效仿美國的汽車召回規定,要求汽車廠家不得私自召回,而是要及時向相關利益方通報情況。日本在這一過程中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要求汽車廠商在生產之前,確定相關技術標準,并到政府備案,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標準批量地生產,確保質量標準的一致性。同時,日本也明確了政府有權力采取強制召回制度,這也是后來召回制度的一個重要基石。當然,在上個世紀中后期實踐的汽車召回制度,并不完善,最大的問題就是汽車生產中的安全問題并不是消費者關心的核心問題,在當時汽車工業蒸蒸日上的背景下,汽車的安全和缺陷并不影響汽車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汽車召回制度在這一時期缺少關于安全技術的鑒定和處置程序的不完善問題,導致整體制度的不完整性。
經過二戰后三十年的發展,到了20世紀的80年代,消費者對于汽車的品質關注點逐步轉移到汽車的安全問題,在之前的召回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步受到消費者的詬病。同時,汽車安全和召回制度的健全也成了汽車生產商在市場上進行競爭的重要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逐步完善自己的汽車召回制度,如英國與1979年制定的《機動車安全缺陷法》是汽車召回的專項法規。其中明確規定關于汽車召回的截止日期,由國家政府機構與汽車廠商進行協商解決。
到了20世紀末,經濟全球化愈演愈烈,汽車生產廠商面對全球市場的產品缺陷問題,逐步按照市場消費者的需要,完善召回制度,發達國家的相關措施在全球得到了推廣。作為有著車輪上的國家之稱的美國,在汽車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更加著重于汽車安全問題,如紐約州規定,汽車行駛2年時間內,如果存在質量問題,最多在27天內,必須啟動相關維修程序,否則消費者有權要求退款。如果汽車維修超過了30天,消費者有權利要求退款。在維修達到4次還不能解決質量問題,消費者同樣可以要求退款。這是在州一級法規中,保護消費者權益法規的一個典型案例。到了2000年,美國除了通過了《消費者產品安全法》,還在新通過的機動車交通安全法規中,對汽車廠商的召回程序進行進一步完善,懲罰措施也進一步嚴厲②。
我國的汽車生產到了本世紀初才逐步發展起來,汽車走入千家萬戶則是近年來的事情。中國汽車市場逐步成長為世界汽車生產巨頭的重要市場之一,然而在汽車召回的實施中存在十分嚴重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存在缺陷的汽車銷售到中國后,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障,召回過程中總是不將大陸消費者列入召回行列。如,在2011年某汽車生產商存在質量缺陷,將在全球范圍內召回近170萬輛汽車,但不涉及中國大陸。自2011年3月23日起召回部分進口2003-2006年該款汽車,在華涉及車輛為5202輛。這一事件在國內引起了消費者巨大的反響,要求政府與該公司進行交涉。該汽車公司作為日本的著名汽車生產商,在全球范圍內都有卓著的聲譽和嚴格的召回管理制度,但對我國消費者購買的該品牌汽車的召回保護,卻是相對滯后和拖沓的。仔細分析,該廠商之所以敢于漠視我國消費者的權益,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召回制度不夠完善,法律漏洞較多,而消費者的維權意識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也較弱。可見,只有從立法、執法、司法和消費者法律意識的提升等多個方面對我國的汽車召回制度加以完善,才能維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司法過程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發現法律,而是創造法律。”③2012年10月10日,國務院通過并公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該條例于次年1月得以實施。對在國內銷售的汽車如果存在質量缺陷④,然而,由于中國所發布這一召回法律制度的等級不足,權威度不夠,相關產品的召回在一定意義上只是進行必要的維修,達不到歐美所規定的退回原廠維修的高度。只不過把有缺陷的產品拿回來進行必要的維修。在條例中,對于出現問題的廠商所判的懲罰力度也嚴重不足,起不到懲罰作用,往往靠消費者起訴后,政府強制召回的比較比較高。
汽車缺陷鑒定,是召回制度完善的重要一環,我國在這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即使是對于成熟零部件的監測,都存在標準不一,水平高低不齊的現象。技術差距也是我國召回制度完善的攔路虎。
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汽車召回制度的不斷完善,使得消費者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提高我國汽車召回法規的立法位階,成為國家大法的組成部分,確保該項法規的權威性,進一步發揮其監督、懲罰的功能,加大對違法企業的懲治力度,可按照造成的不良后果制度懲罰標準。在這一過程,不能緊靠一個條例解決所有召回問題,而是應加強對發達國家相關法規的研究,根據我國國情,構建完善的汽車召回法律體系,與國際全面接軌,為這一全球化程度高的產業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應加大汽車缺陷和性能檢測的鑒定能力,優化鑒定程序。汽車缺陷的鑒定是汽車召回制度完善的重要一環,其技術能力決定了我國法律能否得到世界汽車著名生產廠商支持的重要條件。這一過程中,與國外機構進行學習交流,引進技術設備和人才是重要舉措。
其三,汽車廠商與相關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之間應加強溝通交流,在與汽車廠商協商過程中應公平公正,避免損壞企業利益和聲譽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其四,企業和政府要完善汽車缺陷信息的大數據系統,并將其中重要的指標性數據向公眾和企業開放,為消費者提供技術參考,有利于企業提升質量水平。
其五,汽車召回制度應注意保護處于弱勢的消費者一方,這是一個重要原則。在汽車缺陷的案例中,消費者付出的往往是財產和生命的代價,處于談判的弱勢一方,在召回制度的日常管理和執行過程中,以人民為中心實施相關政策,財政應給與一定的支持。
[ 注 釋 ]
①關添天.歐洲產品責任法中的產品缺陷認定規則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12.
②法規規定汽車制造商和廠商必須在5天之內向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上報產品召回的事件,對隱瞞嚴重缺陷以及相關事項的廠家負責人的懲罰由5年徒刑加重至15年,并對廠家處罰1500萬美元罰款.
③[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蘇力,譯.商務印書館,1998:105.
④該條例所稱缺陷,是指由于設計、制造、標識等原因導致的在同一批次、型號或者類別的汽車產品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情形或者其他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的汽車和汽車掛車(以下統稱汽車產品)的召回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