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云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現階段,從客觀角度來看待網絡交易,如果能夠始終處于安全狀態下,有利于交易的雙方互惠互利。但是就目前來說,網絡詐騙現象出現地越來越頻繁,其詐騙的方式五花八門,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深陷其中。如果不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方法與手段制止這類事件,會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非常大的麻煩,因此,要不斷地完善民商事相關立法,從而對網絡交易安全進行保護。
知情權為消費者的主要權利,指消費者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及權利。與面對面的交易方式不同,網絡交易過程中,消費者很難主觀的判斷商品質量。如商家商品質量存在問題,消費者的權益極其容易被侵害。目前,消費者在注冊過程中,以實名認證的方式完成,這在表面上看似擁有比較完善的保障方法和購物體系,但是一些商家并沒有品牌的號召力,售后服務比較差。消費者在上當受騙之后,拿不出相關證據來維護權益和舉報商家,最終使自身的利益受損。
近些年來,網絡交易中詐騙現象越來越頻繁,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非常大負面影響。網絡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呈現多樣化,主要體現在網絡交易渠道不再是單一的官方渠道。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微信、支付寶等平臺,均參與到了網絡交易過程中。為提高交易的便利性,消費者往往通過微信紅包、支付寶轉賬等方式。雖然交易的金額是一樣的,但是卻不能保證其安全性,如通過微商購買物品時,買家付完款之后,賣家卻不發貨或者直接拉黑等。
在進行網絡交易時,依靠一家公司完成交易顯然是比較困難的,這其中涉及到第三方,如保障體系、物流服務、支付機構等。以物流服務為例:消費者購買商品且付款完成后,商家需與物流企業合作,將商品運輸至消費者手中。在此期間,如物流企業管理不善,未能與商家通力合作完成商品的配送任務,商品丟失、損害等風險往往較高。可見,如各方網絡交易協作性不高,那么在交易之后非常容易產生沖突和矛盾,對網絡交易的安全性造成影響。
1.民商法與網絡交易相契合的途徑
在目前的工作中,如果想要使網絡交易有更好的保障,有效解決網絡交易安全存在的問題,就必須提高民商法的應用力度。網絡交易雖然具有虛擬性,然而其涉及到的產品是具體的,同時交易的金額也是切實存在的,如果在交易過程中,違反了相關內容,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民商法中的規范、條文對其進行查處和判斷,以此來維護自身的利益。網絡交易未出現前,民商法的服務對象,以現實交易為主。與現實的面對面交易相比,網絡交易在付款方式、貨物配送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為在網絡交易過程中,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民商法必須詳細、充分地分析網絡交易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根據其特征,調整法律條文,打造和諧、健康、公平的網絡交易環境。
2.民商法與網絡交易契合的實現手段
為使民商法與網絡交易相契合的目的得以實現,提高對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是關鍵。當網絡交易中出現犯罪行為后,有關部門需立即依照民商法的規定,對犯罪分子給予懲罰。如此方可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使網絡交易的安全性得以提升。例如:在2017年,某購物APP網站,在欺騙消費者之后,馬上撤離,同時銷毀了所有的痕跡和證據。由于目前我國的管理機制已經趨于完善,相關部門對所有APP中的注冊信息都有備份,可以根據這些遺留信息對犯罪分子進行查處和追尋。相關工作人員利用民商中的法律規范和條文,通過對周邊各個門店進行調查研究以及訪問用戶,尋找到很多有價值的線索,最終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上述案例表明,使民商法與網絡交易相契合,對網絡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知情權等合法權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1.法律責任和地位的明確要點
民商法規定,交易主體的虛擬性也具備民事主體的地位,這是因為在網絡中,真實主體的具象是虛擬主體,而虛擬主體是現實消費者的數字形式。因此,民商法承認電子商務中各個主體的存在,并且對其法律責任和地位進行規定。同時在法律基礎上,以技術手段對電子身份進行設計,并且放寬交易平臺確認電子身份的權利。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民商法對網絡交易的保護更加有保障,而且利用最有效、最直接、最嚴格的懲處方式進行保護,有效解決網絡交易中存在的問題。
2.法律責任和地位的明確方式
現階段,網絡交易已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購物的主要交易方式,而民商法明確規定了網絡交易中買家和賣家的法律責任和地位。這樣在網絡交易過程中,如果消費者遭受到詐騙行為之后,能夠根據民商法中的法律條文維護自身的權益,預防多樣化的交易風險。例如:當某商家申請加入購物APP平臺時,平臺應按照民商法的規定,要求商家提供身份證明等信息。商家的申請一旦通過,則代表雙方的法律責任及地位均已明確。此時,商家方可進入到平臺當中經營。經營過程中,一旦出現逃避法律責任的行為,民商法應立即對其進行懲處。
1.網絡交易行為的規范要點
就目前網絡交易來看,網絡本身具有虛擬性,同時比較特殊。民商法考慮到用戶的需求和時代的發展,在網絡交易過程中,規范網絡交易雙方的行為。例如:民商法中的《電子簽名商務法案》、《電子交易法令》等,這些法律條文中都對網絡交易雙方的行為進行明確的規范。同時在民商法中還規定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可以有口頭、書面以及其他形式,這對于落實具體工作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同時對于網絡交易安全有著非常大的幫助。民商法的這些規定大大降低了網絡交易過程中疏漏現象出現的概率。
2.網絡交易行為的規范方式
為解決網絡交易協作性不高的問題,提高交易的規范性是關鍵。以廠家、第三方支付平臺、物流機構為例:商家需要與產品生產廠家之間,簽訂交易合同,提高交易的規范性。確保商品出現問題時,廠家能夠承擔與其行為相當的責任。當消費者支付購買資金時,商家與第三方支付平臺之間,同樣需簽訂合同。確保第三方支付平臺,能夠按合同將資金轉移至商家賬戶中。當商品發貨后,商家與物流機構,仍需簽訂合同。合同中需規定“貨物丟失的賠償方法”、“貨物損壞的賠償方法”等多項內容。
綜上所述,網絡交易安全存在知情權受限、交易風險多樣化、網絡交易協作性不高等問題。經過上文分析可知,民商法保護與網絡交易安全有很大的聯系,首先民商法與網絡交易相契合,使消費者在上當受騙后有法可依;其次民商法明確交易雙方的法律責任和地位,能夠有效地解決網絡交易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民商法規范了網絡交易的行為,避免出現疏漏現象。因此,深入剖析民商法保護與網絡交易安全的相關性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