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繁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2018年8月31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子商務法》)從論證、起草、四次審議,歷時五年經各方博弈終獲通過。《電子商務法》的出臺開啟了電子商務法治的新局面。該法既有創新、富有智慧的條款,也有包含爭議、觀點不一的規定,立法效果究竟如何還需要在實踐中去檢驗。單就法律條文而言,筆者認為,在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電商平臺)的民事責任的部分仍有不足。
新頒布的《電子商務法》明確了電子商務即為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同時明確地將其規范主體——電子商務經營者分為三類,分別是電商平臺、平臺內經營者和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其中,電商平臺是指在電子商務中為交易雙方或者多方提供網絡經營場所、交易撮合、信息發布等服務,供交易雙方或者多方獨立開展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
電商平臺區別于實體商場的特殊性體現在:一、僅提供互聯網交易空間以及相應服務撮合交易,但不直接接入交易。二、電商平臺中的交易具有瞬時性與便捷性,足不出戶幾秒鐘就可以完成一次交易。三、電商平臺中交易的數據量十分龐大,需要進行云計算,逐一審查難度巨大。這決定對于電商平臺的法律責任需要專門立法來加以規定。
法律責任源于法律義務,《電子商務法》規定了電子商務經營者的普遍性義務,電商平臺違反這些普遍性義務會產生法律責任;此外《電子商務法》還針對電商平臺規定了特殊性義務,電商平臺違反特殊性義務也會產生法律責任。本文主要分析《電子商務法》中對于電商平臺因違反特殊性義務而產生民事責任的規定及其合理性。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以及違反普遍性義務的民事責任不做分析。
《電子商務法》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其標記為自營的業務依法承擔商品銷售者或者服務提供者的民事責任。”該條明確規定了電商平臺開展自營業務需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民事責任究竟有哪些并沒有規定,也沒有規定追究民事責任應當引用哪些法律,只能在實踐中加以推定。實踐中主要包括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
電商平臺開展自營業務承擔的侵權責任主要是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產生的侵權責任。常見的侵權責任有產品質量責任,即由于電商平臺銷售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存在缺陷,造成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的,電商平臺作為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與供貨者時,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電商平臺能夠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供貨商,則生產者與銷售者對于缺陷產品的侵權責任承擔連帶責任,消費者亦可向電商平臺要求賠償。在電商平臺明知產品存在缺陷產品仍然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平臺還將面臨承擔懲罰性賠償的風險。因此電商平臺開展自營業務時,應當加強對生產商或供貨商的審核。除此之外,還有侵害知識產權的責任等。
電商平臺的違約責任主要是與消費者訂立的電子合同有關。可能涉及商品與服務的質量、交付、售后等。根據《電子商務法》對于第二十條的規定,電商平臺應當承擔商品運輸的風險,商品的相關風險與責任轉移的時間點延長到消費者收到商品時。對于電商平臺而言,在與供貨、倉儲、物流等供應商進行合作時,需注意根據向消費者做出承諾與供應商就向相關責任進行約定。
當電子商務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應當依照《電子商務法》、《侵權責任法》和《食品安全法》的規定來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根據《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電商平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銷售或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則電商平臺與該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里的連帶責任的承擔是毋庸置疑的,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也有類似規定。
《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對于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商平臺對平臺內商家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依法承擔相應責任。該條規定的“相應的責任”在學界存在較大爭議。在《電子商務法(送審稿三)》中的表述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電子商務法(送審稿四)》中表述改為應承擔“補充責任”。最終的《電子商務法》對該條款進行了模糊處理,以“相應的責任”來表述。
主張“連帶責任”的學者認為:一、規定連帶責任將會加強電商平臺對商家的監督和管理。這樣規定可以把電商平臺與電商內經營者的命運連在一起,將會極大的減少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為,為電子商務營造良好的環境。二、規定連帶責任有利于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相互促進。《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因產品質量缺陷受損,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向生產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與生產者賠償后有向另一方追償的權利。可以認為銷售者與生產者承擔連帶責任。實踐中,由于向生產者維權困難,消費者大多會要求銷售者先行賠付。那么線下商場要承擔比電商平臺更重的責任,這將使線上、線下間的競爭處于不對等狀態,以致零售市場的混亂。三、規定連帶責任將會便捷消費者維權。簡化消費者訴訟維權的程度,消除了消費者與平臺內商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且電商平臺承擔責任后還可以向平臺內商家追償。
補充責任是指電商平臺只需在電商平臺內經營者的賠償能力不足時,才需進行賠償。主張“補充責任”的學者認為:一、規定電商連帶責任將極大的限制電商平臺的發展。過于嚴苛的法律責任,可能會造成電商平臺自我審查機制繁重,影響了電商平臺的活力,挫傷電商平臺的積極性,最終會影響消費者的福祉。二、電商平臺亦是假貨的“受害者”。假冒偽劣商家的反審查能力不斷提高,電商平臺發現問題具有不可避免的滯后性,要求電商企業的打假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也不現實,就像永遠無法預防所有的犯罪一樣。對于已經盡可能避免假冒偽劣商家的電商平臺,可以合理減輕其法律責任。三、未盡到審核義務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不符合邏輯。因為判定電商平臺承擔連帶責任,那么其過錯與電商平臺內經營者的過錯應當是相當的,而審核義務明顯輕于電商平臺內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應將未盡到審核義務與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相區分,規定為補充責任。
所謂“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之爭,其實質是優先保護消費者和平臺內經營者還是優先保護電商平臺的選擇。最終《電子商務法》采取折中的態度。消費者利益和電商平臺利益的矛盾并非不可調和,強化電商平臺責任有助于維護安全與公平的交易環境,吸引商家和消費者到更規范的平臺交易,而弱化電商平臺的責任則可能侵害消費者權益,耗盡消費者對其的信任,不利于長遠發展。因此,“連帶責任”不失為一個更好的選擇。
《電子商務法》第四十一條至第四十五條至規定,特別針對涉及侵犯知識產權方面,對權利人、被訴侵權人、平臺方三方權利和義務做了明確細致的規定,呈現一個知識產權保護閉環。整個保護閉環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一、知識產權人認為其權利受到侵害的,有權通知平臺提供初步的侵權證據;二、平臺接到通知后,應當采取刪除、屏蔽、斷鏈、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并將該通知轉送平臺內經營者;三、平臺內經營者受到通知后可以提交不侵權聲明及初步證據;四、平臺將該聲明轉送給權利人,告知權利人的投訴、起訴權利;五、權利人十五日內未投訴或起訴的,平臺終止所采取的措施。
為強化平臺職責,第四十五條規定如果平臺“知道或應當知道”侵權而采取必要措施的,否則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此處,平臺之責的啟動無需權利人的通知,只要平臺“知道或應當知道”就應當采取措施。相較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只有接到權利人通知書后采取必要措施,強化了電商平臺的法律責任。電商平臺在轉送通知到達權利人后十五日內,未受到權利人已經投訴或者起訴通知的,電商平臺經營者可以及時終止之前采取的必要措施,這種臨時性措施的設計及規范,有效避免了權利人不積極維權時,被投訴方始終無法正常經營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