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周新格 趙 凱 李海燕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隨著QQ、微信等“自媒體”的廣泛使用,標志著當代社會已正式步入自媒體時代。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報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由于無線網絡的升級及智能手機、電腦等媒介工具不斷的更新進步,自媒體以其便捷、傳播自主性強的特點,越發深受當今大學生群體的喜愛,大學生網民數量陡增。在自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影響力。新型的網絡環境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視野和資源的同時,也帶了一些弊端,例如大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從事盜竊、詐騙等犯罪行為的報道屢屢出現。自媒體的快速發展與傳播特點,造成了網絡犯罪形式層出不窮,而這些不正當的行為與言論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們道德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對于高校而言,如何開展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的培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及民族的希望,自媒體時代的發展給新一代大學生提供了海量的優質資源,為其自身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同時大學生作為網民主體,其自身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能力欠缺。在面對一些網絡熱點事件或觀點時,往往會采取不理智行為,群起而攻之,隨意發表個人不當言論,極易造成嚴重的社會輿論危害,這對高校管理工作帶來了新挑戰。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培育研究勢在必行。首先,有利于大學生個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人生價值觀,促進和諧法治社會的建設。其次,提高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需要,高校通過加強大學生網絡法治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理性的看待、分析和解決各種網絡誘導、誘惑、詐騙等問題。通過對學生樹立正確網絡法治意識的培育,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學生發生網絡犯罪概率。
本文主要從“自媒體”的自身特點、自媒體給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培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等幾個方面來闡述“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法治培育工作面臨的現狀。
1.入門門檻低,傳播主體大眾化,對于信息制造者無明確限制標準,人人皆可。
2.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每個主體即是網絡信息的制造者,又是傳播者和瀏覽者。
3.傳播自主性強,內容不受約束。根據每個人的個人視角與觀點,可以自行自主發表內容。
4.內容評論、輿論性強。針對同一觀點,人人皆可自行發表評論或觀點。
1.自媒體為高校做好大學生網絡意識培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媒體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
2.自媒體為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的培育提供豐富資源。自媒體資源的豐富性滿足了大學生多樣化需求,學生可自由選擇。
3.自媒體的網絡虛擬化特點,拉進法治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網絡法治意識培育質量。
4.自媒體傳播速度快,為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的培育工作提供即時、快捷、有效的方式,使學生能在第一時間接收網絡法治教育的相關信息。
1.自媒體弱化了傳統法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在自媒體出現之前,教育者擁有絕對的權威性,學生大多數只是被動接受。自媒體出現后,教育者的權威性被弱化,受到挑戰。
2.自媒體的信息多元化弱化了高校網絡法治意識培育工作的執行力,高校對于大學生網絡法治教育的制定的指導方針,由于自媒體的答案多元化,寓意容易被學生曲解,不易被學生接受。
3.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法治教育的師資隊伍不健全。過去針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往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針對自媒體時代,對學生網絡法制意識的培育少之又少。
4.自媒體時代,造成大學生網絡法治觀念薄弱。由于網絡文化多為虛擬化環境,使大學生更容易迷失自己,造成法律意識薄弱。
(一)增強大學生網絡法治觀念;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加大網絡不正當行為或犯罪的宣傳力度。
(二)制定完善的網絡法治教育計劃;高校根據自身特點,要具有詳細提高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的實施計劃,營造良好的網絡法治培育環境。
(三)完善網絡監管體系;加大對不良網絡信息的攔截力度,從根源上減少網絡犯罪的發生。
(四)改變傳統“被動接受”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提升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培育的有效性;在自媒體時代,由于信息來源多元化,造成大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和視野不斷拓展,使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教育者要通過網絡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拉近距離,取得學生們的信任,從而才能使網絡法治教育培育工作深入大學生的內心,才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