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冰玉
雙鴨山佳欣供熱有限公司,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電子商務的發展促進了網絡交易日漸頻繁,與傳統交易不同,網絡交易省去了面對面交易的流程,以電子合同方式規范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以物流運輸完成貨物的交換,簡化了交易程序,但同時也易引發出許多的問題。由于法律對這個新生交易行為規制不夠完善,在交易過程中易出現損害消費者個人權益的情況,引發許多社會矛盾,因而急需要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實踐中消費者知情權受到蒙蔽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商家信用造價。在淘寶中,有許多商家利用租賃店鋪、注冊虛假賬號或者雇人刷單的方式惡意提高店鋪信用程度,許多消費者也受到店鋪等級的誘惑而盲目交易。二是未履行對消費者的告知義務。在一些商品存在缺陷的時候,商家未及時告知,使消費者在使用商品的過程中受傷,或者造成消費者的財物損失。三是虛假宣傳。即商家利用過度修飾過,甚至虛假圖片來誤導消費者相信該商品的特征,實則無法提供相應描述的商品。
對消費者信息侵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非法收集消費者信息。電子平臺利用用戶注冊、填寫個人信息的方式獲取消費者電話、住址等信息,并將該信息出售給其它單位謀利。二是消費者有權修改、刪除個人信息,但實踐中有些網站利用完信息之后,并未協助用戶刪除,而是選擇二次開發消費這些信息。
網絡交易中的公平性體現在消費者有自主選擇商品的權利,拒絕商家的強制性消費。消費者所獲得的商品應滿足商家描述的質量標準、數量要求。實踐中,某些商家會無視這些公平性,主要體現在商家提供的格式合同,合同中的某些條款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嫌疑:一是免責條款,如“一經售出,概不退換”;二是保留性條款,即將最終解釋權歸為商家所有;三是強制性條款,消費者如想完成進一步的交易活動,必須與商家簽訂合同,同意合同中所有條件。
為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筆者認為應從兩個環節加以控制:一是事前審核環節,在該環節中,電商平臺應要求網店經營者提供個人真實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銀行賬戶、合法有效的營業執照,經審核過后的信息應對所有消費者公示。二是交易過程中的監管,當消費者有足夠證據證明其受到商家欺詐,此時電商應配合消費者提供相應信息。同時,平臺在監管時應提示消費者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時刪除一些經常違規、信用等級差的商家。商家信息披露應當常態化,因而需要盡快以立法的方式來將其制度化。
對于個人信息保護,首先需要明確個人信息內涵,雖然在我國的《民法總則》《電子商務法》等條款中都能找到個人信息的概念,但是對于其內涵,并未做出具體規定,這也是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足的原因。在細化法律規定的時候,應遵循以下原則:責任明確、目的明晰、個人自愿、安全保障。其次針對商家使用消費者信息違規的情況,應細化對個人信息的使用細則,具體包括商家收集信息、使用信息、流轉信息過程中都必須經消費者個人同意,保障信息使用的安全性。最后,行業自律性規定也是保障信息合法使用的重要渠道。建立行業內部的規范并將其制度化,在消費者提供個人信息的時候,平臺應自動跳出關于信息使用的行業內部規范制度,提醒消費者警惕風險。
針對格式條款濫用的問題,需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規定:一是商家制定的格式條款應經行業監管部門實現審核,對不合規的合同強制停止或者整改。為保障格式條款審核的公平性,我國可以參照國外一些國家的做法,設立專門的委員會用來審核合同制定的合法性、合規性。二是設立備案制。備案制易于工商部門對合同的實時審查,也有利于合同的修正。同時監管部門可以通過提供合同范本的方式,明確哪些條款屬于強制性條款,不可列入到合同文本中,也可以以模板的方式給商家提供參照。
綜上所述隨著電商的發展,電子交易會日漸頻繁,占據絕大多數的交易活動,因而有必要對消費者權益在電子交易中受侵害的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從法律角度尋找出規制的途徑,凈化交易市場,更好地保護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