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祺 戰玥璇 王軼峰 熊 慧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5
謠言涉及的范圍領域十分廣泛,既有針對明星等社會公眾人物的,也有潛伏在社會熱點新聞背后的。因此遭受網絡謠言侵害的對象已不僅僅局限于公眾人物。災難類謠言造成的后果往往更為嚴重,導致的是一個政府部門及國家公信力的損失;而目前日趨增長的謠言案件類別受害人則為普通民眾,被造謠者抓住可乘之機,或是被牽扯進造謠者編造的故事,引發社會關注進入公眾視線,從而受到侵害。
由于網絡言論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多的特點,有的涉及范圍較小,可能是在朋友圈內造成一定的惡劣影響;有的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直接導致受害人不堪誹謗侮辱自殺身亡,如“2013年花季少女跳河自殺案”。除此之外網絡謠言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侵害大體集中在兩方面:名譽權和隱私權。例如著名的“艾滋女案”,受害人被曝光了私密照片以及聯系方式,在名譽受到極大損害的同時,隱私也受到了侵犯。網絡謠言對公民的侵害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傳播范圍的廣泛程度。
網絡謠言,本身是屬于謠言這一大類,是隨著網絡信息傳播普及的產物。侵權人散布網絡謠言的原因可分為直接原因、主要原因。
在眾多網絡侵權案例中,侵權人散布謠言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1.當事人因之間存在矛盾而轉移到網絡上進行故意造謠、泄露隱私。2.當事人為了博取關注而散布的虛假消息。3.當事人對公眾人物的造謠。侵權人大多出于打擊報復、博取關注的目的。
讓侵權人散播謠言的主要原因在于網絡言論的匿名性。民眾對自己的言論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也就是這層匿名“保護膜”讓侵權人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認識不足,忽略了其侵權性乃至違法性;或者即便是意識到了,網絡言論的匿名性也使得侵權人產生僥幸的心理。
1.平臺自身監管懈怠
網民獲取消息的渠道也是非常多的,瀏覽網絡平臺不固定,平臺刪除或屏蔽謠言的速度直接決定了侵權事件的損害程度。互聯網時代,各類媒體平臺之間的相互競爭,某些平臺為了吸引眼球,或滯后澄清謠言,或不僅不辟謠,反而惡意加大傳播力度,故意給網絡謠言起推波助瀾的作用,給受害人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2.有關法律對平臺監管的要求不足
在2017年《網絡安全法》還未正式實施以前,有關互聯網信息發布規定的法律條文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侵權責任法》,其中只有《侵權責任法》里第三十六條:“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中提到較為詳細的規范。
可見在法律規范層面,各網絡平臺對網絡消息監管的法律依據是非常少的,只有當網絡服務提供者故意使損害事態擴大才有對應的法律條文處罰。
實名制一直是網絡暴力的克星,將個人信息與網絡賬號綁定在很大程度上使網民從內心中形成一種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壓力,從而減少網絡謠言的現象,也給日后追責等帶來很大的便利。目前對用戶進行實名是整治網絡環境的大趨勢,對于實名制,可以從“以點及面、先局部后全面推廣”的方式融入網絡管理。
1.局部試點應用
現階段已有平臺開始采取實名制。中國國家網信辦公布的《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共18條,自2018年3月20日起生效實施。主要的內容是,微博的個人與團體機關用戶均需實名登記,且微博需建立辟謠機制,實名登記方式包括組織機構代碼、身份證件號碼、行動電話號碼。具體的實際運作方式,是要求使用者進行實名認證,未認證者按規定將無法使用微博的相關服務。這一規定的頒布,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微博客信息服務的健康有序發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2.逐步推廣至各平臺
實名制的推廣也是當今網絡平臺的一種大趨勢,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公民的言論自由和隱私,同時也給各網民在發布消息前敲響“對自己言論負責”的警鐘,從思想上制止誹謗謠言的產生。QQ、微信、貼吧、各網頁論壇將逐步與手機號綁定,實現“一手機一賬號”的要求,逐步加入個人信息認證。以一個小平臺為單位進行實名,各個平臺逐漸采取實名認證,促進全社會的網絡實名化。
1.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對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管理
這一方面不僅僅是要求平臺對造謠信息的關注管理,在對謠言產生的分析時有論述到,造謠者個人本身的心理問題是謠言產生的根本,但網絡謠言并不是憑空產生的,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網絡謠言的大量產生與現存社會問題不無關系。[1]據統計,許多謠言都是潛伏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背后,網絡謠言得以大規模的傳播,除了造謠者刻意為之外,傳播者多是因為對真實信息把握不明,而相信網絡謠言,進行進一步的傳播。這種情形下信息的嚴重缺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及時、全面的信息公開可以有效的解決信息模糊問題,也是抑制網絡謠言產生及進一步發展傳播的有力手段。
2.建立辟謠機制——以“微博辟謠”為例
微博作為近幾年影響規模很大的自媒體平臺,各種網絡謠言在這里層出不窮,是很多影響很大的網絡謠言聚集地,可以說是從其一誕生,就面臨著網絡謠言層出不窮的難題。在遭遇謠言潮時,微博平臺的應對措施是建立了一個官方賬號,就叫“微博辟謠”,微博平臺是有建立辟謠機制的意識的,但這個賬號運營的效果,并不是很好,2010年-2014年,所處理的謠言數量對比于整體造謠數是杯水車薪,效率比較低。2017年整改過后的微博逐漸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辟謠機制。
(1)辟謠信息發布來源
在原有的“微博辟謠”賬號自己核實信息的基礎上,加入了政務賬號和媒體賬號,包括一百三十多個網警巡查執法、幾十個公安以及十幾個影響較大的新聞媒體的官方賬號,分工更加明確,信息的來源也更加廣泛全面,效率就得以大大提高。根據2017年的數據,全年單條不實信息從舉報到處理平均用時17.67小時,每條謠言澄清用時較之去年,快了近8個小時。
(2)辟謠信息的推送
搭建了一個真正的辟謠平臺,有專門的平臺話題頁,在首頁有了更為積極有效的宣傳,截止2017年底,“微博辟謠”平臺閱讀數為37億,討論量334萬,粉絲4.4萬,同比去年閱讀量增長了61%,平臺話題主持人“@微博辟謠”賬號粉絲105.8萬。[2]
2017年6月頒布實施的《網絡安全法》的第四十七條明確規定了:“網絡運營者應當加強對其用戶發布的信息的管理,發現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采取消除等處置措施,防止信息擴散,保存有關記錄,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這也從側面證實了,法律界針對這一問題的處理建議。
在互聯網化的大社會背景下,凈化網絡環境,維持網絡秩序需要持續不間斷的用力。網絡謠言一直是進入網絡時代后的社會難題,其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有很大的影響。隨著大數據的推進,我國也一直在致力于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網絡謠言的治理是任重而道遠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