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群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6
在民事訴訟中的執行階段實行著一項特殊的制度,即“參與分配制度”,通俗易懂地說就是:當債務人的財產要被強制執行給債權人時,若干個債權人也申請加入了進來,此時的執行機構是就債務人的財產對所有的債權人一律平等分攤還是因他們申請的順序不同而產生的先后的問題。由于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且發展時間較短,相應的參與分配法律制度的相關立法也就較少且原則性強,因此引起了對該制度如何完善的熱切地關注。
什么是“參與分配制度”呢?有學者認為,參與分配制度就是一種執行機構債權債務關系已進入到執行階段,該訴訟外的其他金錢債權人請求加入以此實現債權的執行法律制度。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參與分配制度不僅僅是一種債權人為實現貨幣主張的法律制度,它要求:該訴訟程序以外的其他金錢債權人要有依法有效的執行依據,它還要求:如果不能通過債務人的所有財產來償還債務,就會公平地對債權人們進行的償還并了清債務。上述學者對參與分配概念的看法各有千秋,而筆者也借鑒上述學者的觀點,并根據《民訴解釋》第508的規定,覺得中國的參與分配制度是指啟動被執行人的財產的執行之后,且執行結束之前,該分配計劃外的貨幣債權人以在法定期限內的法律有效行為為基礎具備申請加入的成員資格,要求執行機構就非公司法人的被執行人的財產公平分配時,也將他們劃入還債范圍的的一項制度。它需滿足以下幾個條件:①主體:一個債務人且為非企業法人;多個債權人且擁有依法有效的執行依據;②客體:債務人的能夠執行的全部金錢或可折現債務;③時間:民事訴訟的執行階段開始后結束前;④方式:債權人申請加入;⑤執行機構:法院。
參與分配的功能就是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即當債務人的財產無法全部滿足全體債權人的債權清償要求時,采取什么方式才能盡可能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受償。本質上講,就是效率與公平的問題。當前主要有兩種針對《企業破產法》適用的學說:有限破產主義和一般破產主義。即有限破產主義主張:破產法只適用于商業主體,非商業主體不適用;而一般破產主義則是主張:兩種主體均可適用該法。從中國的破產立法的過程來看,采取的是有限破產主義。
目前我國對于參與分配功能的定位有四種學說:1、執行程序說。這一學說主張:參與分配制度功能應定位為執行效率,即不管債權人申請清償的先后順序,均采取同一執行程序,以此減少執行成本。理由就是:遵循現代社會的要求,注重高效,未來的立法將從有限的破產轉變為全面破產。2、準破產說。此學說主張:參與分配制度的功能應為公平受償,即通過與破產程序合作,債權人均能夠公平地接受債務人的財產補償或賠償。這也使參與分配制度被稱為準破產制度。3、適用主體限縮說。主張:參與分配制度功能應定位為兼顧執行效率,和公平地接受債務人的財產補償或賠償。即參與分配只針對非破產公司法人。因此,應當刪除《執行規定》第96條的規定。4、折中主義說。此學說主張:參與分配制度應針對不同情況決定是采取執行效率還是公平受償。具體而言:(1)對象是企業法人且其財產充足的,應采執行優先;如果由于破產而進入破產程序,則適用公平受償。(2)若對象是非企業法人且財產充足,應采用執行優先;如果他的財產不足并且被執行機構扣押,應當適用公平地接受債務人的財產補償或賠償方式。
總而言之,本筆者認為應使用“折衷主義說”,原因如下:“執行程序說”與“準破產說”意味著職能在執行效率公平受償之間二選一,但這與當今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與社會關系不符,在實踐中,不利于保護所有債權人的權益,最大限度地不能滿足其需求。“適用主體限縮說”會導致對參與分配的功能定位及其適用要件等問題在立法上難有定論,邏輯混亂,更別說執行上困難。而“折中主義說”有利于推進破產程序的適用,提高債權人的積極性,實現其債權,提高司法權威性;這將有利于提高參與分配系統的可操作性。該思路為參與分配程序設置了更明確清晰的條件,即:①債務人財產不足,無還債能力;②債權人擁有合法有效的執行依據;③索賠必須貨幣債權或其他索賠,可以轉換為貨幣支付內容;④促進參與分配制度與破產制度的分工合作處理好《執行規定》96條的問題。
面對當今社會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就債務人不足的財產最大限度地滿足債權人,就不應在執行效率與公平受償之間二選一。如果只考慮效率,則不需要采用參與分配制度。因此,我國參與分配的功能定位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參與分配具有強制執行的功能,有利于解決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情形下的金錢債權執行問題,節約執行成本,提高執行效率。另一方面,設置參與分配也為了使所有符合要件的債權人均可以公平受償從而避免利益沖突。因此歸納起來,我國參與分配具有的功能是:1、當被執行人的財產無法清償全部債務時,可通過同一程序解決數個債權人金錢債權競合的沖突,有利于節約執行成本,保障程序正義;2、使具備申請加入的成員資格的所有債權人均能夠公平地接受債務人的財產補償或賠償,避免利益沖突,保障司法穩定。
分配程序作為債務人財產被采取強制措施執行后的最后階段,參與分配的核心過程。換句話說,每個債權人償還債權的程序都與其經濟利益有關。此時,執行機構應適用哪種原則來分配債務人的資產呢?當前主要有:優先原則、平等原則、折中原則三種。
優先原則是,如果多個債權人申請執行債務人的財產,法院將按照他們的申請順序執行。優先原則側重于效率。只要因在法定期限內的法律有效行為而具備申請加入分配債務人財產資格債權人,其向執行機構申請,就有權分配債務人的財產。它旨在鼓勵債權人積極地行使該權利。這個原則最初源于日耳曼法律,現代表國有美國、英國以及德國。
(1)美國的各州之間法律規定雖不盡相同,但是均表現為:時間優先即可優先執行,即強制執行優先權>判決優先權優先于扣押優先權。(2)英國的優先原則只側重于實施適用的順序。(3)德國的優先原則在貨幣索賠債權的執行程序方面,表現非常徹底。其優先原則就是享有抵押權、質押權依據的債權人只要申請索賠,就可優先于享有執行擔保物權人的債權人接受債務人的財產補償或賠償。
平等原則是指各債權人均處于平等分配的地位,按照債權人自身的債權額比例同等地受償。他側重于強調一律平等公平、受償,強調平等地保護全體債權人的權益。該原則起源于羅馬法,代表國有法國、日本等。
(1)法國的平等原則。要求:對于債務人的執行財產,優先接受享有法定優先受償權的補償或賠償,然后對每個其他的債權人獲得的債務數額的比例支付。它主要針對動產,但對應于不動產則并不徹底。(2)日本的平等原則。其民事訴訟法所采用的的平等原則比法國的規定更為徹底。原因在于,它沒有德國法律規定的法定優先權制度,也沒有采取法國民法的判決抵押制度。與此同時,日本的破產制度是非常重復,因為在破產制度下,一般破產主義被采納;在民事執法中,采用平均原則。但是近年來,日本的平等原則沒有執行中那么嚴格,有變通了。
折中原則,也被稱為團體優先原則。總體思路是債權人們按照申請的某個固定時間段(比如:以天數、月份或某個法律行為為一個時間段)被劃分為一個個小團體(比如:5月份申請的債權人們是一個團體,6月份申請的債權人們又是另一個團體。),且申請在先的債權人團體整體優先于在后的債權人團體(即5月份申請的團體優先于6月份的團體分配債務人財產),但在每一團體內部都一律平等、公平地受償,即為折中之意。瑞士與我國的臺灣地區都采用這一原則。
(1)瑞士是以30天為固定的時間段,每30天申請加入執行程序的債權人為一個團體,此條規定的十分詳細,充分體現了折中原則的精神。(2)臺灣地區依據債務人財產被法定折現(如拍賣、變賣期)日期或制作分配表的日期為時間段來確定不同順序團體。
我國參與分配制度的分配原則在現行民事訴訟法中并未被明確規定,只在上述的兩個司法解釋有所涉及。中國實行執行參與分配原則是叫“混合主義”,他的依據是不同的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償還債務的能力,從而納入了平等原則內容和優先原則內容。換句話說,它不是一概地照搬平等原則或是優先原則,但也不是上述二者皆采的折中原則,而是具體問題和相應解決方案的具體分析。具體內容如下:一,在被執行債務人為非企業法人時,如果其財產能夠償還并了清全部債務,則根據《執行規定》第88條第一款規定的順序受償,即采取優先原則;如果債務人無力還債,則根據《執行規定》第90條以及第94條的規定,債權人按照各自在債務中所占份額沒有順序地受償,即采取平等原則。二,在被執行債務人是企業法人時,先根據《執行規定》第88條,采取優先原則;此后,若債務人無力償還債務,則適用《執行規定》第89條規定的破產制度;最后,如果被執行的債務人無法償還債務,并且公司被銷或關閉但尚未清理或清算,則參照適用執行參與分配的規定,對債權人按照各自在債務中所占份額償還并了清債務。
總之,在中國設立民事執行參與分配制度目的是突破現行破產法對適用對象上的限制。作為民事訴訟中執行階段的一項重要制度,為沒法參與破產的非企業法人探求其債權能夠公平受償的方法。但由于目前參與分配制度還沒有明確的功能定位,而且民事訴訟法并沒有做相關的規定,僅靠司法解釋做出規范。然而又因為相關的司法解釋的實效性較強,導致先后出臺的司法解釋規定不一致,所以在實踐中無法統一,執行機關也相當頭疼。由于上述原因導致與當初參與分配制度設置的預期目標相去甚遠,飽受詬病。筆者依據我國先行的《司法解釋》以及上述學者專家們的觀點,對我國執行階段的參與分配制度的概念、功能以及原則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我國的參與分配制度可以界定為:參與分配制度是指啟動被執行人的財產的執行之后,且執行結束之前,該分配計劃外的貨幣債權人以在法定期限內的法律有效行為為基礎具備申請加入的成員資格,要求執行機構就非公司法人的被執行人的財產公平分配時,也將他們劃入還債范圍的的一項制度。2、參與分配的功能應定位為:應針對不同情況決定是采取執行效率還是公平受償,即折中主義說。3、中國的執行參與分配原則是針對不同的債務人,根據其償付能力實行不同原則的“混合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