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社會新的主要矛盾,將更為平衡和充分作為新時期改革發展的重要指向。這是對我國現階段經濟結構轉型、改革瓶頸期與司法資源及效率相對滯后的客觀供給的反映,多元化解糾紛解決順應于社會矛盾的化解,最早的楓橋經驗的總結,2004年起由最高人民法院系統開始探索,到2016年社會綜合治理網絡逐步建成,到現在逐步形成多元主體、多種方式,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并存的社會治理模式,這便需要我們明晰群團組織自身功能定位,在糾紛多元化解中利用自身特點完成社會治理。
糾紛為特定主體之間基于特定的現實需求產生的沖突,沖突原因的多元化也導致了解決該沖突的方案多元化,而價值評判工具的多元化,也帶來了評價結論的多元化。多元化解糾紛立足于法律規范調整的沖突,以國家、社會等多主體、多元化的手段對于雙方爭議進行調整。學界有如下觀點:1、該訴訟方式為司法機關訴訟的替代性解決機制(ADR),如肇始于美國,上世紀60年代后,很多國家移植了該項制度,主要包括協商、調解、仲裁、談判、和解等形態,逐步形成的法院之外糾紛解決機制,現已引申為對世界各國普遍存在著的、民事訴訟制度以外的非訴訟矛盾調處程序或機制的總稱。進入新時代后,實務屆又開始研究基于網絡技術在線爭端解決系統(ODR);2、中國重調解傳統相關聯,認為是傳統“和諧”、“無訟”,關注于調解機制的發揮;也有一些學者對楓橋經驗進行挖掘,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政法工作經驗中尋找現階段糾紛化解越來越困難的方案。以上均為對多元糾紛解決的界分,從域外經驗、國民性格、歷史經驗等角度進行的闡釋。本文認為,司法為法律規范適用于社會中,以法律為主要調整手段進行的糾紛處理。所謂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指在社會中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各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點,結成一種互補的、滿足社會主體多樣需求的程序體系和動態的運作調整系統。簡而言之即“社會各種糾紛解決方式、制度的總和或體系”。①
多元化解糾紛期待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席、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其核心在于,設立多元平臺、采用多種措施、強化引領。最為關鍵的是主體問題。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2016年《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法院完善與綜治組織的對接,支持工會、婦聯、共青團、法學會等組織參與糾紛解決……,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糾紛化解。②由上可見,多元糾紛處理需要依靠工會、婦聯、法學會等組織。在近些年出臺的《山東省多元化解糾紛促進條例》和《福建省多元化解糾紛條例》中,均確認應當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部門、人民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也納入多元糾紛化解中,并合理確定管轄規則。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深化群體性社團組織(也稱群團組織)改革。強化問題意識,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進改革,其中法學會的功能在法治社會中不容忽視。它是中國法學、法律界的全國性群眾團體、學術團體和政法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法學會優勢,對于多元糾紛化解,意義重大。從山東、四川綿陽等地區實踐來看,法學會的參與讓各類糾紛得到有效的化解。
法學研究通過考察現有事實,組織專家發現制度中的矛盾點,有利于各種制度的完善和優化,推動各種矛盾多元化解,形成高效、便民、經濟、互惠的多元化解糾紛機制。法學研究通過對對抗式訴訟的適用邊界的理性審視,期待通過對話、協商、妥協實現糾紛的有效解決。通過對協商性司法“互利正義”或者“協商正義”基本作用機理的分析,形成協商性司法的制度框架。③通過對“楓橋經驗”豐富而獨特內涵的挖掘,研究其組織網絡和工作機制、治理方式、教化治理。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多元化解工作,并且對于實現路徑部署明確。黨的十八大中明確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引發的群眾上訪和群體性事件多樣多發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需要完善信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黨的十九大打造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加強司法行政工作,中央政法委工作明確政法工作應當從單純的個體受益向同步追求參與社會事務轉變,更加關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對社會事務參與意愿強烈。④同時提倡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模式,不斷提升科技應用水平,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提高糾紛解決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楓橋經驗”被法學界、法律界高度重視,無論從理論基礎、制度設計、適用效果等各個方面,均對多元糾紛化解提出了較好的現實路徑,國家和地方也加快了立法的速度。2015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進入了全面系統推進的新階段。最高人民法院先后發布《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關于人民法院特邀調解的規定》等政策文件或者司法解釋,充分發揮改革頂層設計、組織領導和溝通協調作用。從地方來看,近三年,多個省市出臺地方性法規,如《廈門經濟特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促進條例》《山東省多元化解糾紛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各個區域從立法、法律適用、保障力量都做出了創新,其他省份也進行了有益探索,四川、安徽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的立法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然而在全國層面還缺乏綜合性、頂層規劃設計的法律,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界定、糾紛解決資源配置、工作機制和程序設置等問題目前還是主要依靠政策推動,難以調動全社會資源化解矛盾,地方成功經驗的復制和推廣也存在地域和政策壁壘。⑤可見主體定位不清影響著功能的實際發揮。
國內各省份的法學會對參與多元化解糾紛研究和實務操作嘗試較多,在各個省份中四川綿陽在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方面表現突出,該區域實施以《“出師有名 出手有據 出戰有效”——基層法學會“實體化、實戰化”》為路徑,建構綿陽模式,探討分析了法學會功能實體化的成功經驗,這一模式目標明確、組織機構明晰、推進速度較快。有如下特點:
關注法學會功能實體化。首先,明晰法學會基本功能。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法治建設貫穿到綿陽改革發展全過程各個方面,支持法學會發揮政治引領、參與社會治理的法治智庫和聯系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其次,充分調研、頂層設計、明晰重心、層層推進。綿陽市法學會經過長期調研,聘請專家對于各項制度進行頂層設計,逐步明確了中國法學會、省法學會指導,市法學會著力“實體化、實戰化”建設,圍繞縣級法學會“怎么建”“干什么”“怎么干”,上下齊心,持續探索。科學理論指導、領導高度重視、結合自身特點、鼓勵各方創新,使得綿陽模式符合科學發展基本原理,又充分實現了法學會實化的功能。
在廣泛調研分析,組織專家論證,綿陽市法學會群策群力,實現頂層設計,并且明確站位、積極站位以功能建設促體制建設,以體制建設促創新落實。
1、積極落實人才戰略
通過搶抓改革機遇、強化政治引領、完善工作機制,通過市委聯席會議、創新推進組織建設,成立縣法學會,實現基層法學會高效順暢運轉,配備在編專職人員。法學會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建立智能平臺,提升工作交流、信息傳速、研判效率。
2、以人才建設促體制建設
立足“助推公務人員法治思維形成、給力基層群眾法治觀念養成、服務地方法治秩序建設”,堅持“不與基層爭資源、不和部門爭職能、不在‘窗口’爭平臺”的思路,突出“會員分布廣、專業優勢突出、群眾基礎厚重”的特點,在法律診所、法律服務站、法律服務室“三級平臺”中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
3、以體制建設促創新建設
“三級平臺”開展建設以來,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建立了工作平臺,參謀輔政服務中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服務群眾作用日益凸顯。通過法學學者實現法治智庫作用,協調各方,組織聯席會議,化解疑難問題,如法學會積極研究當地風俗,針對北川縣羌族母系氏族的特點,推行族中長老解決問題的方案,轉轉酒、母舅權、議話坪為相對封閉的人群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貼近群眾,實現精準服務,多方組織各類培訓、競賽活動,凝聚會員。
綿陽模式的成功經驗在于法學會在其中的穿針引線,法學會參與的制度化意義重大,找準定位、積極站位、促進多元化解糾紛。
綿陽法學會工作成功原因在于其嵌入式發展,從制度設計、適用、到資政均全程參與。法學會積極論證經過了長期的調研和論證,先后學習浙江楓橋、河南等地經驗,并且聘請北大前法學院院長朱蘇力、中國法學會張所菲等進行詳細的論證。國內其他省份可以發揮法學會研究、實務優勢,組織從事相關專業的優秀人才,挖掘多元糾紛調處方面優良的傳統,以期形成符合自身發展的糾紛調處系統。
中國矛盾需要尋找適應于本土方案,本土方案需要學者和實務屆的共同努力。由于我國仍然處于法治社會發展初期,多數的規范借鑒于國外,國內學者關心的更多的是形而上學問題,較少通過實證方式解決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也普遍存在,這為實證分析又帶來了諸多不真實的數據。在糾紛調處中,能夠獲取到最真實的意向和數據,顯然通過對這些糾紛的多元化解,一方面可以精確的解決各類糾紛,同時也可以將糾紛類型化,分析一些區域的糾紛的類型化,從而為資政、規范設計提供借鑒意義。
法學會應當組織學者引導智能化、信息化實務工作的推進。綿陽模式將多個法學會中,民眾糾紛較多的業務進行分析之后,確定了諸多方向,經過法學會的梳理,將常用法律規范匯編,與軟件工程專業制作法律軟件,便于民眾檢索。各個省份可以考慮將常用規范類型化,通過一站式、智能化的機器人或者社交工具完成在線答疑,部分疑難案件也可以考慮定制化服務。糾紛有繁簡之分,比較多的是那些容易解答的內容,類似于簡要的法律咨詢,簡要的糾紛可以通過法律軟件來解決,并且結合人工智能解決。復雜的糾紛,如積訪案件、涉及到多個機構的復雜糾紛,則需要法學會充分發揮研究會的力量,有法學會組織,主動參加疑難案件的方案制作工作,明確定位,積極站位,以促成各種疑難案件的處理。
高校法學教師、律師事務所、五老人員通過在各個地市入庫成為專家人員,法學會積極與法律援助機構、司法所、綜治中心、網格管理中心合作,派出人員按照距離優先處理相關事項。可以借鑒江油法學會專家“六診”工作法:坐診、出診、會診、巡診、預診、義診,對困難、弱勢群體協調提供法律援助。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說過,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其經驗在于對時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論,對公共政策的直覺等。法治的實現同時依賴于一國國民對于規范的深度認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變遷、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糾紛也逐步體現出復雜化特征,法學家應當立足于當代使命,一方面積極投身第一線,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制度的優化和完善。
[ 注 釋 ]
①范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M].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77.
②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EB/OL].http : // www. court. gov. cn/ zixun - xiangqing - 22742. html,2016-6-29.
③唐力.論協商性司法的理論基礎[J].現代法學,2008,11:112-120.
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政法領域體現“四個轉變”[EB/OL].http : // www. chinapeace. gov. cn/ 2018-01/ 23/ content _ 11447053. htm,2018-1-23.
⑤胡仕浩,龍飛,馬驍.人民司法[J].應用,2018(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