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舒琪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針對《刑法》第238條(特別是第2款)中的規定,理論界暫未形成通說。實踐中,司法人員對如何解決238條中“致人死亡”規定的適用問題存在的不同見解,法院處理相關案件時常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現象,這必然導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被損害。本文通過對學界不同觀點的剖析,結合對刑法第238條的理解,對何時適用、如何適用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條款規定提出一點看法。
《刑法》第238條的第2款條款后半段中“致人死亡”是中性客觀的描述,我們不能從中判斷出行為人的心態是過失或故意。①由此引發法律擬制說、注意規定說與轉化犯說之爭。另外,何種范圍內的致人死亡才能適用刑法第238條中對于“致人死亡”的刑罰規定也還未有定論。這造成了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認定困境。要走出這一困境,就需要明確該條款的性質并且明確滿足何種條件時成立非法拘禁致人死亡。
法律擬制說陣營的學者認為:第一,該條款缺乏提示注意的必要。根據張明楷教授的觀點,該條款中行為人“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的行為,應是出于故意的心態而做出的?!叭簟缎谭ā返?38條第二款屬于刑法中的注意規定,那么當行為人在拘禁被害人時使用暴力,但并沒有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按該理解對行為人應照故意殺人未遂定罪處罰,這顯然不合理。所以,該條款應屬于法律擬制?!雹诘诙?,立法者考慮到限制死刑罪名是現代社會法制的發展趨勢,因此以規定按故意殺人罪定罪代替直接在第238條中規定死刑,兼顧減少死刑罪名和嚴懲犯罪。第三,存在法律擬制的本質依據和理由。行為人非法拘禁被害人后又暴力致其死亡的,對被拘禁人法益的侵害程度與故意殺人罪無異。③
注意規定說陣營的學者認為:第一,該條款處存在提醒司法人員注意的必要。238條第2款后半段的規定旨在避免司法者在行為人實施超出非法拘禁本身的暴力致被拘禁人死亡時,仍按結果加重的非法拘禁罪處理。第二,這樣解釋該條款符合“論理解釋要優于文理解釋”這一原理。④立法者不是覺得故意殺人罪在缺少殺人故意的前提下也能成立而不去用“故意殺人”等文字限定該條款,而是在法條被制定時基于法律經濟性的考量,以概括地制定了該處的注意規定。
有的學者(如陳興良教授)覺得,《刑法》第238條第2款后半段是轉化犯。行為人以故意的心態對被拘禁人實施暴力,至其在被拘禁期間死亡。因為行為人造成被拘禁人死亡時的心態是故意的,非法拘禁因此轉化為第232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行為人故意實施暴力傷害拘禁人,但過失導致其死亡的,此時非法拘禁轉化成第234條規定的故意傷害罪;故意造成被拘禁人死亡的危害后果的,即使在拘禁期間不使用暴力手段也轉化為故意殺人罪。
《刑法》第238條中,關于“致人死亡”規定的性質為注意規定。原因有二:第一,與刑法條文量刑幅度不間斷、不交叉的特征相匹配。仔細研究刑法分則會發現,其中絕大部分條文皆是按連續不斷、從輕到重的刑罰梯度來規定法定刑的,刑法第238條自然也遵循該規律。依法律擬制說的理解,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都成立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則與第2款前半段的規定出現交叉重復,不符合該規律。第二,與因果關系原理相符。在刑法中,因果關系是既是事實問題,也是法律問題,因此因果關系的研究應從法律、事實兩個層次展開。法律擬制論將致人死亡的情形直接認定為按故意殺人罪定罪,缺少對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間的因果關系的強弱的考察,有失偏頗。
依我國刑法中非法拘禁罪之規定,成立基本犯還是非法拘禁致人死亡,二者法定刑相差7年。處刑幅度的巨大差異使得正確適用第238條中“致人死亡”的規定意義重大。結合相關學說觀點分析立法原意,筆者認為,適用該條款“致人死亡”的規定需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在刑法中,只有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間存在刑法意義的因果關系,法律才能在其身上苛責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實施非法拘禁行為時介入其他因素時,那么判斷此時的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間存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就非易事了。非法拘禁罪自身所包含的拘禁行為(捆綁、堵嘴)一般不是造成被拘禁人死亡的直接原因,但被拘禁人突發嚴重疾病或自殺而導致死亡的情況在非法拘禁案件中時常出現。立法者基于非法拘禁行為導致被拘禁人死亡的嚴重后果,是一種結果加重犯的考慮而在刑法第238條第2款規定了非法拘禁致人死亡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罰幅度。由于非法拘禁中能夠造成死亡結果的原因復雜多變,若只要被拘禁人死亡的結果一產生就判定適用“致人死亡”的刑罰規定,將導致刑事擔責的范圍的不合理擴大。因此這里所說的“因果關系”應限定于直接、必然的那種。由此推出,只有當非法拘禁中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是因拘禁行為自身直接、必然造成的,方才對行為人適用238條規定的“致人死亡”的相關刑罰。
那么,司法實踐中要怎么認定行為人的行為與“致人死亡”間具有因果聯系呢?既然認定工作從正面不易展開,不妨通過反面排除法,也許更能表達清楚:現實生活中,非法拘禁的持續時間一般都不短,正因如此,拘禁期間往往會介入非法拘禁行為本身以外的其他原因導致被拘禁人身亡,從而二者間的因果聯系認定變得困難。在判斷被拘禁人死亡的后果是否由拘禁行為本身導致時,應排除例如共同犯罪中其他共同行為人實行過限、第三人的行為介入、被拘禁人的體質太差等其他直接“致人死亡”的因素。
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認定還需要滿足一個條件——被拘禁人死亡的結果應發生于非法拘禁期間。如果被拘禁人在非法拘禁已經結束后的時間里,回家或報警的途中墜樓或者是溺水身亡,或者逃離后在馬路上因車禍身亡,或者因為氣憤、羞恥以及其他心理陰影等原因而自殺身亡,亦或是拘禁期間負傷,被解救后送醫救治時因為醫生操作失誤而死。這類情況中,被拘禁人死亡的后果是在拘禁行為結束后發生的,因此只能以“非法拘禁引起他人死亡”認定,不能適用《刑法》第238.2條“致人死亡”的規定?;谶@個時空條件,構成適用“致人死亡”條款規定的情形應是在非法拘禁期間,因行為人的非法拘禁行為導致被拘禁人當場或是搶救無效死亡。
非法拘禁人在主觀上必須具有的罪過(無論過失或故意)。即使是過失犯罪,刑法上也對行為人的犯意方面有規定,即“應當預見但因粗心而未預見,或已預見但因輕信能避開而最終導致危害結果”。那么在非法拘禁中,我們該如何認定行為人在主觀心態上對于死亡后果至少存在過失呢?可以判斷行為人在對死亡后果是不是具有有預見的可能,或者行為人是否應當當預見被拘禁人有死亡的可能。一般而言,無論是結果出現的必然性或者結果出現的可能性都在“預見”的范圍內。而以行為人當時的認知水平,結合當時的環境,判斷其對被拘禁人的死亡結果是不是存在預見的可能。主要是從案情事實與客觀證據入手,以此判定、排除行為人造成被拘禁人死亡的后果是出于過失的心態。案情證據若能表明,嫌疑人應該或者可以預見在其非法控制期間,被拘禁人有死亡的可能,例如:被拘禁人有明顯的自殺傾向,被拘禁人曾自殺但被搶救、自殺未遂,或者試圖自殺但被制止等等;如果有證據表明行為人在明知被拘禁人身患嚴重疾病(如嚴重的哮喘、心臟病、癲癇等)隨時有死亡可能的前提下,或先前已被告知被拘禁人患有可能隨時發病導致死亡的疾病,仍然實施拘禁行為并導致被拘禁人死亡的,則行為人在主觀上具有過失。
另外,適用“致人死亡”的刑罰還需要注意區分行為人的主觀心態。畢竟“故意犯的社會危害性顯然大于過失犯,將對加重結果的故意與過失的法律效果等置,顯然有違公正原則。
刑法238條,第1款是非法拘禁的基本犯,第2款前半段為結果加重犯,后半部分是刑法里的注意規定,旨在提醒司法工作人員不要將非故意暴力致死的非法拘禁案件按故意殺人處理。實踐中的非法拘禁案件里有三種適用該條款的情形:第一,非法拘禁并實施暴力,過失致人死亡的,依條款前半段中的結果加重犯處理;第二,非法拘禁實施暴力傷害被拘禁人,過失致其死亡的,定故意傷害致死;第三,非法拘禁并實施暴力直接導致被拘禁人死亡結果出現的,定故意殺人罪并判處無期、死刑。
[ 注 釋 ]
①李磊.非法拘禁致人重傷、死亡的司法認定[J].法治論壇,2008(05):199.
②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62-263.
③陳洪兵.刑法分則中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的區分[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03):70-79.
④王蓓.非法拘禁罪若干問題研究[N].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