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慧玲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我國《企業破產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清理債務。對這一條款的規定,應該對破產原因的選擇作如下解釋:一是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不抵債的。二是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可以看出,第二條規定的這種“雙重性”破產原因的標準在實踐中的認定必定相對嚴苛,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為一般破產原因,同時選擇性的規定資不抵債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之一,相比于單一的規定這三種標準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破產企業的大量發生,在法律上為當事人啟動破產程序設定了一定的門檻。這一標準既是當事人依法提起破產申請的原因,也是法院在對案件進行審查時的標準。
值得提出的是,我國破產法第七條第二款規定,“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從這一款規定可以看出,法律對債權人的破產申請權進行了有效的保障。這也說明了破產原因與當事人可以提起破產申請的原因之間存在著區別,這里的當事人尤其體現在債權人方面。此種立法技術的主要原因是,債權人往往對債務人的實質清償能力的客觀事實難以進行舉證,因此法律僅僅規定了“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標準,允許債權人在債務人存在“不能清償”的推定事實與行為時就能提出破產申請。
我國在對破產原因的規定上采用的是大陸法系的概括主義的立法方式①,規定了不能清償、資不抵債與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三種破產原因,下面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不能清償。破產法司法解釋(一)第二條規定了法院應當認定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三個條件,即債權債務關系成立、履行期屆滿、未完全清償債務。首先,對債權債務關系成立的這一構成要件加以規定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避免債務人對債權人依法提起的破產申請以債權異議為由進行惡意拖延,另一方面在于避免不適格的第三人惡意以債權人的身份提起破產申請;其次,“不能清償”強調的是已到償還期限的債務。目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債權人預期推定債務人將無法償還還未到期的債務,以及債務人主動向債權人提出延期償還債務的請求,都不認定為不能清償;最后,債務人不能以有能力對部分的債務進行清償作為未發生破產原因的抗辯,從而導致債權人的破產申請無法正常行使,因此對少部分的債務喪失清償能力也構成不能清償。
(二)資不抵債②。與不能清償不同,資不抵債的著眼點不在于到期債務,而是全部的債務。一般說來,不能清償的債務人,也是資不抵債的,但是資不抵債發生時并不必然導致不能清償的發生,在債務人到期債務占債務比例較小的情況下,債務人依然可以清償到期債務。在實踐中,債權人提起破產申請時,一般不要求資不抵債,因為資產負債表作為企業內部的資料,債權人很難舉證,但是債務人主動申請破產時,一般都要求其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資不抵債的情況。但是資不抵債并不必然導致破產,必須與其他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分析,因為企業很有可能在出現資不抵債后一段時間內,可以通過其自身運營能力進行盈利。
(三)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司法解釋第四條③對司法實踐中可能出現的“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五種情形進行了明確的列舉。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實際上應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內在含義。因為明顯缺乏清償能力是一個推定原因,所以其當然地不能獨立的構成破產原因,只有當與其推定的情況,即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相結合時,才能構成完整準確地破產原因。從根本上看,明顯缺乏清償能力與大陸法系規定的“停止支付”并無明顯區別,兩者在適用上的作用是一致的。
(一)縱向比較
我國現有的《破產法》為2006年頒布的,其與舊破產法④相比,明顯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具有明顯的歷史進步性。
1.對不同主體統一破產原因的規定。新破產法第二條規定的破產原因的規定適用于所有的企業法人,這一做法有別于舊破產法中對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與非全民企業法人分別在《企業破產法(試行)》第三條與《民事訴訟法》第十九章中對破產原因區別規定。⑤我國新破產法還將其他非法人型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破產也納入其適用范圍內。⑥新破產法的如此規定表明我國在法律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的不平衡地位的調整。
2.對破產原因與導致破產的經濟原因嚴格區分。我國舊破產法中將導致破產原因發生的各種經濟原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也規定為破產原因的構成要件。但是造成企業破產的經濟原因諸多,不僅在司法實踐中無法加以準確界定,在立法上也無法僅僅通過“經營管理不善”和“造成嚴重虧損”來概括。新破產法摒棄這一落后規定,準確的對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的法律事實加以規定,不問經濟原因,僅在法律上對破產原因加以認定。
3.增強了司法實踐上的可操作性。新破產法中將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作為一般破產原因,同時考慮其他情形,與舊破產法需要對債務人的經營管理不善與嚴重虧損這些相比,在司法的認定上更為簡單。對于債務人主動申請破產,需要提供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以及資不抵債的相關證明材料,而對于債權人申請,則只要求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促使我國債務人積極的通過破產程序進行清算重整和解,有較強的可推廣性。
(二)橫向比較
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體制的不同,我國破產原因的設計與外國的相關做法相比,有其當然的特殊性。
1.概括主義的立法方式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
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列舉主義,我國對破產原因的規定采用了大陸法系的概括主義,即對破產原因從法學理論的視角上作出抽象性的概念規定,而不是列舉的規定了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的具體行為。我國破產法上的概括性延伸了破產程序的外延范圍,有利于根據司法實踐上的具體情況靈活的適用法律。
2.雙重標準的破產原因適合本國國情
我國并未將資不抵債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單獨的破產原因規定,而是作為與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同時適用。這是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決定的,如果借鑒德國的做法將資不抵債也作為法人破產的原因之一⑦,我國目前尚且不具備條件。因為我國企業目前尚處于緩步上升的發展階段,多數中小型主要依靠銀行貸款來進行企業運營活動,若單純將資不抵債作為破產原因,企業很有可能在破產程序開始后,又能夠重新獲得盈利,那這一評估基礎就失去了對企業破產清算的現實意義。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也只能作為推定原因加以適用,與之對比的是日本破產法第15條第2款中的規定“債務人停止支付時,推定為無法清償到期債務”。
雖然我國破產法相比較于舊破產法以及國外的相關立法有其適用的優勢之處,但是破產法的規定不論是在法學理論還是司法實踐上均存在著不足,導致一些企業視破產為洪水猛獸,不愿意通過破產這一正當程序對債權債務關系進行合理解決。
(一)認定資不抵債難度大
設立不能清償且資不抵債這一破產原因的最初設想是避免僅以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作為條件,從而導致破產企業大量增加,所以增加了資不抵債作為并列適用的條款。但是這一規定存在著明顯不合理的地方。第一,若債權人依此條款提出破產申請,將很難舉證,因為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資產負債表等內部信息無從得知,自然就造成無法舉證證明這一事實存在。第二,將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與資不抵債相并列,那么當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但其表面上的資產仍可以抵債,那就不足以成為申請破產的原因,這樣會導致債權人的經濟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二)將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與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并列適用
根據我國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從其構成要件上看,是可以歸納在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范圍內,是不能清償的應有之義,而不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破產原因而加以規定,應該包含在不能清償的范圍內。這樣將包含與被包含關系、整體與部分關系的兩個條件并列的立法條文顯然有悖于科學的立法技術,缺乏其適用性。
(三)從司法實踐上看不能清償是實質上的破產原因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種破產原因的規定過于嚴苛,導致在司法實踐上幾乎將資不抵債的情況未加實際考慮,而第二種破產原因在認定上也存在著重復之處,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兩種破產原因的實質都在于不能清償這一種破產原因⑧。本文認為,第二種破產原因的出現,實質上就是對第一種破產原因之外的狀況進行的規定,即由于資不抵債這一原因的嚴苛,才會出現了第二種破產原因的規定,以在原因上減輕啟動破產程序的阻力。但這樣的立法規定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第二種破產原因中也實質上只規定了不能清償這一種情況。
基于以上這些分析,不難發現,目前我國破產原因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破產原因的規定從立法技術上看缺乏科學性;二是我國破產條文的模糊性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而且司法操作性低。
破產原因是啟動破產程序的一塊敲門磚,如果法律與司法實務中不能對破產原因進行準確的囊括與歸納,將很難達到通過破產程序實現對債權人公平清償與拯救債務人的目的。因此,要將破產程序從法律上與司法實踐上進行更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
一方面,在法律規定上可以選擇兩條路徑來改變當前破產原因適用的混亂狀態。一是明確的將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這一破產原因單一的規定為我國破產原因,不要求對資不抵債與明顯不能清償進行并列滿足,而是在不能清償的構成要件中對這兩者進行闡述;二是不將資不抵債與明顯不能清償作為一般的企業法人破產原因中的一種進行規定,可以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做法,將資不抵債僅僅作為對資合法人、清算中法人、遺產等特定主體的破產原因,同時立法規定對明顯不能清償作為推定的不能清償,降低債權人申請破產時舉證難度。
另一方面,司法實踐上,對債務人提起破產申請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放寬標準,因為債務人往往對其資產的基本情況更為了解,法院應該充分尊重破產申請人的意志,以達到對債權人的公平清償。若債權人提起破產申請,更不易設定更高的標準,因為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內部情況無法準確得知,將明顯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作為推定原因進行債權人提起時的標準。另外,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也應當設置一個合理的可衡量標準,以防實踐中出現司法不公的現象。在目前立法規定尚存在一定弊端的情況下,更加需要在司法過程中對破產原因進行科學的理解,以保障破產法的正確實施。
[ 注 釋 ]
①采用概括主義立法方式的國家往往以不能清償作為一般破產原因,以資不抵債作為特殊主體的特殊破產原因,同時規定停止支付推定為不能清償.與之相比,我國破產原因的規定的特殊性在于,沒有使用“停止支付”,而是使用了“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概念.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一)第三條規定“債務人的資產負債表,或者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等顯示其全部資產不足以償付全部負債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債務人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但有相反證據證明債務人資產能夠償付全部負債的除外”.
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一)第四條:“債務人賬面資產雖大于負債,但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一)因資金嚴重不足或者財產不能變現等原因,無法清償債務;(二)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且無其他人員負責管理財產,無法清償債務;(三)經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無法清償債務;(四)長期虧損且經營扭虧困難,無法清償債務;(五)導致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的其他情形.
④舊破產法主要指1986年的《企業破產法(試行)》,以及1991年《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規定.
⑤具體表現為:;非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的破產原因是“因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的破產原因是“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公司法人的破產原因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
⑥《破產法》第一百三十五條:其他法律規定企業法人以外的組織的清算,屬于破產清算的,參照適用本法規定的程序.
⑦德國破產法德國破產法第19條第1款規定對于法人,資不抵債也是破產的原因.該條第2款規定當債務人財產不能滿足現存所有債務,則構成資不抵債.
⑧王麗美.企業破產原因應然內涵新探——兼論《企業破產法》的完善問題[J].2014,02:126-134.
[1]王欣新.破產原因理論與實務研究[J].天津法學,2010,01:16-27.
[2]王利明.破產立法中的若干疑難問題探討[J].法學,2005,03:3-15.
[3]張海燕.析新《企業破產法》中的破產原因[J].政法論叢,2007,02:66-70.
[4]邢丹.破產原因的反思與解析——兼對《企業破產法》第2條的解讀[J].當代法學,2007,03:117-123.
[5]王欣新.破產撤銷權研究[J].中國法學,2007,05:147-162.
[6]李琦.美國地方政府破產原因探析[D].吉林大學,2013.
[7]王利明.關于制定我國破產法的若干問題[J].中國法學,2002,05:78-93.
[8]王麗美.企業破產原因應然內涵新探——兼論《企業破產法》的完善問題[J].法學雜志,2014,02:126-134.
[9]吳敏.我國商業銀行破產原因的法律規定研究[J].江淮論壇,2006,03:44-50.
[10]高勇.破產原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
[11]Korobkin,RehabilitatingValues:AJurisprudenceofBankruptcy,91Colum.L.Rev.717.pp.766-768.
[12]House Report 95-595,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on Bankruptcy Law Revision,95th Cong.,1stsess.(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