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濤 劉喻春 宿永利
重慶工商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67
我國共享單車的發展可以大體總結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有樁單車時代。這中間又包含從國外引進公共單車模式,政府主導實現分城市管理和共享單車專營市場的大量涌現兩個時期。第二階段,為無樁單車時代。由于互聯網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使無樁單車變成可能,大量的無樁單車開始取代有樁單車。據有關數據顯示,到2016年底,共享單車市場用戶數已達1.866萬輛。隨著共享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使用規模將繼續顯著增長。由于共享單車的無監管式、開放式的使用模式和科技的局限性,共享單車正經歷著它的“煩惱”,產生了許多法律問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不法的、公開的,具有一定利誘性和社會性。從預付押金的規則來看,這種模式很容易吸取大量的資金。在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處理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案件時,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看是否形成了資金池。以某一共享單車運營商為例,據統計其在全國投入400萬輛共享單車,每輛車的押金是99元,每輛車可以鎖定8人,由此估算該運營商可吸取資金達30多億,而這種行為不需要任何部門批準。同時,這種押金模式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無限擴大,具有廣泛性和公開性。雖然這種模式與傳統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做法不一樣,但其中可退押金、方便快捷、永不失效的模式帶有明顯的"利誘性”,這符合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特點。
將共享單車據為己有是否構成盜竊罪,主要看其主觀意思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有學者認為,藏匿單車的行為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因為使用人基于自身便捷利益為目的,占有單車據為己有,可理解非法占有為目的。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因此,對于多次隱匿私鎖單車的,達到涉案金額,則有可能構成盜竊罪。
生活中很常見堆砌如山的報廢單車。經調查和媒體曝光,很多都是人為產生,主觀上還是故意。根據《刑法》第275條規定,故意損壞公私財物到一定數額,涉嫌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處徒刑、拘役或者罰金。對于被損毀的共享單車來說,一旦發現是故意而為,并且價值超過五千元以上,行為人則不可避免刑事處罰。
共享單車不是免費使用的,使用過程中必然產生費用交易。共享單車押金的繳存方式會形成一個龐大的資金池,但對其的具體監管模式和監管機構沒有相應的規定。一旦運營企業拿著資金潛逃,將會直接對共享單車用戶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這就有可能涉嫌集資詐騙罪。這種情況類似于P2P網貸平臺上的卷款跑路。目前,現實中,用戶退還押金滯后、維權無果等問題一直存在。這說明,共享單車押金形成的資金池很有可能被挪用。
共享單車“無樁停、用車”的運營模式讓用戶自由選擇停、用車地點,從而解決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但同時,卻一定程度上給城市管理秩序、道路交通安全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對城市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戰。其中原因有城市道路規劃設計滯后,沒有給共享單車規劃相應的停車區域。加之共享單車不需要固定停車區域、自由取還,因此導致違章無序停放、占道停放等問題,妨礙了其他非機動車、機動車輛和市民暢序通行。其次是共享單車運營企業管理不到位。主要是一線運營管理服務人員不足,致使后期服務水平與投放速度失衡,最終使得共享單車隨處亂停放妨礙交通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再者是用戶違法成本低,公眾整體素質不高。共享單車的違規占道,無序停放的行為可能引發行政責任。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非機動車應當在規定地點停放。未設停放地點的,非機動車停放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雖然共享單車采取隨處停放的運營方式,沒有規定固定的停放區域,但這并不意味著共享單車可以隨意亂停亂放。另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條規定:“行人、乘車人、非機動車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關于道路通行規定的,處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罰款;非機動車駕駛人拒絕接受罰款處罰的,可以扣留非機動車。”共享單車用戶若不按規定停放,共享單車企業若監督管理不當,就會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因此可能受到警告、罰款或扣留機動車的行政處罰。
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二條規定:“必須年滿12周歲才能在道路上駕駛自行車。”這是由于12周歲以下的孩子智力發育不成熟,缺乏交通安全意識。但是不少公眾并不了解此規定,現實生活中,小孩騎共享單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由于操作的便利性,一些小孩會用父母手機掃碼騎行共享單車,共享單車系統很難審核到實際騎行人是否具有資格,這就很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這對政府有關部門來說,加大了對交通管理的難度,同時低齡騎行者及其監護人不僅會承擔行政責任,還有可能由此承擔侵權責任。
共享單車“掃一掃”即可騎走的使用模式實質上是租賃合同的履行,用戶在注冊共享單車賬號前,在頁面上就會出現一個類似用戶協議的點擊合同,用戶必須基于同意這一點擊合同,才能使用騎行,否則就不能使用。這主要是因為共享單車公司對共享單車擁有全部所有權,其自行車屬于自行車工廠代為生產,基本上都是由共享單車公司提供,只有占極少比例的自行車屬于用戶提供、共享,在使用前必須交納一定的費用,用戶是做為承租人向共享單車公司交付一定的租金從而才能使用單車,注冊前所要閱讀的“點擊合同”表明共享單車公司與用戶之間是一種租賃關系。基于這一關系,根據《合同法》二百一十二條到二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共享單車公司做為出租方對共享單車擁有所有權和維修義務,用戶做為承租方對共享單車擁有使用權,在正當使用的情況下導致單車損耗可不負賠償責任。
但在各大城市共享單車被毀壞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共享單車公司自身技術的不足,無法查證是用戶在正常使用過程中致使單車損耗還是用戶在使用中有意破壞單車,所以出現大量損壞單車無人管理的現象。除此之外,共享單車“花式”被虐、上私鎖變成“私家車”、隨意損壞單車等嚴重破壞共享單車公司財產權的現象也層出不窮。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五條規定:“租賃期間屆滿,承租人應當返還租賃物。返還的租賃物應當符合按照約定或者租賃物的性質使用后的狀態。”用戶應于騎行完畢后向共享單車公司返還單車,用戶若不及時返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對此共享單車公司既可以基于租賃關系請求用戶返還單車,也可以基于所有權行使返還原物的物上請求權,請求用戶返還單車,因為租賃關系終止后,用戶已經沒有據有共享單車的合法理由。用戶不僅應當支付逾期返還共享單車的租金,承擔違約金或賠償經濟損失,還應當承擔單車在此期間意外滅失的風險。所以用戶在使用共享單車時,肆意損壞單車和通過加私鎖、涂改車身顏色等方式將其占為己有,可能會觸及民事賠償責任。
近年來國內共享單車市場火爆。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各大共享單車企業一方面大批量生產,不斷增加投放量以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同時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而不斷降低成本。由此引發大家對共享單車的質量安全問題的擔憂。目前已有新聞報道有的共享單車存在剎車不靈、車輪漏氣、鋼圈橢扁等問題。如果是共享單車自身存在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使他人遭受損害,共享單車公司將會為此承擔民事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里的責任是指“無過錯責任”,如果共享單車公司提供的單車不符合國家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或者雖然符合標準但在使用中因保養維護不力等原因導致車輛存在毀壞的狀態以致用戶受到損害的,則運營公司作為單車提供方應承擔無過錯的侵權責任。
共享單車行業發展中所體現出的不正當競爭問題愈發嚴重,共享單車企業盲目投放單車,造成一些城市道路交通的擁擠以及道路空間的無序占有的現象,共享單車企業在競爭中,大型企業對小型微型企業造成巨大沖擊,這些都引發有關爭議,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1.大資本對小資本的排擠。各種共享單車企業向社會投入過量單車,占用相關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共享經濟的一種錯誤的認識。
2.盲目的生產投放,最終將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目前關于共享單車行業的不正當競爭問題爭議較多,對此,我們應該運用新的競爭觀念來看待共享單車的發展,其不正當競爭最終不利于共享單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還需注重共享單車消費者自身合法權益的問題。
共享單車相關企業向市場投放的一些共享單車可能存在質量問題,況且這種現象在實踐中也是屢見不鮮,對于這種問題所引發的后果輕者則造成財產損失,重者可能危及騎行者的人身安全。因此,騎行者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總之,騎行者應當樹立維權意識,依法維權。
共享單車這些年的快速成長,為我國經濟的創新發展、綠色城市的建設以及市民出行的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以其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共享”所體現出的應是一種資源的共享、文明的共擔。因此,為更好地推動共享經濟的發展,需各方的共同努力。相信在法治與文明的伴隨下,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1]周夢.法律視角下共享單車存在的問題與規制探析[J].法制與經濟,2017(9):190-192.
[2]黃奕博.共享單車若干法律問題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24):56-57.
[3]付蕊.共享單車有關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1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