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薇
中國電建集團河北省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31
2005年《公司法》修訂后,我國立法上首次規定了“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分別在第七十四條和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了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股東的回購請求權。這是我國公司法發展進程中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和創新。它在吸收國際上其他立法例的經驗基礎上,初步確立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制度。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是對“資本多數決”的一種調和。它使得持異議的小股東在“資本多數決”的情況下同樣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可以免于大股東的“霸權”。這種權利體現了商界的資本平等和交易自由。但是根據目前我國公司發的相關規定,我國立法在適用主體、適用條件、行權程序等方面的規定還過于籠統,需要對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研究和思考。
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最早出現在美國公司法,美國公司法又稱其為異議股東評估權(the appraisal rights of dissenters),是指當股東大會做出的決議對股東利益產生重大影響時,對該決議持異議態度的股東享有請求公司以合理價格回購其所持股份,從而退出公司的權利。簡而言之,即是給對公司重大決策存在不同意見的股東提供了公司退出的機會和路徑,并且要求公司給予的公平合理價格補償的權利。該權利作為對資本維持原則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一,我國《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的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的觸發事由與股份有限公司的觸發事由并不一致。也就是說,我國在股份回購請求權適用的情形上在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上存在較大差異。
第二,個別觸發事由,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一是公司連續贏利,且超過5年贏利還不分配利潤的情況。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少數股東不參與經營、不管理事務,少數股東很難得知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所以很難操作。二是轉讓公司主要財產的情況下進行請求回購的情形。在現實中如何界定“主要財產”,公司法未明確界限。
在2013年《國務院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出臺前,我國公司法對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的主體資格非常明確,即有表決權的股東。但隨著金融創新,優先權股東即無表決權股東應運而生。是否允許無表決權股東享有回購請求權,公司法未能及時給予回應。
嚴格來講,我國公司法并沒有規定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的實現程序。我們勉強可以從第七十四條的語境中找出一些可能與程序有關的相關要求,比如關于對股東投反對票的要求,以及股東與公司先行協商,協商不成時,股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但缺少明確的規定,這不得不視為我國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制度一個短板,將直接決定制度目的能否得到實現。
同樣,我國公司法對于回購價格的確定方法更是只字未提,只用“合理的價格”一言以蔽之。何為“合理”,以何標準確定,單從公司法相關規定上無從解讀也無處解讀。
1、將拒絕分配利潤劃出觸發事由范圍
我國公司法第七十四條對于拒絕分配利潤的規定,表面上看,確實是出于對異議股東分紅權的保障。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機制和違規操作財務數據的代價過低,公司為了達到各種各樣的目的,可以對公司的盈利情況進行虛假披露。而對于少數股東而言,獲取到真實準確的財務數據更是難上加難。況且,公司連續贏利,且超過5年贏利仍不分配利潤的情況本身門檻較高,達到法律規定的標準也決非易事。
其次,即使公司實現連續贏利,但僅僅因為未分配利潤,就直接賦予異議股東退出公司的權利,這似乎并不是異議股東真正想達到的目的。畢竟,股東的目的是獲得長久的可持續的經濟利益而不是從一個經營狀況良好的公司中退出。這顯然與股東的根本目的相違背。即使公司拒絕分紅,只要股東的身份地位不變,股東就不會喪失對利益主張的權利。而如果此時選擇退出公司,進而喪失股東地位,公司的未來發展也就與其無關了。所以,鑒于此,本文認為,公司拒絕分配利潤的情況應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賦予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于實際意義并不大。
2、進一步界定“主要財產”的判斷標準
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有的案例通過判斷所轉讓的財產是否影響公司正常運營和贏利來界定是否屬于主要財產,有的案例則通過轉讓的財產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來界定是否屬于主要財產。可見,我國實務上對“主要財產”的判斷標準并不一致,既有“定性”的方法,也有“定量”的方法。“定量”的方法可以直接采取財務手段進行直觀的判斷,只要比例確定,結論就一目了然,這種方法更加快捷和直接,但凡是公司都可以適用,而且對法官的財務、經濟專業要求不高。“定性”的方法則要充分考量公司的經營活動和經營現狀,考慮到不同的公司具有不同的經營活動和經營特點,需要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它摒棄了“一刀切”的做法,更加具有合理性,但是對法官的業務要求更高。
本文認為,這種“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本質上體現的是“主要財產”的“靜態價值”和“動態價值”。“靜態價值”即在具體的某時某刻某項財產在公司總資產中的比例和地位;而“動態價值”指的是某項財產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比如五年或十年)能夠為公司帶來何種效益。他如果僅僅考慮財產的“靜態價值”,并不能準確客觀的衡量所轉讓的財產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影響。基于此,本文認為,為了更好地規范司法實踐中對“主要財產”的裁判尺度,應以司法解釋或指導意見的方式,規定以充分考慮財產對公司正常經營和盈利影響為主要判斷標準,輔以一定數量比例的考量為判斷原則,將財產的“靜態價值”和“動態價值”相結合。
這屬于兜底條款。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更像是一個天平,一邊是公司的經營效率,一邊是少數股東的利益。只有公司和股東才能找到天平的最佳平衡位置。任何第三方,包括法律,都不比他們更有發言權。所以,應該留一點空間給股東和公司,允許他們在公司章程中增加他們認為必要的觸發事由,比如對外投資、改變營業范圍、改變公司形式等。而在司法實踐中,也確實遇到了相關案例①。但同時,也要防止章程被股東們所利用,通過章程規定各種非屬公司重大事項的觸發事由,進而創造條件造成股東通過合法的途徑掩蓋抽逃出資的事實,損害債權人的利益。目前階段,可以通過司法解釋以列舉的方式供股東選擇哪些事項可以通過章程確定為觸發事由。
針對于實踐中存在的無表決權股東是否有權請求公司回購股權的問題,學界有肯定說和否定說兩種說法。2013年《國務院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了我國優先股的權利、義務、發行和交易。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無表決權的股東并不是完全的沒有表決權。根據《指導意見》款規定,在下列五種情況下,優先股股東有權出席股東大會會議,并具有表決權:(1)修改公司章程中與優先股相關的內容;(2)一次或累計減少公司注冊資本超過百分之十;(3)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變更公司形式;(4)發行優先股;(5)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情形。這五種決議須經出席會議的優先股股東(不含表決權恢復的優先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過。可見,我國的無表決權股東是有條件的無表決權,對于重要的公司決議同樣具有表決權。所以,本文認為,在同時滿足《指導意見》和《公司法》中關于觸發事由的相關規定時,優先權股東(即無表決權股東)有權享有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
在學術界,由于存在美國標準公司法規定的程序作為范本,學者們對具體程序規定基本持一致態度。本文認為,在美國標準公司法的基礎上,我們可以作如下規定:第一步,公司應于股東會召開前十五日向股東發出召開股東會通知書,同時告知具體的擬決議事項以及股東是否享有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第二步,在召開股東會前五日,擬投反對票的股東應書面向公司表達反對的意思表示,并主張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第三步,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公司與異議股東通過協商確定回購價格;第四步,如果股東與公司就股權回購價格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則自股東會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的目的是讓異議股東通過有效的途徑獲得合理的對價。股權價格的評估和確定是整個程序的核心,更是公司和異議股東的焦點所在。在我國司法實踐中,股權價格的確定方法也呈現出了多類型判例。第一類,法院直接回避了價格評估,只判決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要求被告以合理價格收購,但是不確定具體數額②。第二類,法院在審判階段回避了價格評估,但是指出在執行階段再行確定價格③。第三類,也是比較極端的一種,價格確認方式按照今幾年公司其他股東的轉讓價格上浮一定比例確定④。第四類,采取公司(凈資產的評估值)×(原告持股比例)來確定股權價格。
可見,第一類和第二類判例直接回避了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的核心問題,讓原告無所適從,根本沒有獲得實際的救濟。而第三類判例更是夾雜著隨意,難以說服當事人。相比之下,第四類判例所使用的方法更為恰當一些。
若要解決股權價格評估的問題,需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評估基準日的確定。本文認為,將基準日確定為異議股東所反對的決議生效之日的前一日比較妥當。因為異議股東既然表示了反對,就不應該承擔由于決議生效帶給公司的增值抑或減值效果。在剔除了重大事項的影響后確定價格對公司和股東都比較公平。當然,為了評估方便,縮短時間,降低成本,應當賦予公司和股東在章程中約定基準日的權利。比如可以先行在章程中對基準日約定或者臨時約定為做出決議時間的上年度末。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公司已完成的審計報告等資料,加速交易成立。
第二、評估機構的確定。公司和異議股東不管是友好協商還是通過訴訟解決,都不可避免的要聘請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在實務中,有的案件聘請的是審計機構,有的案件聘請的是評估機構。本文認為,審計和評估雖有聯系但是目的和方法是不同。審計是對企業財務報表所反映的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真實性和公允性做出事實判斷,具有明顯的公證性特征。而資產評估是滿足資產交易,產權變動的需要,為委托人與有關當事人對被評估資產做價值判斷,具有明顯的咨詢特征。所以,聘請具有專業評估資質的評估事務所應該更為合適。在訴訟過程中,應先考慮原被告雙方共同指定評估機構,如果達不成一致,應由法院指定。
第三、評估方法的確定。在實務中,資產評估其實已經成為一種特定行業,有專業的人員和機構從事此項工作。資產評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收益現值法、資產基礎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和清算價格法,每種方法都有嚴格的準則和規定。當然,具體采用哪種方法,還需要根據公司的主營業務特點進行選擇。生產型的企業和服務型的企業由于資產結構不同,采用的評估方法就應有所不同。通過資產評估得出的公司凈資產總額的評估值,再乘以股權所占比例,即得出股權價格。如果訴訟一方有證據證明此股權價格上應有所調整,那么法院可以根據證據確定浮動比例或數額,最終確定股權價格。
觸發事由需要一定程序的“激活”才能真正起到觸發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的作用。而目前,我國《公司法》對股東會職權的規定和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觸發事由并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這在有限責任公司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公司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觸發事由中只有“利潤分配方案”、“合并”、“分立”屬于股東會的職權,轉讓主要財產、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等均不在股東會的職權范圍內。如果發生了影響公司發展的重大事項,卻通過董事會決議而非通過股東會決議,則會導致少數股東根本無法對此決議表示反對,從而從根本上喪失了回購請求權。顯然這與立法本意相違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公司法應進一步完善股東會職權,將觸發事由囊括在股東會職權范圍內;另一方面,在制訂公司章程時,股東也應充分行使公司法賦予的股東對股東會的職權決定權,主動將觸發事由納入到股東會職權范圍內,從制度上為自己建立起救濟通道。
[ 注 釋 ]
①“柳潔清與臺州人本機電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溫嶺市人民法院(2014)臺溫商初字第150號〕.
②“彭海岷與寧城四龍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請求公司收購股份糾紛”〔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赤商終字第62號〕.
③“鄒本玲與大連麥花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請求公司收購股份糾紛”〔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大民三終字第497號〕.
④“劉友仁訴運城市八星化工有限公司請求公司收購股份糾紛”〔運城市鹽湖區人民法院(2012)運鹽民初字第3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