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茵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關于信用證欺詐例外的規制我們國家的起步比較晚,在這方面可供參考的法律依據主要是2005年最高院出臺的《關于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該《規定》中用大量的條款對欺詐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規制,這也是目前法院在處理有關信用證欺詐方面主要的參考依據。
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指的是在遵守信用證獨立抽象原則的情況下,若有充足證據得以證明欺詐,允許銀行行使拒付權,同時受欺詐人可向銀行請求不付款承兌,或向法院申請中止支付信用證項下的款項。
1.時間要素
當事人在證明信用證存在欺詐的時候,其指正的期限應該是在賣方提交單據之日,到銀行付款之日這一區間內。而且,信用證欺詐在這時候沒有給當事人帶來實質上的損害,也就是說沒有出現《規定》第十條所規定的事項。在具體的實踐當中,信用證欺詐需要付款方及時的發現,尤其是要在銀行付款前發現,這時受害人便可以向法院起訴或者向銀行進行申訴,要求止付。
2.主體要素
對于信用證的欺詐主體是不是只包括作為受益人的買方,目前依然存在著很大的爭議。狹義說認為信用證欺詐的實施主體只能是賣方實施的,而廣義說認為當信用證項下的單倍被偽造之后,那么開證行是享有拒絕支付的權利的,這個時候就可以適用信用證欺詐的例外原則。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適用上,《規定》并沒有給出兜底性的規定,因此,目前我國關于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適用主體上規定的比較的籠統。
3.構成欺詐之實質性界限
信用證欺詐必須要產生一定的后果即達到一定的程度,要求受害方受到嚴重的損害,此時才會出現例外原則的適用。例如,在雙方的基礎交易中,約定好交付2萬只油桶,但是賣方在交付的時候少交付了10只油桶,這種情況下,對于買方并沒有造成嚴重的損害,只是屬于一般的期債,不適用欺詐例外原則。
在具體的司法實務中,針對信用證欺詐的定性主要看其欺詐程度。作為信用證,本身是較為抽象的,如果在交易當中,賣方出現欺詐行為的時候,銀行將面臨一定的困境:如果按照信用證獨立原則進行處理的話,那么就會給開證申請人和開證行帶來損失,如果不按照信用證獨立原則處理的話,會對銀行自身的聲譽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而且不利于信用證這一支付手段信譽的保證。由此可見,信用證的欺詐挑戰著信用證的獨立性,導致法律在規定上需要進行完善做出平衡。
目前在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并沒有規定“禁令”或“止付令”,“禁令”或“止付令”在英美法系中規定的較為完善。在現行的《規定》出臺之前,關于信用證的止付,法院一般是采用“凍結”的方式進行。雖然《規定》中“中止支付信用證項下的款項”的提法,要比以往更加的具體,但是關于止付手段的規定依然較為模糊。但是目前在現有的法律規制下,人民法院和法官只能在法律的框架下適用法律,因此,只要法律沒有更新,關于止付措施法官只能引用財產保全的相關措施進行①。
1.細化對欺詐的認定
第一,在現行的《規定》中引入“實質性欺詐”的概念。本文建議在《規定》中的第四款中加入關于“實質性欺詐”的規定,對于信用證欺詐的標準的判斷要依據“實質性欺詐”的要求。引入“實質性欺詐”的規定,為司法審判提供更加明確的法律依據,對信用證欺詐進行明確的認定。
第二,欺詐的主體需要進一步的擴大。欺詐的主體應該包括第三人的欺詐行為。因為在實踐當中,第三人欺詐的發生頻率較高,容易促使賣方提交的單據中所記載的內容是虛假的,導致銀行拒絕支付或者買方申請支付,最終受害的還是賣方。所以,對于將第三方列入信用證欺詐的主體是十分的必要的。
2.完善對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的保護的規定
對于銀行之外的善意第三人,要增加保護的條款。此外,“在對已經承兌的信用證項下的匯票不得止付的規定方面,應對承兌匯票的持有人作出區分,如果是欺詐方則應止付,如果是付出對價的善意持票人,則不應止付,即已經承兌匯票的開證行不得以針對受益人的欺詐抗辯針對正當持票人。”②在此之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嚴禁隨意止付信用證項下款項的通知》規定的“如果信用證已經承兌并轉讓或者信用證已經議
付,仍不得裁定止付”中的“承兌并轉讓”的措辭相對來說還是較為合理的,可以繼續保留。
3.變更止付手段
為了防止信用證欺詐的出現法院做出止付的措施,止付其實屬于一種財產保全的措施。在當前我們國家受知識產權的保護法律中,設置了訴前禁令作為行為保全措施,而且在海事案件中為了保護請求人的利益設置了海事強制令,除此之外的其他領域,一般都是財產保全措施。③海事強制令是不適合用在止付信用證方面的,而在信用證案件中采用財產保全的措施也存在缺陷。因此,補救的辦法只能寄希望于立法機關糾正不合適的凍結令,在《民事訴訟法》中增加對信用證止付的行為保全的規定。
1.加強對法官在信用證領域的培訓,完善審判監督程序
有關信用證糾紛的案例專業性比較的強,法官在審理的時候如果對于信用證有關的法學原理和法律條文不熟悉的話,那么將導致糾紛不能得到圓滿快速的解決。與此同時,法官在處理信用證欺詐的案例的時候,不能對信用證欺詐的例外原則進行濫用,因此對于法官的審理要進行相應的督促。一方面,對于成功的或者比較典型的判例要將裁判文書進行公開,便于其他法院的參考和學習,另一方面如果出現法官濫用信用證欺詐的例外原則的話,要通過相應的責任機制來進行規范。
2.加強法院間國際合作
國際貿易發展迅速,有關信用證的案件,需要各個國家的法院之間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通過舉辦相應的交流活動,促進信息的交流和案件審理經驗的共享,在信用證欺詐的認定以及例外原則的適用上逐步的達成共識,對于信用證欺詐給予更加規范的法律規制。而且目前我們國家多數的外貿公司在國際貿易中都選擇信用證的支付方式,因此,增強法院之間的國際合作,嚴厲打擊信用證欺詐的行為,為國際貿易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導致我國法院處理不當拒付的案件也隨之增多,因此對于信用證法制環境急需要建立和完善,完善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法律法規,不斷的提高法官的審理水平,更好的解決實踐當中出現的問題。
[ 注 釋 ]
①金賽波,李健著.信用證法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809.
②陳巖,劉玲,劉超編著.信用證典型案例評析[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26.
③吳慶寶,孫亦閩,金賽波主編.信用證訴訟原理與審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382.
[1]王玉玨.信用證欺詐案件之刑民界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徐冬根.信用證法律與實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吳雙.信用證欺詐的原因與對策探究[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29(4).
[4]趙延波.論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在我國的適用[J].商業時代,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