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靖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00
欺詐行為首先要求欺詐人最先存在欺詐的故意,此時故意的狀態就是欺詐人在明知情況是虛假的以后,依然將虛假的事實告知對方,企圖欺騙對方并希望達到欺騙的目的。這里的心理狀態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欺詐人希望被欺詐人因為自己的欺詐行為而陷入一種錯誤的認識。第二階段就是被欺詐人基于第一階段的錯誤認識而做出違背自己真實意愿的意思表示。
其次,欺詐要求必須以一定的行為表示作為載體,也即是要有欺詐的行為存在。如果僅是在思想層面上存在欺詐的意思沒有付諸于實際行動則無法認定為欺詐。欺詐的行為方式包括但不僅限于語言或者文字短信的方式,通過與被欺詐人進行交談或者發送文字消息都是欺詐的實際行為。實施欺詐行為的前提是行為人對該事實存在瑕疵或是完全虛假有清晰地認知,同時被欺詐人對虛假事實錯認為是真實的情況下才得以構成欺詐。若行為人對事實真假無從得知或者被欺詐人明知事實為虛假事實仍作出意思表示,則不構成欺詐。
再次,欺詐可以是積極的作為方式,也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方式。積極的作為方式上文已經提過,在此不再贅述。消極的不作為方式是指行為人有積極地告知義務存在,在民法世界主要是指在交易往來、合同中負有告知真實狀況的義務,但是行為人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虛構事實。
最后,被欺詐人因為行為人的欺詐而做出了意思表示。被欺詐人作出意思表示是因行為人的欺詐行為引起,二者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無欺詐行為則無意思表示。若行為人在實施具體的欺詐行為后被欺詐人沒有陷入認識錯誤,即使做出了意思表示也不會產生欺詐的法律后果。所謂意思表示,指的是被欺詐人將作出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從內心表達于外部并為外人所知曉。在作出意思表示時被欺詐人認為該意思表示是自己的真實意愿,對即將產生的法律關系以及法律后果存在一定的期望。
網絡女主播在直播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觀眾暗示自己缺少伴侶,表示想要尋找另一半。一觀眾在得知該女主播的意向之后,對其展開強烈的追求,經常在直播過程當中通過直播軟件送給該女主播禮物。女主播遂聯絡該男性觀眾,表示自己沒有男朋友,愿意做他的女朋友。二人從網絡上發展成為現實的男女朋友。該男性觀眾不斷地發紅包買禮物以博得女主播的歡心。女主播通過偽造自己沒有男朋友的事實對直播觀眾進行欺騙,從而收受禮物、紅包若干。其行為雖未達到詐騙罪的嚴重程度,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欺騙。
網絡女主播虛構自己沒有男朋友的事實,導致觀眾對其感情的真實狀況產生誤解,因此對其產生好感,并展開追求,由此產生買禮物、發紅包的行為。通過對該事情展開邏輯上的分析筆者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網絡女主播虛構自己沒有男朋友的虛假事實,并且將該心理狀態表示于外部并被廣大男性觀眾知悉,以期獲得男性觀眾的好感。觀眾因為女主播的直播行為而誤認為女主播確實沒有男朋友,于是產生對女主播展開追求的心理,并通過送禮物、發紅包的實際行為得以表達。簡言之沒有女主播告知其無男朋友的事實,觀眾便不會因此而發紅包。筆者有充分的依據可以認為網絡女主播的行為構成民法上的欺詐。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法條文對欺詐進行明確的規定,虛構自己沒有男朋友導致男性觀眾產生錯誤認識進而收受紅包的行為破壞了社會良好的感情風俗,對社會觀念造成一定的惡劣影響,不應得到提倡。被欺詐的觀眾不僅在財產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在情感和心理上也遭受傷害。將女主播收受紅包的行為認定為無效,有利于保護被欺詐人的財產權益,在法律層面制裁此種欺詐的行為,扼制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該行為認定為無效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簡化司法機關處理相似案例的程序和司法成本。直接將該行為規定為無效,從根源上防止欺詐行為的產生,體現司法對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決心和對被欺詐人的保護。
[1]彭萬林.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