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鑫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憲法是一個國家建立發展的依據基礎,同時也是國家制度、社會形態、人民權利保障情況的重要表現。據此,為了更加深入地對憲法這一概念做出了解,我們有必要對憲法發展過程中權利價值理念的轉型以及基本權利的變遷進行分析研究。
首先,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為憲法權利價值理念的轉型提供了社會環境基礎和經濟基礎。在改革前的傳統社會環境中,國家掌握著絕大部分的資源支配權,并對社會公民的生活狀態實施嚴格控制。這樣以來,畸形的資源分配方式和經濟制度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獨立性和自由性,使得公民長期處在被動接受的境地之中,變得機械化、統一化。而在改革開放之后,保有著自由、平等理念的市場經濟逐漸形成,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和資源不再受到壟斷,使得公民自由保有了較為扎實的“生長根基”。這樣以來,人們的生活不再由國家強行控制,憲法權利也不再是國家的“恩賜”,而是人們所共同追求的、必須享有的實質性保障[1]。
其次,基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并催生了一系列自主管理、自我調節的民間社會組織,使得“市民社會”快速形成。此時,人們在保持自身獨立性、自治性、自足性的同時,便具有了抵御和制約國家行為的能力。當國家對人們的權利利益實施非法干預時,人們便可在民間社會組織的支持下,通過抗議、請愿、集會等方式,捍衛自己的自由。由此,憲法權利的價值理念便實現了由國家提供向公民主動保障的有效轉型。同時,也正是由于這一轉型,我國才能保證國家與公民之間相互協調的良性關系,推動憲法以及其他政治活動的穩定、持續運行。
第一,表現在“以國家為本”向“國家與人民并重”的轉型上。在中國傳統社會思想和權利制度當中,國家始終是排在最基礎、最重要的位置上,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民個人利益的沖突和殘缺,影響到了各類社會資源分配的合理性,同時也不利于國家權力的限制和控制。而在我國憲法實現現代化轉型后,基于“擴大自由”、“保護自由”的發展理念,如何保障公民個人的權利、如何滿足公民的資源需求,成為了與維護國家權力和利益相平衡的重要問題,并被具體體現在了多個憲法條例當中。
第二,表現在公民權利保障方式的多樣化上。在實現價值理念轉型之后,“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這一內容被寫入了我國憲法第二條當中。這樣以來,人們在保有權利需求、遭遇權利沖突或侵害等情況下,就可以借助來自社會各界的基層人大代表之口,將自己的訴求傳入到國家和政府的耳中。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過去人們“訴求無門”的權利保障難題,并很好地體現了我國憲法的公正性、可訴性和直接性,保證憲法與我國社會的現實需求相貼合。
社會制度以及人們的權利需求是不斷動態發展的,所以我國憲法也應立足實際,積極實現自整內的修正完善。與歷史上的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相比,我國近年來應用的憲法無論是從深度、廣度還是針對性上,都實現了極大的進步,這也說明了我國憲法的變遷始終是正向的、實際的。具體來講,1988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憲法修正,對土地轉讓等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標志著國家對私營經濟的認同和扶植;1993年,我國進行了第二次憲法修正,將原憲法中的“國營經濟”改為了“國有經濟”,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字眼加入了憲法內容,與當時我國的社會發展目標相貼合;1999年,我國確立了經濟發展的制度形態,并將“分配制度”、“非公有制經濟”等名稱及其相關內容納入到了憲法體系中;2004年,我國憲法進行了最為重要的一次修正,“公民基本權利”這一概念的相關內容,首次出現在了我國憲法當中,標志著我國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和保障[2]。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公民的個人利益越來越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并體現在了憲法的多次內容修正當中。由本文分析可知,通過對比傳統憲法與現代憲法在側重點、控制力等方面的差異,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自身權利自由的維護和訴求。同時我們也了解到,要想實現憲法的合理公正,就必須要保證其與社會的現實需求相互貼合。
[1]劉茂林,秦小建.論憲法權利體系及其構成[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19(01):31-43.
[2]陸平輝.憲法權利本質論、價值論與實踐論[J].現代法學,2004(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