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悅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企業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力量,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以及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必須明確,只有如此才能保持企業的穩定增長,從而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國有企業在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地位的明確,能有效的幫助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維護自身企業的權益,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
隨著經濟法的不斷完善,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的界定已有了一個清晰的構架,各學者也達成了一個基本的共識,即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不僅是權利的享有者,同時還是責任義務的承者,而界定其是否為法律主體的評判標準,主要是根據其是否參加了經濟法中所調整的流轉協作關系。該主體可以是政府的內部機構以及行政機關,也可以是以個人或企業的單位承載。另外,除了上述評判經濟法中法律主體的評判標準外,還可直接由經濟法中的明文規定來界定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
我國絕大部分的普通國有企業與其他私營企業有利極大的共同之處,但也存在這不同。兩者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但普通國有企業的主要股份掌握在國家手中,因此國家能直接對企業進行控制調整,從而起到對市場經濟的宏觀控制效果,因此這類國有企業除了經營營利之外,同時還具有部分國家的經濟職能屬性。因此,在界定這部分國有企業在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時,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開率方面進行考慮:首先,絕大部分的普通國有企業在具有一定的經濟管理職能,考慮到這一因素會對市場經濟的平衡造成一定的影響,而這并不是普通國有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因此在界定其經濟法中的主體時,還需要從營利的角度上是考慮,從而起到保值和增值的效果;其次,在某些特定的條件與環境下,可以成為經濟法中的主體,主要評判標準有是否參加了經濟法所調整的領域內的行為以及觸犯法律法規、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時,國有企業會成為經濟法主體,來接受經濟法中的主體;最后便是直接通過法律法規以及行政部門直接授權的形式,這類國有企業在享有部分國家經濟管理職能的同時,這部分職能會受到經濟法的限制,從而成為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
在國有企業中,相對于普通的國有企業,還存在一部分特殊的國有企業,這部分企業是由相關法規法律或者行政部門直接設立的企業,其主要職能是維持市場經濟的平衡、關系著國計民生的政策性的經營管理,如政策性銀行。因此在界定這類特殊國有企業的經濟法主體,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考慮:首先,是具有經濟管理職能的政策性國有企業,這類企業的股份是由國家直接把控的,承擔著相應經濟管理職能的政策性企業,該類國有企業經濟法主體的界定只需通過其設立的形式便可決定,無需對其本質進行判斷,因為這類國有企業的設立不以任何營利目的而存在,不開展任何形式的商業性活動;其次,便是承擔國計民生重要責任的國有企業,該類特殊的國有企業,在界定其經濟法中的主體時,法律界的學者一般會從三個方面來經濟判定,其是否具有經濟法主體。這三個方面分別是:是否配合國家政策、調控導向而存在的,需要相關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進行授權;該企業類型是否從事特殊行業,例如航天、郵政、鐵路等等,這些在法律中有著明文規定可由國家合法壟斷的行業,因此該類特殊的國有企業不受不正當競爭法以及反壟斷法的限制,因此不具有經濟法主體;承擔國計民生重要責任的國有企業,這類企業雖然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但不會因此成為經濟法主體。但這些特殊國有企業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具有經濟法主體,如充當納稅主體時。
企業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力量,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以及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必須明確。經濟法作為維持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方式,明確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不僅能有效的保證企業的自身利益,同時還能夠有效的推動且以的自身發展。而在界定國有企業在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地位時,需要通過多方面因素來共同決定,而某些特殊的國有企業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成為受調控的經濟法主體。
[1]宣鵬程.淺析國有企業在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問題[J].法制博覽,2017(08):203-204.
[2]何麗萍.國有企業在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問題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6(34):85-86.
[3]劉燚.國有企業在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6(0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