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旻君 張嫣然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近年來,以網約車、共享單車等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風靡全國,其以獨具特色的交易模式和運行機制顛覆著傳統行業,并一步步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種經濟模式的優勢在于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高效智能的信息處理與匹配,即通過讓渡使用權,使得閑置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方面給消費者帶來了優惠與便利,另一方面提高了經濟效益。但共享經濟迥異于傳統經濟,這給法律規制造成了嚴重的挑戰。
共享經濟基本需要三方法律主體,分別是資源的供應者、需求者和提供平臺的服務者,他們三者之間的合同關系與傳統的居間合同關系有著相似之處,如前兩者對第三者是依附關系,前兩者通過第三者提供的服務完成交易獲取利益,并為第三者的服務提供報酬。但并不能延用居間合同的法律規定對共享經濟下的各主體進行規制,共享經濟下的“服務平臺”超出了居間合同中“中介”的權利,比如在網約車的運營過程中,平臺占據主導地位,有權對供需雙方進行管理,其有權要求車輛的質量層次,有權要求乘客提供個人信息等,我認為,不加限制的權力是滋生混亂的根源,如某些平臺隨便收取車主費用或者提出不合理要求等。這種權利義務的變化使得經營者和服務平臺之間的界限模糊,由此造成資質要求不明、責任分配困難等問題;而消費者的弱勢被彌補,是否還需要法律特殊保護亦成難題。
首先,由于服務平臺的出現,打破了地域、時間等因素對傳統交易的束縛,致使在共享經濟中出現眾多不曾作為交易客體的事物如技能、廚房等。其次,交易客體呈現零散化,具有臨時性和偶然性特征,計時計費的標準難以固定。
以上特征致使交易標的認定模糊,所以在現有的規制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條文予以適用,抑或是新型標的是對現有規制標的的邊緣化,所以照搬適用有違公平。
我國《物權法》規定,所有權人可以通過讓渡一定時間的使用權從而獲得收益,但是在共享經濟模式下,一方面,所有權人只是在所有物空閑時供他人使用并收取費用,閑時短租與自己使用快速轉換,使得所有權人幾乎沒有讓渡任何權利就能獲取收益,該模式是對所有權人收益權能的創新。但基于此特征,首先,風險與成本之間的比例成為未知,法律無法對其進行預先規定;其次,由于時間短,歸責難度上升。
不置可否,共享經濟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場效率、提升了社會福利,確實存在創新價值。所以我認為,在構建法律保障機制時,應秉持著以鼓勵為主,協調為輔的原則。
要明確各主體的地位,首先要明確各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對于服務平臺,由于其在交易中的作用較于傳統的“中介商”有明顯提升,對交易的控制力較大,所以應重新定位其為獨立的交易主體,具有承擔侵權等責任的義務,也即是從傳統的雙邊交易變成三方的“鏈接式交易”;對于供應商,其與服務平臺之間的關系應參考現有的勞動關系創建新型勞動關系;對于需求者,可以參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法律地位的規定,明確資源需求者的權利義務。
對于閑置資源的提供者,需要設置一定的市場準入機制,以維持社會經濟的秩序。可以將新型資源類型化,并根據差異規制原則,對每一個類型確定規制標準。如對于所有知識類的資源共享,參照目前關于知識產權的規定,并結合對于網絡傳播相關的規范,制定新的準則。
共享經濟模式沖擊的范圍極廣。首先,從主體方面,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均應各司其職,政府應制定、完善相應的法條;企業應規范管理措施,同時提高科技能力建立完善的大數據共享平臺;個人應自覺遵循道德及法律原則。其次,面對共享經濟對立法、司法等各方面的沖擊,如當立法不完善時,司法部門即需要對現有規制進行變通,絕不能照搬照抄;最后,對立法內部造成沖擊,如對《物權法》中的所有權人的權能的創新,這即是需要各部門法之間相互協調,聯動發展,填補空缺。
[1]蔣大興,王首杰.共享經濟的的法律規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7(9).
[2]湯天波,吳曉雋.共享經濟:“互聯網+”下的顛覆性經濟模式[J].科學發展,2015(12).
[3]彭岳.共享經濟的法律規制問題——以互聯網專車為例.行政法學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