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瓊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作為不起訴的一種形式,附條件不起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體現起訴便宜主義精神的酌定不起訴的適當調整和靈活運用,雖然現在不起訴制度無論在理論還是實務方面都有待成熟,但可探討和上升的空間都很大。
對于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主體與罪名關系到公共利益以及刑事政策的需要,不應局限于某種特定范圍。而悔罪表現在適用中也應根據案件的性質及社會的公共利益來綜合考慮。
關于何種主體范圍可以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學界和實務界一直存在爭議,我個人認為附條件不起訴不應該有主體限制,應該適用于所有人。因為只有按照這種思維邏輯,不對適用對象的身份、年齡等條件作限制,才符合建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為了緩解有限的司法資源同日益增長的犯罪之間的矛盾的目的。
關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明確的界定一個案件涉及具體是應該適用附條件不起訴還是適用酌定不起訴,這在司法實踐的操作上是個難點。刑事訴訟法對于酌定不起訴的規定為它適用依法不需要被判處或免除刑罰等情節輕微的犯罪嫌疑人。據此我們可以推斷,附條件不起訴與酌定不起訴的相通點主要就在于它們都適用于犯罪刑罰較輕的案件。所以在司法實踐的具體操作中,相似的案件經常有適用法律依據不同的情況。因此對適用條件上的詳盡的規定更有利于個案的具體運作。
“犯罪嫌疑人必須具有悔罪表現”作為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制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重要依據。但由于新刑訴法關于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條件中的悔罪表現這一條件的規定有些模糊,由此,應當明確三點問題:一,此處所指的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現與刑法傳統理論上的悔罪表現存在差異;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下悔罪表現要求犯罪嫌疑人應當具有持續性;三,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現應當作為檢察機關重點考察對象進行考察。
新刑訴法之所以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作了專門系統的規定,不僅是因為它是刑事案件的特別訴訟程序,更在于想要通過教育與感化,讓犯罪嫌疑人重新回歸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至于能否取得預期的目的,監督考察的具體落實在很大程度上起決定性作用。
為確保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有效運行,我們應有效動員社會多方力量、運用專業方法參與到考察幫教工作中去。但就目前來看,往往對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犯罪嫌疑人只是設置一些模版式的考察條件,缺乏專門幫教機關、缺乏針對性,系統的幫教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如幫教組織不夠完善,缺少長期合作的幫教基地,那么幫教措施無法落實,這些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幫教考察的質量。
在附條件不起訴期間履行的義務主要分為負擔性義務和指示性義務。使犯罪人真誠的悔罪,努力避免再犯以便他日更好地融入社會是指示性義務的目的所在。但是以列舉的方式呈現的規定相對籠統,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細則導致在應用中實操困難,這也就要求實踐部門在應用時需做進一步的細化和明確。檢察機關在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引導下,考察內容也應更多元化和創新化。
首先應堅定檢察機關的主導地位。檢察機關作為幫教主體,在整個幫教體系的構建中要發揮好組織、指導、協調、推動的作用,應該主動為幫教活動制定完善的計劃,與相關幫教組織保持良性發展關系。其次要爭取法律層面的支持,立法機構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應對規范監管的部門、監督考察的方式和考察頻率等相關規定做進一步明確,讓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監督考察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再次應構建幫教體系,對涉罪的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犯罪嫌疑人的幫教工作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有所側重并形成合力,實現跨地區幫教平等,充分發揮社會調查作用,實現跟蹤幫教。最后對于考察期滿后的后期觀護也要采用管理社會化并納入社區矯正管理范圍,并由檢察機關跟蹤回訪。
[1]李繼華.不起訴實體根據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
[2]陳光中.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譚金生.論附條件不起訴中的“條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4(2).
[4]柯葛壯.附條件不起訴中“異議”權之保障[J].法學,2013(1).
[5]鄧思清.建立我國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1).
[6]程曉璐.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適用[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