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波
朝陽市人民檢察院,遼寧 朝陽 122000
公安機關是取保候審的主要適用機關和唯一執行機關,朝陽市轄區內A、B兩縣(市)級公安機關取保候審適用情況如下:
1.A縣
(1)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案件數量情況:2014年、2015年、2016年案件數為72件、177件和105件。
(2)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案件類型情況: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次數最多的為危險駕駛,共185次,其次是交通肇事,共66次,其他取保候審適用率較高的為故意傷害、盜竊、詐騙、生產銷售假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非法拘禁、非法采礦,分別為19、16、9、4、4、3、3次。
(3)實踐中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情形:①危險駕駛案件均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此類案件的法定刑期為拘役;②涉案金額較少的經濟類犯罪,如盜竊、詐騙、故意毀財等,犯罪嫌疑人認罪態度較好的多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③對交通肇事、過失致人死亡等過失犯罪案件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情況較多,對有固定住所、收入穩定且積極促進糾紛解決的犯罪嫌疑人多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④對造成被害人傷害程度較輕、沖突起因簡單的輕傷害案件,犯罪嫌疑人認罪態度較好,積極賠償且得到諒解的案件大多也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
(4)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執行情況。對A縣級市公安機關29本適用取保候審的卷宗執行方式進行調研,有27件采用保證人保證方式,有2件采用保證金保證方式。且在采取保證人保證方式時都會審查保證人的資格。
2.B縣
(1)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人員數量情況: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為40人、23人、46人。
(2)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案件類型情況: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次數最多的為交通肇事,共35次,其他取保候審適用率較高的案件類型為故意傷害、聚眾斗毆、危險駕駛、盜竊、重大責任事故、販賣毒品等,分別為17次、14次、11次、7次、5次、3次。
(3)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執行情況。2014年度被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40人中,保證金保證的為38人,保證人保證的為2人;2015年度23人中采取保證金保證的為20人,采取保證人保證的為3人;2016年度采取保證金保證的為45人,采取保證人保證的為1人。B縣公安機關多采用保證金保證方式,103人占全部取保候審數量的94.5%,采取保證人保證僅占5.5%。
朝陽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階段經審查不捕后變更為取保候審強制措施情況為:
1.因不批準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案件數量情況
2014年,不批準逮捕333件485人,變更為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242件361人;2015年,不批準逮捕434件670人,變更為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394件593人;2016年,不批準逮捕539件780人,變更為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428件624人。
2.以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案件類型情況
以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主要是三類案件:即故意傷害、盜竊和交通肇事,分別為135件,122件和105件,占以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案件總數的53.1%。其他此類案件較多的是詐騙、妨害公務、尋釁滋事、故意毀壞財物、敲詐勒索、職務侵占、聚眾斗毆等,分別是39件,34件、26件、11件、10件、8件、7件。對搶奪、搶劫、故意殺人等暴力性犯罪適用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的案件極少,僅為1件。
目前,關于取保候審的規定主要存在于《刑事訴訟法》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關于取保候審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法規中,但上述規定條款都是停留在刑事訴訟法現有框架內,使得取保候審適用標準、保證方式、監督措施、救濟程序等有關內容缺乏明確規定和標準。比如,“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中的“社會危險性”的判斷標準就不能具體明確。另外,對取保候審強制措施解除監督的規定也不詳細,對應當解除取保候審強制措施而沒有解除以及沒有及時解除的如何處理也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再次,缺乏對取保候審申請救濟途徑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取保候審完全是由司法機關行使主導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等申請人對司法機關取保候審申請的答復是否有權申請復議、復核,法律并無規定,申請人缺乏救濟途徑。
1.取保候審強制措施適用比例偏低
取保候審適用率低、審前羈押率高仍是不爭的事實。B縣公安機2014年采取強制措施人數310人,取保候審175人,直接采取取保候審措施40人;2015年采取強制措施人數295人,其中取保候審164人,直接采取取保候審措施23人;2016年采取強制措施人數376人,其中取保候審171人,直接采取取保候審措施46人,可見直接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比例很低。客觀上這與當前犯罪形勢有關,主觀上因為公安機關的內部考核標準為犯罪嫌疑人的逮捕率和案件的偵破率,保候審的比例高了,逮捕率就下降了。因此,偵查機關往往更愿意對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或拘留的強制措施。
2.違反法律規定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現象仍然存在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一是取保候審的何保證方式存在違反規定現象。在司法實踐中,有些時候現有證據不足,不能證實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需要逮捕或本身不適宜羈押,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出現一無保證人,二無錢交納保證金,只單純考慮羈押期限屆滿,選擇違規為犯罪嫌疑人辦理取保候審手續的情況。二是取保候審保證人有時不適格。保證人保證方式的取保候審,因為手續較為方便,偵查機關常常會采用此種方式,但在手續辦理過程中,卻出現了保證人身份、固定住所和固定職業不清,也就是保證能力不明的前提下仍同意其擔保的情形。三是取保候審措施有時錯誤適用。這種情形主要存在于公安機關,不構成犯罪的嫌疑人本應釋放,而在實際中存在一部分不構成犯罪的嫌疑人,一些公安機關沒有按照撤案并釋放要求執行,而是為其辦理了取保候審手續。
3.保證方式單一,違規收取保證金
在實踐中保證金保證方式成為了主流,一定程度內造成了保證方式的單一,尤其存在違規收取保證金的問題。關于保證金的收取,刑事訴訟法、《關于取保候審若干問題的規定》及相關司法解釋的相關條款規定統一的參考標準。但因為是參考標準,所以在細節上難免有些籠統,這樣某種程度上給決定機關的自由裁量權就有些過大,出現違規收取保證金現象。還會帶來“脫保”現象發生,“脫保”現象產生的根源是保證金數額與被取保候審人人身價值的失衡,具體表現為保證金額對被取保候審人相對來說很微小,不會造成什么威脅和損失,用失去小部分金錢換取不被限制自由。
4.保證人的保證效力難以履行
適用保證人保證,保證人與被保證人有著特殊特定的關系,因為實踐中保證人常常由被保證人提出。在特殊特定關系背景下,保證人履行自身責任時,既能對被取保人加以約束,又有可能姑息縱容,甚至可能協助被取保人實施隱匿、毀滅證據、串供、逃跑等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這樣就導致保證人保證有時不能真正發揮作用,尤其對被保證人產生有效的制約。此外,實踐中還有這樣的情況,被保證人隨便找個同事或朋友作為保證人簽署保證書,而保證人并不清楚自己所要承擔的相應法律義務和責任。保證人疏于保證職責,未能真正起到保證作用。
5.取保候審強制措施執行存在困難
公安機關是取保候審的唯一執行機關,具體由縣級公安機關所屬的派出所承擔。作為公安機關派出機構的派出所,工作職能繁多,平日要承擔戶籍管理、治安秩序的維護、刑事案件的調查、偵查工作的協助等等,理所當然基層民警的任務過多過重過雜,這就出現警力缺乏情形,加之財力的匱乏,直接導致監督和管理被取保候審人的不力,使得絕大部分被取保候審人實際基本都處于監管失控的狀態。如此就常常出現被取保候審人違反義務的現象,并不能有效的保證刑事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同時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重新決定取保或自行決定取保的情況下,因決定機關與執行機關缺乏必要的交接手續,造成決定與執行的脫節現象,執行機關無法履行監督職能也成了必然。
6.存在“一保了之”,保而不偵的現象
我國刑訴法第58條規定在取保候審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但在實踐中,常常存在這樣現象,只要采取了取保候審措施,對犯罪嫌疑人的偵查就會中斷,對案件不聞不問,在收集證據,查清事實上未有任何進展,有的案件雖有偵查,但筆錄簡單復制、內容重復,對案件的偵破無實質性作用。對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案件要拖到取保候審期間即將屆滿前才移送審查起訴,這樣做的本質是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同時被害人權益也得不到有效維護;證據不足而取保的案件害處更多,由于怠于繼續偵查,證據的調取和鞏固可能出現不利,使得案件在取保候審期間內不能如期結案。甚至有的取保候審要超過十二個月,期限屆滿也沒有任何動作,有的讓犯罪嫌疑人躲避了法律制裁。
1.明確“社會危害性”、“嚴重疾病”、“與案件無牽連”等的具體標準
為使司法機關在辦理取保候審案件時有法可依,應當在立法上對“社會危害性”、“嚴重疾病”、“與案件無牽連”等相關概念的具體標準予以明確,同時嘗試建立全新的取保候審條件體系,注重原則和例外有機結合。具體要對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作出一般規定,在此基礎上明確列舉不得適用取保候審的情形增加取保候審的限制性規定,如對于共同犯罪情況下,不宜對共犯人同時適用取保候審;在同一案件中,有共犯人未到案,對于在案的犯罪嫌疑人不宜適用取保候審;建議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犯罪或嚴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不宜取保候審等。
2.建議增加取保候審的保證方式
目前保證方式只有保證人、保證金兩種方式,保證方式過于單一。在條件允許和成熟前提下,建議增加財產保證,知識產權、動產、不動產、有價證券、貴金屬等非現金財產都可以作為嫌疑人的擔保條件;嘗試建立單位保證,單位同意為嫌疑人保證優勢更多,其一單位具有穩定性,其二證明被保證人平時表現良好,其三被保證人極有可能繼續回單位工作,回單位工作就有利犯罪嫌疑人回歸社會。嘗試建立社團擔保,在我國,各類社團統一接受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管理,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的威信,由社團做擔保人更具有保證性。在司法實踐中下,還可嘗試幾種保證方式同時采用。
1.規范取保候審執行程序
首先,決定、執行機關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充分利用被取保人簽署書面文書、手續時,通過口頭告知等方式方法,確保被取保人真正掌握自己應遵守的各項規定,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可以有效提升被取保人的法律意識,避免因為不懂法而違反法律;二是可以有效提升被取保人的責任意識,自己應當履行的義務及違反義務所要承擔的責任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有效減少脫保發生。其次,在決定機關與執行機關不一致時,建立溝通機制,保持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避免產生決定和執行的脫節現象。
2.拓寬被取保候審人監管途徑
實踐中,公安機關因受職能較多、任務過重、人員較少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有時對被取保候審人監管不到位。針對這一現實情況,可以嘗試建立由公安機關委托其他機構對被取保候審人進行監管機制。這種委托監管要結合實際,比如某些地區社區矯正機構或社區組織發展相對成熟,公安機關就可以委托上述機構對被取保候審人進行監管。而有些嫌疑人和被告人,既無固定住所,又沒有保證人和擔保所需要的經濟能力,就可以協調企業發揮作用,協助安排就業同時監督其履行取保候審義務。
3.加大被取保候審人的義務
建議增設取保候審報告制度,以便執行機關及時掌握被取保候審人的各種情況,方式可以采用定期口頭或書面報告兩種,如因生病等特殊情況無法親自報告的,待情況消除后須及時向執行機關匯報;建議附加對被取保候審人的義務,提交身份證、駕駛執照、護照,未經許可或者同意,不得接觸被害人、證人等都可為附加義務,附加義務應在適當時候詳細告知;加大對脫保人員的懲罰力度,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作出不同處理:(1)沒收保證金;(2)沒收保證金,且追加罰款;(3)情節嚴重、構成藐視司法(脫保)罪的,追究刑事責任,與原涉嫌犯罪數罪并罰;(4)構成脫保記錄,終身禁止取保;(5)在判處刑罰時對其從重處罰,不適用酌定從輕、減輕處罰情節。
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應充分發揮在審查逮捕、審查起訴、接受控告申訴等環節中對取保候審的監督作用,重點加強對取保候審中存在的違法情況進行監督,監督應貫穿于取保候審的申請、決定、執行、監管等各個環節。檢察機關發現明顯不當的取保候審決定應及時建議決定機關解除;發現被取保候審人有違反一般性義務的行為應當建議有關部門處理并變更強制措施;發現決定機關存在違反法律和政策規定的行為要依法提出糾正意見。
[ 參 考 文 獻 ]
[1]宋英輝.關于取保候審適用具體問題的調研分析[J].法學,2008(06):15-17.
[2]褚福民.取保候審的實體化[J].政法論壇,2008(0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