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媛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重慶 400033
隨著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從家用電腦到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隨時隨地都能夠接入網絡,中國網民數量也呈爆發式增長,微信等軟件的使用,朋友圈的普及。更是使得信息可以快速地以幾何級數擴散,一個地方剛剛發生的事情可以迅速擴散至全國。網絡日益成為犯罪的溫床,通過網絡實施侵權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群體化效應在這種信息傳播中,加劇了網絡暴力的產生。群成員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對信息的處理判斷,模仿和服從沒他人的行為與理念,以獲得團隊歸屬感,且在海量信息模式下,法不責眾的思想讓每一個人都不用單獨承擔全部責任,美國當代法哲學家凱斯·桑斯坦認為“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1]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搭建了一個可以便捷自由地表達意見、發表評論的平臺,同時由于技術原因,網絡也具有極強的包容性,但正因為這種匿名模式下所帶來的包容性,催生了很多網絡暴力事件。在生活中,人們要顧及自己的社會形象,但在網絡上,正如一句話所形容的那樣,“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于是,很多人在網絡上就放開了對自己的約束和要求,不用被別人知道是誰,不用害怕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因為互不認識,不用承擔任何的責任,在這個虛擬的空間內,有的群體會表現得特別的暴戾和放縱。缺少法治意識的網絡成員,打著正義的旗幟,自以為是的加入到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的討伐中去,他們采用語言暴力肆意對他人進行誹謗、攻擊、侮辱,用人肉搜索方式侵犯他人的隱私,嚴重侵犯他人人格尊嚴,惡意地攻擊他人,同時他們又因為這種個人的崇高感進一步膨脹,最終導致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是一種軟暴力,指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發表具有攻擊性、煸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或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以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為或言論侵擾,致使其權利受損的行為。網絡暴力雖然發生在虛擬中,與傳統意義上的暴力相比,并不能直接的針對某一個具體的人作出與平常的暴力行為一樣讓人的身體健康直面實質性的威脅,但由于每一個網民在客觀中都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虛擬中的煽動往往會帶來現實中的恐怖和傷害。網絡暴力的實施通常以論壇、微博、跟帖、朋友圈等為手段,發布攻擊他人心理、人格、名譽、尊嚴等內容引起關注,短時間內就能夠聚集大量的網民,他們盲目的開始跟隨,加入對某特定對象的謾罵和信息披露中,且攻擊的對象往往不限于某特定對象,其家人朋友也不能幸免。
很顯然,網絡暴力并非正當行為,即使對象或事實是真實的,也不應該陷入這樣的被廣大群體公開網絡批判的境地,民法上所謂“人渣也有名譽權”,每一個人不論出身、性別、職業、社會地位甚至有過犯罪史,其應有的權利是應該得到保障的。因此,從法律的角度而言,網絡暴力也一樣是侵權行為,而且網絡暴力在民法的侵權領域往往會侵犯到與人格相關的權利,這其中又主要表現為隱私權、名譽權和肖像權。
日本民法學者田中耕太朗說:“私法的基本概念是人(Person)。”[2]民法上的人格權指與依托民事主體的存在而產生的,與民事主體密切相關,不可替代的系列人格利益權利,如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信用等。對財產權利的保護是為了保障個人生存的物質條件,對人格權的保護則是要體現作為人所應有的人格尊嚴,財產權利可以通過貨幣進行衡量,而人格利益很難用具體統一的標準去作出價值上的評估。現在民法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對人格權的界定和保護,從民法的概念的演進中,可以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人權保護的逐步重視,那種把人的存在歸結為財產權益的拜物教觀念已經過時,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權利的價值,重視個人感情和感受對于人存在的價值,重視精神創傷、精神痛苦對人格利益的損害。[3]法律對人格權的保護也越來越強,精神賠償制度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雖然各國對精神賠償制度的在立法和制度上各不相同,但均不約而同的采納了該制度。
我國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用專門的章節規定民事權利,并明確確認了人身權,同時這也是我國在立法活動中建立起了人格權制度。自該制度確立以來,對個人人格權的侵權糾紛,終于獲得了法律上的依據,進入了法院的裁判范圍,給予了被侵權人獲得精神賠償救濟的機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該解釋進一步強化了人格權制度。
在科技發展浪潮下,網絡侵犯公民的人格權主要有以下形式:
網絡侵犯名譽權主要表現為:(1)在QQ、微信或微博、論壇發表對對真實事件的歪曲報道、評論或傳播,影響到社會對公民的評價;(2)歪曲捏造事實,或移花接木的方式通過網絡侮辱誹謗他人,使其名譽受損;(3)通過網絡引導社會評論,借助網民力量進行打擊報復,誣告陷害,影響他人名譽。
網絡暴力侵犯公民的隱私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未經當事人許可,在網上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2)未經他人同意,在網上公開他人私生活錄像或屬于個人的私密空間等情況;(3)未經他人同意,在網上非法公開他人個人資產、個人社會關系;(4)未經他人同意,在網上公開他人性生活或不正當性行為影響資料;(5)未經他人同意,在網上公開他人不愿意為公眾知曉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網絡暴力侵犯他人肖像權的行為主要有:(1)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以營利為目的在能夠被網絡接入所獲取的服務端使用他人的肖像,造成惡劣影響;(2)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征得權利人同意,隨意使用他人肖像,使得個人肖像在網絡平臺上能夠廣泛被獲取;(3)利用相關軟件,對個人的肖像進行隨意更改、丑化或含沙射影,侵害他人肖像權的行為。
在網絡暴力的狂潮中,為何要單獨去研究對媒體的特殊的法律規制,是因為媒體本身所代表的就是揭開事實的真相這樣一種組織,雖然媒體也享有言論自由,但媒體在公眾心中,是具有一定的公信力的。社會責任論認為,媒體的存在本身就代表著其對公眾負有一種義務,不可辜負公眾對它的信任。并且在互聯網發展中,法律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調控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媒體不僅不保持這種責任感,不發出自己的聲音,反而還參與其中,濫用其的媒體屬性,那么與個人的網絡狂歡而言,無疑是更加可怕的。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也不斷隨之進步,各媒體均在不同的平臺有自己的官方注冊賬號,如媒體主網站、微博號、微信公眾號、天涯賬號等,也有自己的網絡服務器。他們可通過不同的平臺發聲,同時可以,也應該對自己所掌控的平臺的信息進行監控。對于信息監管,侵權法也作出了相關的規定,給網絡監控方一個避風港制度,如接到舉報后還不刪除,會跟發布者一起承擔連帶責任。
各媒體需要對以自己官方各平臺、各賬號所發布的所有信息和相關報道進行嚴格監管,不輕易跟風,不任意煽動,不夸張,如實報道。如媒體所發布的信息和報道侵犯他人人格權,按照侵權法的規定,對于員工因為工作而發生的侵權行為,將侵權行為直接歸責于所屬單位,由單位對外承擔責任,被侵權人不能直接找員工個人承擔法律責任。雖然該規定是為了讓被侵權人在獲取賠償時更有保障性,從贏了官司輸了錢的角度出發,能否切實的把賠償落實到位對被侵權人而言更為重要,向單位要求賠償會比向個人要求賠償要更容易實現。但筆者認為這種規定對媒體這種特殊行業的員工而言,嚴厲程度不夠。所謂單位承擔責任后再對員工追責,并沒有太多的法律來幫助單位對員工的責任作一個具體的規定,員工的違法成本也許就是辭職,員工反而會以此為漏洞逃避處罰。為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的責任心和加大違法成本,可對媒體本身和違法信息編寫者和發布者采取雙罰制,即被侵權人在主張賠償損失的時候,不僅僅只能向媒體追責,還可以同時向違法信息的編寫者和發布者追究法律責任。對于精神損失這種不能以財產來具體量化的特點,多數雖然也是以非財產損失為彌補方式,如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此時無須遵循民事侵權中常用的填平歸責,媒體和個人在雙罰制中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對被侵權人進行雙重賠償,單位和個人承擔相同的賠償責任,單位的賠償不影響個人對外責任的承擔。
[ 參 考 文 獻 ]
[1]張伶.芻議“人肉搜索”入刑的正當性基礎[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4):18-20.
[2][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M].王闖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20.
[3]張曉軍.侵害物質性人格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之救濟與目的性擴張[A].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第10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