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私人物品因看管不慎而遺落或丟失幾乎每日都在我們生活中上演。2017年10月22日孟先生乘坐出租車外出辦事時,不慎將裝有銀行卡的卡包遺忘在出租車上,出租車司機在歸還遺失物時要求孟先生支付200元的誤工費。①無獨有偶,來武漢進貨的李女士下車時將工作手機落在車上,司機在向李女士索要1000元后將手機送還。②本文將探討出租車司機送還遺失物時向失主索要報酬是否合理,以及在我國現(xiàn)行物權法下應如何完善拾得人報酬請求權制度。
“報酬請求權”是指拾得人在依法履行相應的義務后,可向受領人請求支付相應報酬的權利。③報酬請求權的取得要以拾得人履行了相應的通知、保管、返還等義務為前提條件。史尚寬先生指出:“拾得人報酬,不獨為辛勞報酬,而且為榮譽賞金。”④換而言之,廣義上的拾得人報酬請求權除包括約定報酬請求權和必要費用請求權外,還應當包括獎勵性報酬請求權。獎勵性報酬也可稱法定報酬,即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在拾得者拾獲遺失物返還給權利人或移交給有關部門時應當按照遺失物的價值獲得一定比例的獎勵金;約定報酬是權利人懸賞找回遺失物時承諾給予拾得人的懸賞金;必要費用則是拾得人為找到權利人返還遺失物的過程中的直接支出和間接損失。
首先,從文義解釋上看,“拾金不昧”原意為拾到東西并不隱瞞下來據(jù)為己有。拾到東西不私自隱瞞、據(jù)為己有并不意味著否定拾得者獲得相應報酬的權利。我國早在西周初期就對遺失物拾得者制定了獎懲規(guī)定⑤,拾得遺失物據(jù)為己有者罰,如數(shù)歸還者賞。我國明朝法令在《錢債》一卷中提出拾得失物者應在五日內將遺失之物上交官府,私物遺失人應將失物價值的一半交予拾得人作為獎賞。綜上,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并不排斥對拾得人給予相應酬金,相反,多數(shù)朝代通過法律明確保護拾得人的利益,給悉數(shù)歸還者授予獎賞從而提高人們返還遺失物的積極性。
其次,從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角度思考,賦予拾得人報酬請求權具有其正當性。拾得遺失物是發(fā)現(xiàn)他人遺失物而占有的事實行為。⑥事實行為不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要素,但拾得遺失物這一事實行為一經(jīng)做出就會產(chǎn)生相應法律后果,如:保管義務,返還義務等。就拾得人而言,若拾得人在看管期間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遺失物損毀的,則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⑦法律在規(guī)定了拾得人義務的同時,應當賦予拾得人相應的權利。一方面,拾得人在尋找失主或送交遺失物的過程中付出了時間、勞動,甚至是金錢,理應獲得一定獎勵性的酬謝。另一方面,權利人因疏忽致其私人物品遺失應承擔一定的責任,按遺失物的價值向拾得人支付一定比例的報酬不失為對權利人的一種警醒。
最后,從道德和法律的關系來看,法律是人民應當遵守最基礎的社會準則;道德則是社會推崇的,較法律更為理想化的社會標準。法律不應以規(guī)范、提升個人道德品質為目的,歸還遺失物后拾得人是否接受權利人的報酬應屬于個人道德調整范圍。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報酬請求權”不僅對拾得人的利益加以保護,更表明立法者對拾遺歸還這一行為的鼓勵,其立法目的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道德是高度契合的。
我國關于遺失物拾得的法律規(guī)定主要見于《民法通則》和《物權法》。《民法通則》第79條第二款規(guī)定遺失物拾得人具有返還遺失物的義務,而由此支出的費用可向失主索還。《物權法》第107、109-113條規(guī)定了遺失物權利人和拾得人的權利和義務。其中第112條⑧規(guī)定了遺失物權利人負有支付必要費用和履行懸賞金的義務,即承認了拾得人的必要費用請求權和懸賞金請求權。《物權法》第112條規(guī)定的必要費用較之于《民法通則》中規(guī)定的“支出費用”對平衡拾得人的權利義務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支出費用”僅指拾得者在歸還遺失物的過程中所實際支出的一系列金錢費用,而“必要費用”則包括了拾得者在歸還過程中的無實際支付的隱形成本,如尋找權利人或將遺失物移交給有關部門所花費的時間,以及在此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對權利人應按照承諾支付懸賞金的義務規(guī)定則是對廣義上的報酬請求權中拾得人約定報酬請求權的確認。
在《物權法》改進了我國關于遺失物拾得制度空缺的同時,我國關于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的制度尚存不足,如:未明確規(guī)定獎勵性報酬請求權、拾得人補償標準尚無明確標準等。
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除自行尋找失主并返還遺失物外,還可將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我國應明確將遺失物送交給相關部門的拾得人也應享有必要費用請求權等權利。我國現(xiàn)行法律雖規(guī)定了拾得人的必要費用請求權,但對法定報酬請求權尚無明確規(guī)定。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qū)都在立法中明確承認了拾得人的獎勵性報酬請求權。這一獎勵性制度的建立符合國際立法趨勢。我國在建立這一制度時可給予拾得人自由選擇是否接受報酬的權利,但應以保障普通民眾對歸還失物所能獲得的獎勵的合理期待為基礎。
德國民法典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都根據(jù)遺失物的價值按照一定的比例明確規(guī)定了拾得人的報酬數(shù)額。我國可結合這一方式完善拾得人報酬請求權制度,規(guī)定拾得人享有法定報酬請求權并進一步明確報酬比例。為增強立法的適應性,我國可由地方人大根據(jù)本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制定規(guī)范拾得人報酬標準的地方性法規(guī)。⑨
為規(guī)范拾得人報酬的給付,我國應制定拾得人報酬的規(guī)范性給付程序。明確規(guī)定遺失物拾得報酬的受領主體、給付的方式、領取期限和排除適用等。報酬請求權與拾得人義務的結合體現(xiàn)了權責一致的原則,對拾得人報酬請求權加以必要的限制,才能更好的平衡權利人和拾得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如:報酬請求權的實現(xiàn)應以拾得人對遺失物所負有法定義務的履行為前提,權利人積極給付報酬而拾得人在法定期限未領取者應推定放棄法定報酬請求權等。
對于領取遺失物,但拒絕履行報酬給付義務的權利人,可將其拒付記錄納入個人征信信息的非銀行信息內,以督促權利人積極履行給付義務,從而更好的保護拾得人的合法權利。
[ 注 釋 ]
①楊德合.的哥索要200元該不該[EB/OL].http://news.hsw.cn/system/2017/1030/921730.shtml,2018-3-9.
②張皓.乘客手機遺落出租車司機索要千元才歸還[EB/OL].http://ctdsb.cnhubei.com/ctdsb/20180112/index.htm.2018-3-9.
③梁慧星.中國物權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04.
④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34.
⑤<尚書.費誓>記載:“馬牛其風,臣妾捕逃,無敢越逐,詆復之,我商賚汝。乃越逐不復,汝則有常刑”.
⑥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40.
⑦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⑧<物權法>第112條: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⑨<廣州市拾遺物品管理規(guī)定>提出遺失物自發(fā)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公安部門將按拾獲財物價值百分之十的金額對拾得人給予獎勵.
[ 參 考 文 獻 ]
[1]袁波文,丘毅.<物權法>關于拾得遺失物制度的亮點與不足[J].法制與社會,2008(08):15-16.
[2]趙兵.論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的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10.
[3]潘倩.淺論我國古代遺失物的拾得與權利義務分配制度[J].現(xiàn)代商業(yè),2011(05):282.
[4]王馨悅.論拾得人報酬請求權[D].華東政法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