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豪
江蘇荊溪律師事務所,江蘇 宜興 214200
執行異議之訴是指當事人或案外人對通過訴訟的形式,實現對執行中的違法予以糾正或解決當事人之間實體權利義務爭議的一種特殊的訴訟形態。執行異議之訴的目的在于排除執行機機關不當或者存在瑕疵的執行行為,賦予了當事人或案外人通過訴訟途徑實現權利救濟的一種方式。執行異議之訴主要包括當事人執行異議之訴、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分配方案異議之訴。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當事人執行異議之訴的主體僅是申請執行人,并不包括被執行人,如被執行人不服執行異議裁定的,應當另行起訴解決。申請執行人異議之訴,是指執行案件的申請執行人根據執行依據所載明的民事權利要求對執行標的許可執行的訴訟。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也稱為第三人異議之訴,是指第三人對執行標的有足以排除強制執行之權利,要求法院排除對執行標的強制執行的訴訟。
對于普通訴訟而言,只要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均可以作為適格的原告訴訟主體,但執行異議之訴的原告主體只有兩種,一是執行案件的當事人,二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案外人。
普通訴訟只要原告認為被告侵害了其合法權利,在訴訟時效之內隨時可以提起訴訟。而執行異議之訴是只能在執行過程中提出,提起之時已經由一個實體裁判的存在。執行異議之訴必須經過提起執行異議、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后才能提起訴訟,是無法不通過前置程序直接起訴的。另外,執行異議之訴的提出必須在執行程序開始之后、結束之前提出。執行異議之訴的目的在于排除執行名義的執行力,若強制執行程序已終結,即無排除強制執行名義執行力的可能,再提起異議之訴已無必要。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之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其他訴訟只要滿足以上四個條件,人民法院均應予以受理。然而,根據最新的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三百零五條之規定:“案外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除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案外人的執行異議申請已經被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二)有明確的排除對執行標的執行的訴訟請求,且訴訟請求與原判決、裁定無關;(三)自執行異議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提起”和三百零六條之規定:“第三百零六條:申請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除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依案外人執行異議申請,人民法院裁定中止執行;(二)有明確的對執行標的繼續執行的訴訟請求,且訴訟請求與原判決、裁定無關;(三)自執行異議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提起”,即執行異議之訴除滿足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九條之規定外,還必須具備一個前置程序執行異議,法院才能受理。
普通訴訟的功能主要是當民事主體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通過訴訟來保障該種合法權利,而執行異議之訴的訴訟功能具有復合性,既要保障民事主體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也具備對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行為、對國家公權力的一種糾錯與監督功能。強制執行程序是通過國家賦予的公權力來保障生效法律文書中的權利和義務能夠落到實處的一種程序,它的實行來源于國家強制力、公權力的賦予,能夠有效地保證法律文書中明確的權利義務的實現,但是絕對的權力就會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運行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是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執行瑕疵。這種執行瑕疵既違反了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又損害到了當事人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權益。而對權力制約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憲法法律賦予人們的權利。正如某學者所說“在權利與權力的關系中,最有效的制約抗衡手段就是對權力說‘不’,即異議權。換句話說,權利對權力的制約機制是主要通過權利救濟制度來發揮作用的”,執行異議之訴就是一種權利救濟制度,是法律賦予人們的訴權、異議權。執行案件的當事人或者與執行標的存在利害關系的案外人在發現執行部門的執行行為存在錯誤和違法的,有權通過執行異議之訴來糾正和監督這種錯誤和瑕疵,顯然能夠督促執行部門公正、合法地采取執行措施,最終達到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目的。
同時,執行異議之訴還能起到釋放社會壓力、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我們整個社會猶如一個蓋著鍋蓋的壓力鍋,你必須有一些口子來釋放其中的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口子,壓力就會一直蓄積得不到釋放,最終鍋子就會爆炸,那整個社會的秩序就蕩然無存。一旦強制執行行為侵害了當事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權益,那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或案外人肯定產生不滿情緒,此時就必須有一種合理合法的渠道或程序來讓他們釋放這種情緒、排解這種不滿,執行異議之訴就是這樣一種救濟程序。
雖然我國民訴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執行異議之訴的程序和實體作出了諸多規定,但是相對目前司法實踐中千奇百怪的執行異議之訴案件,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和不完善之處。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27條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了:“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條款中明確了執行異議之訴的主體為執行官案件的案外人和當事人。但前文提到,我國最新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三百零五條和第三百零六條通過羅列的方式規定了案外人和申請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受理條件,將被執行人排除在了異議之訴的原告主體之外,實際上是對民事訴訟法的一種限制和狹義解釋。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三百零九條規定了:“申請執行人對中止執行裁定未提起執行異議之訴,被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人民法院告知其另行起訴”,如果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執行異議裁定的侵害,被執行人無法通過執行異議之訴的程序來維權,只能另行起訴,這樣不僅不能及時有效地保障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也會導致國家司法資源的浪費,降低司法效率,不利于法院工作的開展。
我國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三百零四條規定了:“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案外人、當事人對執行異議裁定不服,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由執行法院管轄”,根據該條款,執行異議之訴的管轄法院只能是執行法院。執行異議之訴審查的主要是當事人、案外人之間的實體權利義務,而根據《民事訴訟法》上的管轄原則,根據法律關系的不同,當事人可以選擇的管轄法院不同,甚至有的法律關系有多個管轄法院。而執行異議之訴一刀切地將管轄法院定為執行法院既限制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可能與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背道而馳。例如,民事訴訟法規定涉及不動產糾紛的管轄法院應當是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執行異議之訴的管轄法院為執行法院,如果不動產不在執行法院所在地的,那仍然由執行法院管轄,不就違反了民事訴訟法的不動產管轄原則嗎?這也與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相悖。實踐中,還可能產生這樣一種問題:本來對爭議標的沒有管轄的法院,為了保護地方利益,濫用權力,通過對執行標的采取執行措施來爭得管轄權,必然會對當事人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因此,執行異議之訴的管轄法院,本人認為尚有可商榷之處。另外,執行法院與執行異議法院為同一,同一法院的審判部門要去否定或者部分否定執行部門的裁定,這種自我糾正與監督的公正性、客觀性是很難做到的。
前文提到執行異議之訴存在一個前置程序,就是執行異議,只有執行法院對執行異議作出裁定后,相關方才能提起執行異議之訴。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體方面的糾紛,但在異議之訴前增加了執行異議的環節,存在侵犯當事人訴權的嫌疑,也勢必會影響到執行效率,客觀上也增加了案外人或者申請執行人實現權利的成本和難度,甚至可能損害到債權人的權益。
強制執行是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義務能得到實現的保障,但有權利必有救濟,執行異議之訴的存在對監督執行行為、解決實體權利糾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國目前的執行異議制度并不完善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夠完善。本文從執行異議之訴的基本理論出發,對執行異議之訴與其他訴訟的區別作了較大篇幅的分析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剖析了現行執行異議之訴制度的不足之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相關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執行異議之訴的制度和程序也必將不斷地規范和完善,從而能更好地保護執行程序中各方當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
[ 參 考 文 獻 ]
[1]張衛平.民事訴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張俊龍.論執行異議之訴[D].中國政法大學,2007.
[3]劉學在,朱建敏.案外人異議制度的廢棄與執行異議之訴的構建——兼評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204條[J].法學評論,2008(6):140.
[4]吳英姿.審執分離與執行權制約—透過執行異議修正案的解讀[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