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紅
淮南師范學院法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據《史記》載,孔子在51歲時候當上了魯國的大司寇,這是孔子一生中做過的最高的官職了?!吨芏Y·秋官司寇》是這樣描述“大司寇”這一職務的:“大司寇之職,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以圜土聚教罷民……以兩造禁民訟?!币馑季褪谴笏究艿穆氊熓秦撠熃⒑皖C行治理天下的三法,以輔佐王懲罰(違法的)諸侯國,禁止四方各國(的叛逆);用獄城聚教那些游手好閑的不良之民;用使訴訟雙方都到場的辦法來防禁訴訟不實之辭。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就是當時魯國負責國防、治安和司法的最高長官。
作為魯國的最高司法長官,孔子親自審理過不少的案件,這些案件的處理方式反映了孔子的法律思想和司法智慧。《孔子家語·始誅第二》當中,就記載了一個經典案例:
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孔子家語·始誅第二》
這個案例用今天的白話來講述大概內容是:孔子在魯國做最高司法長官的時候,有父子兩人因為發生矛盾來找孔子打官司的。具體原因我們就無從考證了,或許是父親嫌兒子不孝、兒子說父親老糊涂了吧。孔子就命令手下人將那父子兩人暫時先關押在同一個監舍之內,一連三個月都沒有審理此案。這里要做一個說明,在中國古代,監獄制度和今天有很大的區別,凡有打官司的,如果審案官員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審理的,原告、被告,甚至干連人等一律先看管起來再說。作為最高司法長官的孔子命令將前來打官司的父子兩個關押在同一個監舍之中,可以設想,一開始父子倆可能仍然是怒目相向、爭論得面紅耳赤。或許幾天下來,怒氣已經消了不少。再過一些時日,或許兒子會因為擔心年老的父親因監獄里粗陋的伙食影響了健康而每天為父親省下一個半個窩頭,父親因為怕正在長身體的兒子因營養不良得了佝僂病而每頓飯把自己的咸菜省出半份來給兒子吃……這樣過了三個月,父子倆不僅將原來的矛盾忘到了九霄云外,而且因為相濡以沫的監獄生活喚醒了濃濃的父子親情。于是,父親請看管的衙役向孔大司寇遞上了一份“撤訴申請”:官司不打了??状笏究軇t順水推舟——放人!一起父子訴訟案最終以父子和好、原告撤訴而圓滿解決。
從上面的案例,我們不能不佩服作為偉大思想家的孔子,在斷獄審案上也自有高出常人之處。就該案的處理過程和結果來看,至少有以下幾點是很值得稱道的:
第一,節約了司法資源。在中國古代,行政兼理司法,也就是說不像今天有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專門的司法機構,這些機構的職能大多都由行政長官兼理。這從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有關包公的戲劇里,就可窺見一斑:無論大小案件,從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到審理判決、執行刑罰,均由開封府的行政首長包拯親自主持過問。而略通中國古代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公務員數量是很少的,據有關史料記載,一個中等的縣級行政區吃皇糧的一般也就區區幾十人而已??傊?,整個中國古代,司法資源是很有限的,如何運用這十分有限的司法資源處理好紛紜復雜的民刑案件確實需要一定的政治智慧。我們看到,孔大司寇在受理此案后,既沒有讓原被告雙方收集證據、提供證人、當庭辯論,也沒有指定相關機構進行司法鑒定、證人測謊、凍結資產等等。從頭到尾,孔大司寇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在受理案件后命令將原告被告“同狴執之”;二是在原告申請撤訴后,大筆一揮“赦之”。這無疑在最大程度上節約了有限的司法資源!
第二,徹底解決了糾紛。盡管孔大司寇并沒有對該案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審理,但是糾紛的解決卻是徹底的。原告自愿撤訴,當事人之間不僅盡棄前嫌,而且懂得了要珍惜父子親情。孔子基于“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認為民事糾紛可以通過德化和教化來解決,罪犯可以通過仁德和禮義來教化。教化與刑罰相比,首先教化可以保持人善的本性,其次教化可以預防犯罪,再次犯罪之后,教化可以讓罪犯良心發現,從而達到“以德去刑”的目的。因此,孔子反對不教而殺,認為道德教化為解決糾紛、預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這種以德去刑的思想被歷代統治者作為寶貴的經驗繼承下來。受這種觀念的影響而形成的調解的傳統,是中國獨創的代替性糾紛解決機制,被西方人視作“東方經驗”。受孔子思想的影響,從漢代開始,民間發生的輕微刑事案件和田土戶婚等民事案件,便推崇調解之路。唐以后,調解制度逐漸制度化,調解的方式分為州縣調解與民間調解,前者是在州縣官主持下的調解,是訴訟內的調解,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后者是訴訟外調解,如宗族調解,鄉鄰調解。調解的依據是國法、家規、禮俗等。調解不僅可以減少訴訟當事人的訟累,而且符合國家安定和維護倫理親情宗法社會的需要?!赌亮顣匪f:“鄉黨耳目之下,必得其情,州縣案牘之間,未必盡得其情,是以在民所處,較在官所斷為更公允矣?!蓖菩姓{解制度,調動了各種社會力量,調解的形式又靈活多樣,能夠起到緩和社會矛盾、防止當事人積怨、減輕訟累、降低訴訟成本、以及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等積極作用。
第三、有利于社會和諧和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鬃訉υ摪傅奶幚碓诋敃r引起了一些高層官員的不滿,有人質問孔子作為一個司法官怎么可以不按照國家的刑律進行案件的裁定呢?孔子給出的理由是“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孔子極力主張推行教化,反對實行“不教而殺”的純任刑罰的苛政,主張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禮”。①意為:用政令和刑罰驅使人民,人民懾于暴力的威脅,可以被迫服從統治者的意志,但心中沒有善惡的道德觀念;而依靠恩德和禮教的感染,人們不但可以自我約束而且會以違法亂紀為恥辱。在儒家看來,道德倫理規范的價值要遠遠高于法律規范。
孔子的這一司法理念被后人概括為“德主刑輔”,每每為后世賢者人所推崇和效法。如,唐朝韋景駿任貴鄉令時,有母子相訟者。景駿謂之曰:“吾少孤,每見人養親,自恨終天無分。汝幸在溫清之地,何得如此?”垂泣嗚咽,取《孝經》付令習讀。于是母子感悟,各請改悔,遂稱孝慈。②。宋代思想家陸九淵知荊門軍時,百姓有爭訟,每多方勸說。尤其對于父子兄弟之間的糾紛,他總是以儒家“綱常禮教”來開導、啟發,最后往往使他們感動得自己撕掉狀子,重歸于好。③
“親情”源自人類本性,只要人類還有家庭、親屬關系存在,一個國家的法制,若失去了道德、親情的支持,法律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是很成問題的。同時,親情的缺失,必將導致道德的淪喪,社會誠信的崩潰。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只有考慮到人類的親情因素,才能夠有利于社會和諧氛圍的形成,有利于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和維持。
孔子審理訴訟案件時與眾不同或高明之處在于:他是通過道德教化的手段從源頭上杜絕訴訟案件的再度發生。也就是他一貫主張的“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闭\然,孔子所追求的“無訟”,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社會和人性之復雜,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道德教化來解決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汲取孔子的司法智慧,把秉公執法與道德教化結合起來,防紛爭于未然,豈不更好?
孔子一直強調和追求“和為貴”。如今,“構建和諧社會”亦構成社會主義司法理論的基本內容與司法實踐的最終目的。司法調解,作為一種結案方式,促使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協議,與和為貴的傳統道德觀具有一致性。司法調解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意的結果,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自由表達,當事人從心理上容易接受調解協議,履行協議內容,能夠取得案結事了、徹底化解糾紛的效果,有利于維護親情、友情,恢復當事人的和睦,防止矛盾激化,避免產生不穩定因素,對維護社會安定與司法權威起著積極的作用。
創設現代司法制度,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司法機理轉型過程,它決不意味著沿襲久遠的民族傳統精神與司法智慧的歷史性消逝。因此,對于當代中國的司法制度改革來說,不要奢望從外部世界提供的模式中找到現成的答案,要憑借自身基于本民族需要和條件的創造性行動實現古代司法智慧在現代環境中的歷史性升華。當然,由于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的不同,決定了作為傳統司法智慧不可能完全適用于今天的司法實踐。但是,對中國古代司法智慧中契合當代和諧社會構建的部分進行創造性的現代詮釋,使之轉化進而溶入現代司法文化之中,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卻是可能和必要的。
[ 注 釋 ]
①<論語·為政第二>.
②<舊唐書·良吏列傳·韋機傳>.
③<宋史·陸九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