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瓊
江蘇博事達律師事務所,江蘇 南京 210000
國有企業通過股權投資方法進行投資管理,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帶來了投資收益,同時實現了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擴大了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并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但國有企業在股權投資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風險,它會直接減少企業的經濟利益,同時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間接的妨礙企業發展。對國有企業來說,建立健全法律風險管理體系,及時的解決在股權投資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提高管理與控制的能力,不僅是國有企業自身經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穩健運行。
國有企業在法理上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概念,國有企業在法律定位上一直存在紛爭。我國200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第五條規定:“本法所稱國家出資企業,是指國家出資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國有資本參股公司?!眹衅髽I作為一種區別于私有企業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既要滿足資產的保值、增值,又要同時起到調和國民經濟的作用,國有企業通過股權投資的方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實現資本的價值最大化,為投資者帶來更可觀的收益是國企的發展動力,因此,國有企業通常會選擇將閑置資產進行項目投資,形成資本運動或經營活動,從而盤活資產,擴大經營范圍,提高風險抵抗能力,使股權投資活動獲得更大價值,增加收益。但是,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參與主體,在適應資本化浪潮的過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歷史限制等原因對于其投資過程中的法律問題及法律風險知之甚少。近年來,國有企業股權投資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造成國有資產投資效益不高,投資損失嚴重。作為金融發展重要內容的國有企業股權投資風險,也越來越被各部門所重視。
目前來看,我國有關部門對國有企業股權投資方面的重視力度不足,導致企業在股權投資中的法律風險管理控制方面還有所欠缺,從而影響企業的運行,也因如此,有關部門要盡快找出問題所在,并且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保證國有企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國有企業在股權投資中存在的法律風險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規定,在有限責任公司內,需要承擔連帶責任的有以下幾種情況:協助股東進行抽逃出資的股東、高管、實際控制人,甚至董事也不例外;股東不按公司章程規定進行出資繳納時,發起人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當然,部分出資人在設立公司時由于資金不足,往往會選擇由第三人代墊,雙方形成相關協定,當出資人不能補足出資時,第三方需要承擔連帶責任。當公司的債權人提起訴訟,要求未盡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責任時,也可要求公司其他發起人與該股東一起承擔連帶責任。因此若國有企業以直接出資設立的投資方式,主要面臨的法律風險為作為已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也可能與其他虛假出資的股東承擔連帶責任。
隱名股東,又稱為匿名股東,是指實際出資人或者認購股份的人以他人名義履行出資義務或者認購股份。在公司設立過程中,實際投資人為了規避法律或出于其他原因,會借用他人名義設立公司或者以他人名義出資,且在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也記載為他人。與隱名股東相對應的是顯名股東,或者稱為名義股東,即記載于工商登記資料上而沒有實際出資的股東。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基于書面或口頭協議形成的代持股關系。雖然這種協議是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的真實意思表示,但對于這種關系對外效力的認定,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定,各地法院在認定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的態度上也并不一致。因此若國有企業收購股權的目標公司存在隱名股東,被收購的股權將存在被追索的風險。
股權質押,簡單而言,是指出質人以其所擁有的股權作為質押標的物而設立的質押。作為權利質押的一種類型,股權質押被公司股東越來越廣泛的用于融資擔保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規定股權出質后,除經出質人與質權人協商同意外,不得轉讓。因此若國有企業以股權受讓的方式進行股權投資的目標公司的股權之上已經設立了股權質押權,被收購的股權將存在因質押權人不同意轉讓而無法進行工商變更登記的風險。
國有企業以股權受讓的方式進行股權投資的目標公司的債務可按照在收購過程中風險是否可控劃分為銀行債務和其它債務兩類。對于銀行債務,由于律師可通過人民銀行的企業信用報告等途徑,確定債務具體情況,因此該類債務的風險是可控的。而其他債務類型的具體債務情況往往難以有效掌握,因此該類風險常常難以控制的,主要表現為:第一、合同履行過程中的未付款項債務;第二、目標公司向自然人或其他法人的借款;第三、目標公司欠繳的職工社會保險金;第四、目標公司欠繳的相關行政性收費;第五、目標公司欠繳的相關稅費。
國有企業在管理人員培訓中沒有把法律知識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甚至一些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認為不可能在股權投資中遇到法律糾紛,即使遇到法律糾紛,可以再聘請律師幫忙處理,自己完全沒有必要花費精力進行學習。部分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認為企業員工沒有必要進行法律培訓,認為員工懂得法律反而不容易管理,對企業經營不利。
序在國有企業股權投資決策中往往缺乏法律風險防范的工作要求和運作機制,法律審核把關還沒有真正成為企業一種經營管理手段。首先,部分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在對股權投資項目進行決策時不認真學習研究法律賦予企業的權利和應當承擔的義務,僅憑借自己的工作經驗。其次,員工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法律風險意識不強,沒有認識到自己因可能不懂法會給企業帶來法律風險。最后,也沒有邀請律師或法律顧問參與決策討論,或者對于律師或者法律顧問提出的意見因情況特殊等各種原因予以搪塞,這樣很容易造成決策失誤,增加企業法律風險。
部分國有企業雖然設置了總法律顧問,但沒有建立起總法律顧問參與股權投資等經營決策相應的管理辦法?;蛘唠m然制定了合同管理制度,明確了法律顧問職責,但往往僅讓法律顧問對合同文本進行事后審核,而沒有讓其提前介入,由于法律顧問不了解合同的簽訂背景及相關情況,因此工作難度較大。
根據《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企業要把全面風險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關系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內在要求來抓。企業風險主要有戰略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財務風險、安全風險、法律風險等幾個組成部分。法律風險作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貫穿于每一個風險管理中。2011年,國務院國資委在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一大目標、兩個提高、三個完善”的企業法制工作三年目標,主要以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為根本目標,從而不斷完善法律風險管理控制工作,其中包括法律管理體系、總法律顧問制度以及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從而使企業在法律防范方面更具專業性,提升企業依照法律治理企業的能力。由此可見,中央對完善法律機制,防范企業法律風險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完善國有企業股權投資法律風險管理體制時,需要與企業自身股權投資情況相結合,根據所面臨的法律環境制定出適合的法律風險管理體制。
國有企業在股權投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暴露出我國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公司治理機制和結構不完善的弊端。國企管理體制可以視為國有企業的外部治理機制,外部治理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導致國企經營效率無法得到根本的改善。首先要做的是改善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不斷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將各個管理部門進行重新的劃分定位,落實國資委的各項權利與應盡義務,不能越俎代庖,進而從管企業為主轉變為管資本為主。其次,改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應建立國有企業經營管理的問責機制,國資監管主體遵循的是委托代理的義務,但委托代理存在著運行成本高、問責追責難等缺陷,因此可以利用信托的方式解決國資法律中的市場化邏輯。所謂國有資產信托,主要是委托人將國有資產交由相關機構進行管理和運用,并將所獲收益交給指定人員的信托類型。國有資產信托以國資委作為國有財產的出資代表,要求國有企業必需做到權責分明,享有對等的權利和義務,同時,要盡可能明確國有企業分類管理,這樣才能使國資委成為合格負責的股東,同時也利于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完善相關的企業問責機制,做到適當放權,合理問責,確保相關人員做到授權明確,能夠承擔受委責任。當然,為了使公眾更加清楚明確地了解國有企業業績和投融資運營情況,需要國企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改善國有企業的薄弱環節,促進國有企業的市場化、資本化發展。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進行,需要提高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關于股權投資的相關風險管控意識,畢竟,穩定發展是國企追求的目標,將法律風險管理當做國有企業股權投資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不斷強化對全體員工的風險管理知識培訓,努力提高大家的法律風險防范常識,結合崗位實際需要,對員工進行法律培訓和普法教育,形成普及性和專業性相結合的教育培訓機制,以確保風險管理控制工作的有效性、科學性、合理性。
在國有企業股權投資的過程中伴隨著很大的法律風險,為了確保國有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股權投資法律風險的控制機制,切實維護資產所有者合法權益,最大限度獲取資本回報,加強對國有企業股權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開展法律風險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增強國企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處理能力,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監督國企投資者的行為,建立投資管理制度。
[ 參 考 文 獻 ]
[1]施天濤.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244.
[2]閻天懷.論股權質押[J].中國法學,1999(1).
[3]邵挺.國有資本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和主線[J].中國發展觀察,2013(11).
[4]劉丹冰.論國有資產信托及法律調整[J].中國法學,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