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巖
中共新疆黨校(行政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黨的十九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大會在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強調在新時代我們必須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①”并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把新的法治理念、法治思想和法治要求貫穿于報告始終,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具有重大實踐意義的戰略部署。
黨的十九大把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概括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進黨章,明確了其作為黨的行動指南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推動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這是黨的十九大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斷,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協調、更加全面、更可持續的發展。意味著人民群眾已經超越物質層面,開始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精神層次的更高要求,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包含效率和利益的訴求,更涵蓋公平和正義的期盼。這就需要法治建設必須協同跟進,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和保障功能,以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并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舉旗走路定制始終是關系到事業發展興衰成敗的根本問題。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實踐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選擇走什么樣的道路,必須從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實際出發。我國選擇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是以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為基礎,經過長期的努力,由人民作出的鄭重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法治建設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包括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等具體內涵。這個具體內涵規定和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這個道路,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深刻反映和集中體現。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這個道路的正確性,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正確前進方向,有利于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認識和行動。
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在本質上就是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等原則和要求。特別是報告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必將有利于整合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進一步增強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合力;有利于在更高層次上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組織保障,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始終在黨所確定的方向上前進;也有利于發揮全面依法治國的巨大功效,全力推進國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總章程,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我國憲法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而形成的制度成果的集中體現,規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領導核心、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奮斗目標,明確了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我國社會各個主體都必須遵守的根本活動準則。
我們黨作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領導核心,帶領人民取得了輝煌成就。我國憲法通過規定國家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政治制度、明確國家建設發展的根本任務和總體目標等集中確認了黨在各項事業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體現了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為我們黨堅持依法執政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依據。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多次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這是對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依法執政與依憲執政的辯證關系的深刻分析和理論總結,也是貫徹實施憲法在全面依法治國方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再次強調,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貫徹落實憲法提供了基本思路、實踐路徑。
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貫徹實施憲法進行了整體部署和深入推進。通過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以及設立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等舉措,堅決維護憲法的權威和尊嚴,為憲法的實施提供了規范的制度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特別是首次提出“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強調完善人大專門委員會設置等舉措,對指導和推動我國憲法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還強調: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通過著力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突出各級政府在依法治國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重視銜接配套,確保司法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落實;深入推進全民普法,努力形成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理念和氛圍,鞏固普法和法治宣傳教育的成果,增強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提高憲法和法律權威。
總之,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就是借以保障憲法所規定的基本制度被準確理解和實施,人民的基本權利受到尊重和保障,推動憲法的各項規定真正成為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底線與紅線,從而在實體上和程序上更好的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毫不動搖的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的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順利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黨的建設和法治建設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我們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其領導能力、執政水平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和執政目標的實現。因此,要強化制度意識,依規管黨治黨,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各方面工作,提高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水平。努力使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成為提高全黨法治意識的過程,使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成為依法治國理念的充分實踐,使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建設成為全面依法治國法治建設的充分體現。從而不斷提高我們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的能力和水平,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堅實的政治保證。
依法執政,強調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內容和關鍵所在。增強依法執政本領就是全面增強執政本領的重要內容。這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善于運用法治方式處理各種復雜問題和矛盾。因此,要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使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強化法治意識,敬畏法治,牢牢守住法治紅線,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努力成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表率和榜樣。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制度建設是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的堅實基礎和保障。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健全完善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黨的制度建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引領作用,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充實完善。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建設覆蓋紀檢監察系統的檢舉舉報平臺,將權力制約與監督全面納入法治軌道,這是法治反腐的必然選擇,也是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應有之義;強調制定國家監察法,依法賦予監察委員會職責權限和調查手段,決定用“留置”取代“兩規”措施就是堅持法治化的具體體現,凸顯我們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懲治腐敗的決心和自信;提出要不斷健全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明確了法治對公權力行使和運行進行有效制約地位與作用。
[ 注 釋 ]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
[ 參 考 文 獻 ]
[1]顧杰.論我國依法行政的現狀與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10).
[2]強世功.法制與治理——國家轉型中的法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3]汪永清.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J].求是,2015(1).
[4]丁晉清,張浩.推進依法治國實現民族復興[N].光明日報,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