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蘭
浙江省文成縣公證處,浙江 文成 325300
所謂公正法律援助制度,指的就是根據我國出臺的《公證法》的相關內容,對當事人給予法律援助的一類法律制度,這種法律援助既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該制度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我國在公證法律援助制度方面的研究起步時間晚,經驗不足,在實施過程中還面臨諸多困難,筆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我國公正法律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盡管法律援助制度已經成為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已經獲得了法律認可,然而,公證機構的工作人員編制并沒有實現與政府編制的統一運行,這就造成法律公正援助機構的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充斥著各種年齡和文化層次的人員,導致法律援助的整體成效得不到保障,同時也對公證機構的社會形象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按照我國最新出臺的《公證法》中的相關規定,要求必須在當事人提出了法律援助申請之后,公證機構才能提供法律援助服務,這就導致公證機構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事實上,該項規定本身就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第一,在當事人的界定上存在問題,這里所說的當事人主要指的是具備主動提出法律援助申請能力的行為人,但是卻忽略了自身活動受到限制而無法主動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當事人,在這種情況下公正法律援助是否應當主動進行尚存在爭議。第二,法律援助的提供只能采取一些被動的形式,靈活性不足。若遇到當事人的某種手藝或者技術不能得以傳承時(比如生命垂危的人立遺囑或處分某些權益),公證機構就應當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服務,這樣才能確保當事人的權益不受損害,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此類問題時,由于受到相關法律規范的制約,致使工作人員只能采取被動的方式進行,嚴重缺乏靈活性的操作機制,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
《公證法》中規定的法律援助的當事人基本上指的是自然人,這與我國《憲法》中規定的自然人存在極大的不同,《憲法》將組織、法人及自然人都稱為自然人,正是由于如此,在實際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時候,往往只能對自然人提供服務,卻忽略了對組織、法人的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范圍較窄,導致一些本應當得到法律援助的當事人遭到拒絕,其合法權益也因此而受到損害,這對社會的健康穩定運行造成了極大阻礙。
針對當前我國公證機構存在的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水平偏低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大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首先,應當讓所有工作人員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日常工作的生活中多看一些相關的專業書籍,拓展視野,完善知識儲備。其次,應定期在機構內部開展專業技能培訓活動,邀請一些專家向工作人員講解當今世界公證法律援助制度的研究現狀,讓員工多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先進法律援助制度,實現我國公正法律制度與世界接軌。此外,還必須建立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例如,英國就制定了明確的公證人員準入制度,要求申請擔任普通公證崗位的人員,必須依據《1988年公證從業資格規則》中的相關規定,只有完全符合條件的人員才有資格申請。我國也可以借鑒這一制度來確保公證人員的素質。
我國的公證法律援助制度不完善是導致法律援助成效偏低的一大重要原因,比如:2004年西安寶馬彩票案的發生,導致人們對公證行業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這就體現出完善立法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的緊迫性。首先,應當站在法律的角度對公正立法進行完善,通過科學有效的立法來拓展法律援助對象的范圍,并讓法律援助條件更加明確,建立科學合理的公證人員準入機制,以促進當前公證法律援助制度可行性的提升,為該制度的切實履行提供保障。
現階段,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偏低,對公證法律援助制度不夠了解,有的甚至沒聽說過,所以,有必要加強對公正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例如,可采取舉辦主題講座、開展現場咨詢活動、派發宣傳單等方式,向人們普及有關法律援助的相關知識,進而使其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身的權益。在法律援助服務方式上,除了免費辦證以外,還可為當事人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調解糾紛等服務。
總之,公證法律援助不僅是維護人們合法權益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法律基礎,要真正實現我國公證法律援助制度的功能,就必須進一步健全立法體系,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并做好對公正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制度,進而更好的利用它來捍衛自身利益。
[ 參 考 文 獻 ]
[1]張麗宏.淺析我國公證法律援助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5(5):43-44.
[2]段偉,王瀟.公證法律援助制度研究[J].中國公證,2012(12):30-32.